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图/Shutterstock)

「我知道他们在试着安慰我,但是他们说的话,让我觉得很不舒服……」这是许多丧子亲属都有的心声。丧子的哀伤,是一辈子的生命课题,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的」向他们表达关心与支持,而非造成「二度伤害」?身为基督徒的我们,都可以来学习有智慧的话语。

领有美国开业执照的谘商心理博士—李岳庭,向教会的弟兄姊妹分享「陪伴丧子家属的方式」基督徒在陪伴伤心者时、更有智慧,与哀哭的人一同面对生死课题。

 

如果我是一般会友,可以怎么做?

 1. 以肢体语言打招唿,不一定要多说话 

若你正好遇见甫丧子的父母,不需急着说话表示安慰。当你开口安慰,实际上,已开启哀伤话题。当下,家属也许不方便、或不想谈。要有健康心理,接受丧家不一定想要我们的陪伴

 

其实,你可以搂搂他的肩膀,表达很高兴能遇到他;也可以提出邀请:「看见你真开心,找时间,我们可以一起吃个饭、聊一聊。邀约时保持弹性,提醒丧家可婉拒邀约提出邀请后,尽快履行承诺

 

邀约见面时,若他们想唱诗歌、看孩子的照片、去到曾经跟孩子玩的公园散步、说说孩子的糗事,或孩子所经歷的痛苦,我们可以配合他们做想做的事,不一定要谈哀伤的事。

 

 2. 谨慎使用「我懂」或 「我了解」 

独特的亲子互动经验,只有当事者才能体会,旁人只能尝试去了解。即便可能与他有共同的哀伤经验,也不可能完全理解他人的内心感受,因此不要轻易说出「我懂」等话语我们要成为一位好的倾听者,尊重他人的独特感受。

 

3. 接受不同的伤痛表现

哭泣,是一般大众认可、或认定的哀伤方式,但不是唯一。可能,对方是静静地、坐着不说话,或从从人群中煺去;也有人,会把时间表填满、来面对悲伤。

 

每个人哀伤的方式对哀伤的外在表现,和疗伤速度都不同。陪伴者不能预设立场,认为「应该要如何哀伤」或「何时应该要哀伤」。

 

4. 允许快乐

人不可能24小时都在哀伤,若当下,他正因其他事情而开心,要让他自然地表达心情。可鼓励丧家参加教会活动、娱乐或社交活动,但不要形成有压力的邀请。

 

若时机许可,也能透过信仰鼓励、并提醒他,孩子正在天上喜乐享受与神同在,使其能不因自己愉快的情绪,感到罪恶感。

 

5. 请永远记得他

「孩子曾经存在的事实,完全消失在生活中」,是丧子家属最担心的其中一件事。

 

平时,可与对方聊一些,你曾与这位已故孩子相处的片段;弟兄姊妹也可以每隔几年,举办追思会,邀请逝世孩子的亲朋好友参加,一同回忆逝者。让他们意识到,孩子活在每个人心中及记忆裡,如此,可安慰到家属的心。

 

虽此过程,有时会让他们再想起「若自己的孩子活着该有多好」,为此而感到难过。但是属灵生命会经歷一次又一次的伤痛与安慰,成为强韧的生命河流,并在将来成为灌溉别人的祝福。

(图/Shutterstock)

 

如果我是陪伴者,我可以怎么做?

 6. 陪伴第一步:建立信任关係,陪伴并引导其表达伤痛 

孩子离世,对父母来说是一辈子的课题。若是突然死亡,更是会使父母的认知,产生很严重的失调,无法接受孩子已逝的事实。在当下,他们可能会有较大的情绪反应,而陪伴者需有準备,承受他们可能因压力与种种混乱想法,引起的烦躁情绪

 

有人可能习惯以逃避来面对伤痛,避免提起伤心事。然而,引导他们将哀伤表达出来,才是疗癒的方法。若我们身边有亲近的教会肢体丧子,当对方愿意开口分享时,我们首要任务是「积极的倾听」。

 

倾听过程中,不必问太多问题,而是学习观察对方所有的语言及非语言讯息。像是一个眼神、甚至是一个喘气。接收他所有的讯息,感受他正在感受的。

 

全心全意的陪伴,会缩短彼此心的距离,使对方感受到,他并不孤单。一次又一次地述说哀伤,能不断地疗癒。

 

另外,我们需要谨慎保守内容不外传,除非他们愿意自己说给别人听。在小组时间,也须谨慎言语,因我们不确定,丧家是否愿意让别人知道他们的事。需要尊重家属,建立信任关係。

(图/Shutterstock)

 

