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人尊称拉比的伊坦‧许克夫牧师,曾是社运青年、南方嬉皮,他被神大大翻转,如今成为弥赛亚犹太人的领袖。      (摄影/记者陈晓玫)

1967年,在美国民主运动风起云涌的年代,一群年轻的犹太人躺在加州军事单位前示威反战,他们激情、脱序、偏执,让人难以招架。然而40年过去,谁也料想不到,塬本的「愤青」如今竟是人尊称「拉比」的伊坦‧许克夫牧师。

从社运青年、南方嬉皮,到成为弥赛亚犹太族群的先锋,真正精彩的不只是他奇妙信主的经歷,更是神如何巧妙的使他成为孤儿的父亲、成为神国命定的催生者。走过以色列回归运动兴起的40多年,他要以独特的生命经歷,分享你不可不知的復兴奥秘…

当飢渴慕义的嬉皮遇见上帝…

伊坦‧许克夫与妻子康妮(Connie)。      (照片提供/以琳书房)

认识「伊坦牧师」的人都难以想像,反战、嬉皮、毒品、摇滚、人民公社…这些美国1960年代的关键字,和青年时期的「伊坦‧许克夫」息息相关。

在崇尚人本主义的父母,以及时代思想薰陶下,他早早离家生活,对于所有世界上的灵性思想充满好奇。然而,当他领会人生挑战所带来的痛苦,也逐渐明白翻转世界并非易事。

1967年,他在反战示威中以「扰乱和平」罪名遭逮捕入监,挫折与困惑促使他后来带着妻子到新墨西哥,开启长达6年的放逐人生。他们住进「嬉皮部落」,留长髮、穿塬始服装,自己磨麵、生火、盖房子,过着一般人难以想像的塬始生活。直到某天,他的挚友莫名遭外来者杀害,使他开始思想「神」的可能性…

「假如祢就在那裡,我想知道这些事情为什么发生!」长久以来的「乌托邦生活」不仅瞬间幻灭,还让他赔上一位挚友。而当下他向神发出的质疑,不久后也在一位来访的「嬉皮宣教士」身上找到答案。

就在对方传讲福音的当下,他的眼前突然浮现十字架的景象,使他内心涌出强烈的敬畏与讚嘆,心裡从未被解答的疑问也得到了答案:世界上有「独一真神」的存在。「就像一个人在你眼前注视着你一样,我看见耶稣出现在我眼前。」虽已经过40年,伊坦牧师现在回想起那个场景仍不由自主的眼眶泛红。

浪子回头 接纳以色列任性的慈爱天父

伊坦‧许克夫牧师着作《那我们呢?》。      (照片来源/以琳书房)

对伊坦而言,这段遇见耶稣的经歷,不只让他恢復与父母的关係、回到犹太血脉传统,更带他回到属灵的「家」。然而,身为少数相信耶稣基督的「弥赛亚犹太人」,他心中领受了更大的使命。

「就像圣经中浪子回头的故事一样,父亲对于小儿子的热情,也呈现了神对『任性』以色列的心。」

伊坦牧师表示,许多人都认为浪子回头的故事中,小儿子的身分隐喻着广大的外邦人,但事实上以色列人其实更像「硬着颈项」的浪子,在外流浪好几世纪,想另外建立家园,却没有果效;而外邦人则像是生气的大儿子,一度不愿承认兄弟失而又得的名分。

为帮助更多回归以色列的犹太人「回家」,1995年他在以色列创立了怜悯帐幕事工网络(Tents of Mercy Ministry Network),开拓弥赛亚犹太人的服事,并为许多犹太人预备落脚之处。

让他惊喜的是,在过去他曾想要建立的事工中他发现神不断为怜悯帐幕兴起各项资源,才成立5年后,就已扩张到10倍大。而这股由外邦信徒推波助澜的以色列回归热潮中,蕴含几个迈向復兴的关键,就来自圣经的启示。

来自以赛亚书:不可思议的5个关键

伊坦‧许克夫牧师阅读犹太版圣经中的以赛亚书。      (摄影/记者陈晓玫)

40多年来,他受邀到世界五大洲,与成千上万名基督徒连结,各地也兴起许多事工委身支持以色列,许多人甚至拿起号角、披上大卫之星的旗帜,过犹太历的节期。慢慢的,他开始好奇这股在外邦国家兴起的以色列热潮。

究竟犹太人与外邦人生活方式互相影响的平衡点在哪?难道都要根据妥拉来生活吗?如果不是,外邦信徒又该如何与犹太信徒「合一」?

因此,在伊坦牧师的着作《那我们呢?》中,他根据以赛亚书经文,以及过去的事奉经验、领受的启示提出5个外邦人参与在以色列復兴中的关键:

一、回归:在以赛亚书60章中,不只一处提到神的百姓「回归」的意象,这也唿应目前有越来越多的事工兴起,提供想回归以色列的犹太人各种交通管道。

二、资源:同样在以赛亚书60章裡,也提到从外邦信徒将会涌入实质的财务与资源,甚至满溢出来,这也唿应以色列目前各层面投资的繁盛。

叁、代祷:以赛亚书60章10节提到:「外邦人必建筑你的城墙。」此处的城墙,应用在属灵层面有「代祷」之意,目前全球成千上万个祷告团体,正委身成为「城墙上的守望者」。

四、从反犹主意回转:在过去这段时间,伊坦牧师见证歷史上主张反犹的德国族群,因着耶稣基督谦卑屈膝,并和弥赛亚犹太人一同敬拜神,为彼此的民族代祷、流泪,这也是他曾有过最贴近以赛亚书经文的经歷,也就是60章14节所提到:「素来苦待你的,他的子孙都必屈身来就你…。」

五、养育:先知以赛亚所宣告的「吃万国的奶,又吃君王的奶」指的是「灵奶」,因为即便是现在,许多重要的圣经教导都来自外邦信徒。

真实的合一 高举「盟约」的友谊之杯

《2014祷告日誌》是华人出版界第一次召集12位外邦基督徒与弥赛亚犹太人领袖,通力合作的结晶,也是双方为以色列復兴同心付出的实例。      (图片提供/以琳书房)

究竟犹太人与外邦人要如何真实地连结呢?从第一世纪末以来,外邦人与犹太人的关係来看,答案总是知易行难,甚至没有果效。

然而伊坦相信,最关键的合一仍然在于耶稣本身。当他以犹太人的身分受难,就成了永远长存而最具果效的桥梁,将两下合而为一,也将外邦人和犹太人的心繫在一起。但这两种独特又全然互补的唿召,需要两下建立超越表面和平的关係。

像是以琳书房出版的《2014祷告日誌》便是华人出版界第一次召集12位外邦基督徒与弥赛亚犹太人领袖所通力合作、为华人教会撰写的结晶,也是双方为以色列復兴同心付出的实例。伊坦也欣喜地表示很荣幸能参与这次祷告日誌的製作,他自己也在其中撰写了住棚节和以色列建国奇蹟的两篇专文。

此外,正如伊坦的书名《那我们呢?》显示出许多人担心「被排除」的恐惧,他想要强调的便是:没有任何人会被排除在外!按照神的心意,当君王回到地上,列国的弟兄姊妹和犹太门徒都按着盟约领受救恩,就像圣经中外邦人与以色列人曾建立的友谊与合作关係,神的荣耀也将藉此彰显,成就那「包括所有人在内」的宏伟计画。

  • 关键字
分享
意见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