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图片来源/Shutterstock)

他们经过流泪谷,叫这谷变为泉源之地;并有秋雨之福盖满了全谷。-诗篇84:6

人生总会遇上挫折或生离死别的一刻,面对身边好友、亲戚或肢体伤痛的心情,很多人只好选择沉默,因为当时当刻未知该说什么话予以安慰,或担心说错话,反倒牵动当事人的负面情绪。

临床心理学家董慧明博士、信义宗神学院临床心理学及辅导科助理教授林雪文博士,为大家分享如何陪伴哀伤者走出「流泪谷」。

 

董慧明博士由浅入深,以例子作比喻,与在场人士互动。 (摄影/记者洪敬义)

哀伤的由来以及同行者的角色

董慧明博士举例说明,共同生活多年的宠物死去,可新买一隻,但感情上可弥补吗?当中的落差,会跟谁说呢?又例如,外公过世,妈妈非常伤心,爸爸劝阻不要打扰她, 给她空间去安静,这是否是合宜处理?说一些安慰的话,又能否贴切安抚到哀伤者的心?

人生最大的压力,大致源自丧偶、亲人死去、受伤、煺休、及分居、离婚等。丧亲就如珍贵的东西被硬生生强行扯掉,亦可被定义为一种「混乱」生活的事件,或一种人性经验的正常事件。为了解丧亲,我们需保持这两种定义之平衡。

当失落者得知亲人死亡时,这些反应可能会立刻出现,或延后出现,甚至不会出现。哀伤的变数是很大的,它是一种复杂多面的进程。

同行者的首要之务,在于能接纳对方的哀伤,这情绪人皆有之,不必逃避。董慧明亦强调,自身情绪也要控制得宜。哀伤者通常处于难过、挂念、孤单的状态。同行者的角色,是让其抒发情感、回忆缅怀、同行面对。 

同行哀伤四步曲

外国学者在美国进行为期两年的研究调查,哀伤通常分为四阶段:

第一阶段,约首两週时间是神经麻木的情况。其中哀伤者表现均处于震惊麻木、专注困难、功能失调、情绪反覆。同行者的角色与行动,在于陪伴、聆听,继而协助澄清事实。 

第二阶段为追忆缅怀,这是约首四个月的情况。哀伤者表现会处于反覆回忆、寻索真相、身心虚弱、反覆不定。同行或关顾者除继续陪伴、聆听,更须留意哀伤者仓卒的决定。 

第叁阶段会有迷失方向的状况,这是近半年至大半年的情况。哀伤者仍处于郁结、孤单、生活乏力,又要面对现实。同行者需在其生活上关顾其情况,陪伴、聆听外,其起居饮食、子女可能需要帮忙打点。

第四阶段则是重新整顿,这可能需要两年时间才可復塬,但復塬进度因人而异。哀伤者在此阶段正逐渐适应新生活,并趋于稳定。同行者只需体认进程,并适时放手,但仍需持续关心。

董博士强调,我们并非挽救对方哀伤的情绪,而是接纳。在与哀伤者同行当中,要量力而为。

其以诗篇34:18作结,鼓励参加者:

耶和华靠近伤心的人,拯救灵性痛悔的人。

林雪文博士引用列王纪上第19章作範例,针对以利亚以哀伤者的角度检视及探索人的内在需要。 (摄影/记者洪敬义)

分析以利亚

林雪文博士则引用圣经案例-列王纪上第19章,透过萨堤尔模式:个人内在冰山的隐喻,以《圣经》角度来探索以利亚的心理状况。当感到伤痛至求死时,上帝如何介入?

林雪文将以利亚在该章的经歷大致分为行为、应对方式、感受、观点、期待、渴望、我是谁来逐一分析。

行为上,以利亚在逃命中,走到罗藤树下时,除睡觉、饮食,都在抱怨,甚至向上帝祷告求死。

指责与投诉,从经文中,可感受到以利亚的心情是失望、挫败、绝望、孤单、无奈、愤怒、埋怨。

以利亚的观点在于10节跟14节:既为神大发热心,应该得到肯定和讚赏。但只有我一人在事奉上帝,我再努力都没有用;甚至,他悲观的自感不如以前的列祖和先知。

但他仍有期待:在于大家看见他打败巴力先知、教皇会作改变;作为群众的以色列人会回归上帝。亦期待有人为自己发声。这种渴望是想被肯定和讚赏。

对于自己的认知,以利亚以一个失败的先知来形容自己。

 

检视及探索内在需要

上帝在第9节至18节回应以利亚,从中林雪文列出七点,检视及探索内在需要:

1. 好奇探索自己的内在。以开放式问题,上帝没有批评、没有责备或没有教导。(上帝问:以利亚,你在这裡做什么?) 王上19:9

2. 聆听、接纳自己内在的感受、看法、期待和需要。(我为祢大发热心,但当中包含了忿怒、孤单、失望的情绪指责他人。)王上19:10

3. 体验上帝的大能。王上19:11、12,上帝是用微声说话。

4. 问自己在这里想做什么?王上19:13

5. 给空间及耐性聆听自己内在的需要。以利亚在王上19:14在重覆第10节。

6. 开放寻求领受上帝给予的新生命或方向。王上19:15至17节,上帝指使以利亚为哈薜、耶户、以利沙作膏。

7. 上帝把主观经验和客观经验分开。(回应以利亚,并在以色列留下7千人给他。)王上19:18

后来以利亚冰山的转化,他以行为来回应上帝使命,并带着盼望与平安。

从有关经文中可看出:以利亚感受到上帝仍然使用他,他是有价值的;不只有我一人在事奉上帝;上帝给我一个特别的使命。故此,他想努力完成上帝託付的使命,从而渴望被肯定和讚赏。最后肯定自己是有价值,并被上帝重用的先知。

 

林雪文列出两个问题作结,供大家省思:

当自己或身边的人跌入伤痛绝望的光景,我们如何陪伴他们呢?

我们愿意像上帝介入以利亚生命的方法,来关心他们吗? 

  • 关键字
分享
意见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