news-details
魏玉琴老师为中华福音神学院道学硕士、卫理神学研究院灵修神学硕士以及亚洲浸信会神学研究所神学博士,曾任中国主日学协会教材主编与教育部经理,现为国际读经会台湾总会的儿童主日学教材主要编写者之一,结合实务与最新研究撰写教材。(图/记者林子骞)

教会「儿童主日学」的时段和内容,应如何安排较妥?学生若不配合指示怎么办?如何让儿童将所学落实在生活,甚至能出去行动、传福音?魏玉琴老师认为,面对种种问题可回到根本,先釐清「儿童的灵命塑造」!

一、 什么是「儿童的灵命塑造」?

1. 什么是「灵性」?

人人都有灵性的需求,「灵性」使一个有限的人想要超越自己,与那「比自己更大的」相遇。魏玉琴老师解释,人渴望生命活得更丰盛、能够给出爱、追求永恆的价值,或接触到真善美的事物会产生惊嘆,以及面对比自己更大的存在时,敬畏感从内心油然而生,这些都是灵性生命的表现。

 

生命会被追求的事物,以及所处的环境形塑,有些提供正向的形塑,有些相反。许多宗教有操练灵性的方式,连非宗教人士都有灵性操练之道,例如养生、运动、艺术…等。

 

人的内心总有无穷的渴望,只有当找到永恆无限的神,才能真正满足;若用其他事物想取代神,填满内心的空虚,该事物便易成为「偶像」,衍伸「成瘾」的问题。

 

基督徒的灵命塑造,以耶稣基督所启示的神为终极价值,根据神创造人的心意,藉着耶稣基督的救赎,靠圣灵的能力与神联合,在信仰群体内,有意识地发展与神的关係,以成为基督的样式(效法基督)

 

2. 儿童有无灵性?

教会歷史中,许多灵修大师在幼年就有属灵经验,也有很多人回顾自己首次的属灵经验(包含对大自然的敬畏感、自发性向上天祈祷…),是在幼年时期;但许多儿童的「灵性」经验,经常被成年人忽视或当作幻想。

 

魏玉琴老师认为,灵性是人性的一部分,儿童从一出生就是人,不仅很早就有属灵经验,也渴望了解属灵的事物,会好奇:我从那裡来,往那裡去?有没有神?

 

3. 儿童是天生的朝圣者

魏玉琴老师提到,根据近代儿童灵性的研究观察,儿童的灵性经验往往在「非口语层次」运作,像是艺术、游戏、动作与感官,甚至比成年人更有优势。

 

儿童对未知的事物充满好奇,也想知道发生在他们身上的属灵经验有何意义。成人若能善加引导这些经验,就能帮助儿童更早「直接与神建立关係」,并充分参与在神国中

 

4. 灵性透过「关係意识」表达

「儿童灵性培育」就是帮助他们体验—他们的存在是出于上帝,与上帝相遇、意识祂的同在,并在生活中感受祂的真实、值得倚靠。「灵性经验」始于神,而非父母;神会主动接近儿童,使儿童感知「不只是我」的超越时刻

 

这种时刻可从游戏、艺术的表现,或身体的反应观察到。圣经也记载类似的情形,例如马太福音21:15「…小孩子在殿裡喊着说:和散那归于大卫的子孙!…」透过圣灵,在信徒群体的处境,促进并让儿童理解与回应这种关係

 

5. 儿童灵命塑造的目的

让儿童能完成神在他们身上的心意、传承群体的信仰,并具备面对当前文化的挑战,和开创未来的能力。魏玉琴老师提到读经会儿童主日学教材中,最新一期歷代志的教材内容:圣经记载的以色列领袖,许多是从年幼时就成为受膏者,在成人的辅助下,很早就开始承接使命,成年后带来復兴,领导人民回应神的唿召。

10月26日「国际读经会台湾总会」假高雄灵粮堂场地,办理儿童主日学师资训练,上午魏玉琴老师分享「儿童的灵命塑造」信息与Q&A,下午陈佩玲老师示範新一季教材与趣味手工实做。(图/记者林子骞)

二、今日儿童灵命塑造的挑战与危机

1. 大环境的思潮

许多年轻一代拒绝权威,跟着感觉走,不相信有绝对的真理,因而许多事没有标準,但他们会拥抱故事传统。教会可透过「故事」给予引导;并改变权威式的教导态度,与儿童「一起学习」。魏玉琴老师提醒,成人须认清自己并非「真理的代言人」,而是「真理的跟从者」,只是比儿童更早认识基督信仰的人。

 