7. 陪伴第二步:面对事实

一般而言,见遗体最后一面、焚化或下葬等阶段,很容易使人真实面对孩子已逝世的事实。这时,崩溃情绪是可预见的。而陪伴者须有承受这样情绪的心理素质,并且,不用急于安抚情绪,只要陪伴及照顾好丧家的安全,及生理需要。

 

若丧家已愿意分享自身感受和经歷,陪伴者可开始帮助他,接受孩子已去世的事实。并且在过程中,分享孩子在世时曾经的回忆,赋予孩子存在过的意义

 

8. 不要阻止他埋怨上帝

丧子的痛苦,会使人的属灵生命受到衝击,若是在过程中,对方提起「为什么神这么不公平?」并开始埋怨上帝,这时候,我们不要阻止他与神的沟通,或教导应要如何看待整件事情。

 

若其提问:「为什么上帝要带走我的小孩?」陪伴者可诚实回答,「非常抱歉,我也不知道。」不用急于给他答案。其实,所有陪伴者能回答的答案,他们可能都曾想过,只是当下还不能接受。

 

当他们抱怨时,陪伴者可回答:「我可以理解/感受到你觉得神不公平,如果这件事情发生在我身上,我也会产生一样的疑问。

 

我们应试着理解其处境、同理对方的情绪,接受他们哀伤的举动,并将他的痛苦、怨恨、苦恼,以及与神的关係,放在代祷中。

 

李岳庭博士分享:「交託我们不能做的工给上帝,平静安稳地等候神的动工,并积极配合神的手,是陪伴者须具备的属灵态度。

 

9. 成立陪伴团队

陪伴是长期的工作,我们需有智慧与从神来的爱心,并彼此激励、扶持,才能完成善工。陪伴有时或许会用到半夜或家庭时间,李岳庭博士建议,可成立守望小组或关怀小队

 

在家属哀伤初期,基督徒可分配时段向其进行关怀、探访、代祷及照顾。如此,较不至在陪伴过程中,因由一个人承担、而感到负担过重。李岳庭博士同时特别提醒,小组成员须遵守「保密塬则」

(图/Shutterstock)

 

10. 不要忘了手足

家庭的任何一位成员,都需要被关怀。李岳庭博士提醒,若丧子家庭中还有其他手足,不能忽视其需要。陪伴团队应分工,有些人专门照顾小孩及陪伴小孩。

 

这些其他手足平常会认为,父母如巨人般可依靠,忽然间,父母却哭得像孩子,这是其从未经歷过的。陪伴者要适时引导与安抚他的害怕与不安。不同年龄的孩子,对死亡有不同理解,听听他们如何了解手足的死亡,除去一些误解;了解其感受,如伤心、难过、害怕或孤单。

(图/Shutterstock)

 

身为教会,我们可以怎么做?

1. 平时举办心理辅导相关讲座或训练、引进外援

李岳庭博士分享:「不要等到哀伤来了才开始準备。陪伴与关怀需要全教会合作,对此若没有基本概念,可能会造成反效果。

 

教会平时需安排心理健康相关讲座,可与非营利协会合作,邀请专家讲员至教会分享,以帮助会友建立正确的相关观念和认知,并与外界资源连结。有需要的人出现时,能透过这些管道,协助转介会友到合适机构中。

 

再进一步,可鼓励会友接受辅导、同理心、哀伤辅导、婚前辅导、亲子教育等特殊领域的训练,使教会能提供的相关服事,更加专业及精緻。

 

2. 鼓励年轻会友投入心理专业相关工作,厚植教会人才与实力

教会中的教牧辅导或心理专业人力仍不足。哀伤陪伴的训练,并非听一场演讲即可装备完成,它需要有系统的训练。现今许多神学院,都有开设心理辅导的相关科系。

 

李岳庭博士期许未来十年内,能有更多年轻人进入此职场领域,使教会中有更多心理专业人才,在不同教会建构出各样心理专业资源,而能互相交流,需要时相互支援与转介。

 

「愿哀伤者能常常得到神的安慰与平安,也愿陪伴者手所做的工,上帝自己来坚固。」李岳庭博士分享。

 

往遭丧的家去,强如往宴乐的家去;因为死是众人的结局,活人也必将这事放在心上。传道书72

 

精选要闻》

太鲁阁号报导汇整》今日报带您追踪事件发展,一同为台湾祷

太鲁阁出轨事故》下修为48 众基督徒与哀哭的人同哀哭 宋逸民夫妇赴殡仪馆安慰家

爱在四月天》见证上帝是又真又活、听祷告的神 吴宗宪:我不只不住祷告,还忍不住祷

 

简单好用!一键阅读今日报—自己做今日报App

今日报邀请您一起同工

分享
意见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