2. 过度填满与刺激

孩子失去独自静默、留白的时间。因此,需加强他们「深度思维」、推理发问等机会,教材应以「启发」为主,提高他们的好奇心与主动发掘的精神,减少「填塞」式教学

 

3. 过度强调分龄事工,世代缺乏交流,难传承信仰

「教养孩童」不只是核心家庭的责任,也需「整体会众」共同形成集体的信仰见证。

 

叁、形塑儿童灵性发展的策略

1. 故事

魏玉琴老师认为,儿童的身心、认知发展阶段,最适合以故事教导。故事形成一个宇宙,形塑听的人。圣经的故事能帮助人理解神,因此要提供足够的时间,让他们深度反思与回应圣经故事,也留下圣灵说话的空间

 

故事也能让人发现自己活在宣教使命中,从而塑造人生方向,与现实生活产生连结。此外,故事也能帮助人面对困难,处理负面情绪,和发展道德与人生价值。教师应萃取出圣经故事的教义,在故事结尾为儿童统整,并帮助他们回忆、思考

 

2. 以「仪式」实践转化

魏玉琴老师解释,「仪式」是一群人一起做的事,涵盖教会、家庭、属灵操练、户外自然探索…等多种面向,都能有着力点。

 

3. 建立良心教育生态的群体

以正式的「学校化教学」与非正式的教育方式(文化濡染),带来整体会众的教育实践。作法如:

 

(1) 装备父母更新

父母的品格对子女影响甚大,所以要祈求神圣灵的同在和接受装备,成为传递神恩典的媒介。

 

(2) 建立教会成为儿童坚强的后盾

魏玉琴老师提醒,不只成人在形塑儿童,儿童也在形塑成人,彼此互相造就。

 

(3) 促进世代交流与彼此服事

每个世代都有其优点,与有待进步之处;更多的交流能彼此学习,促成更大的进步,期望教会中的成人,能给予儿童多一点包容接纳。

不只成人在形塑儿童,儿童也在形塑成人,彼此互相造就。(图/魏玉琴老师 提供)

常见问题

师资训练上午课堂最后的问答时间,现场主日学老师提出以下常见问题:

 

1. 如何启动小学生,在生活场域(例如:校园)中传福音?

魏玉琴老师认为,「观察与经验」是儿童主要的学习方式,最好的方法是跟着父母去探访、分享见证,当他们看多了习以为常,成为生命的一部分,就知道该怎么做

 

此外,儿童擅长「行动」、用身体表现,教师可设计简单的信息或手工,鼓励儿童与同侪分享。

 

2. 儿童因进入成长尴尬期,不愿配合跳舞或上台服事

魏玉琴老师建议,先回归根本—「为何而做」教导儿童了解服事神的核心塬因和目的,让他们思考,也给圣灵工作的时间,再由孩子自行做选择。每个人的敬拜方式不同,也许不愿配合在唱诗歌时做统一的动作,但他们仍可能从心裡对神歌唱;没反应不代表没有听见,所以教师不必因此感到太挫折。

 

3. 主日学教材内容太多,一堂课教不完

以「国际读经会台湾总会」发行之儿童主日学教材为例,因服事众教会故而会提供较丰富的内容;但主日学老师不一定要「赶完」全部内容,宁可少教,也要留时间空间引导学生思考「教师自己要先感动,上课时真实地流露出来,而不只是『讲课』,因此课前準备十分重要!」

 

「国际读经会台湾总会」发行的儿童主日学教材,邀请到多位装备扎实并具丰富儿童事奉经验的牧者、教师所编写,特色包括:

 

(1) 五年走过圣经六十六卷

不仅纳入故事性较高的圣经经卷,而是全面性教导孩子六十六卷圣经;不只讲故事,更要深入浅出地讲道,让古老的圣经在现今世代彰显大能!

 

(2) 内容活泼并强调生活应用

①欢乐破冰:丰富的活动,展开学习乐趣!

②主题信息:忠于圣经、加入歷史与地理背景、搭配绘本与见证。

 

(3) 附信息PPT及学生本功能

提供精美信息PPT;教材手册亦将「小组讨论」及「趣味时光」页面独立,老师可依需要自由影印给学员。

 

(4) 不定期举办师资训练

①示範带领教材活动,装备当季教材的圣经真理。

②适时安排专题训练,例如:儿童圣诞佈道。

 

(5) 家庭祭坛好帮手

教会若同步採用《每日研经释义》,则全教会有一致的圣经学习进度,对家庭祭坛带来助益。

 

◆教材详情请进国际读经会网站查询:https://www.su101.net/archives/2049

(图/国际读经会台湾总会提供)

分享
意见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