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生命中最具挑战、危机的时刻,往往是上帝摆设筵席之处。(图/shutterstock)

基督徒都知道自己将来会返回天家,但你听过今生就能享受「神国筵席」吗?这宴席特别之处,不是在你人生飞黄腾达之际,而是在最痛苦艰难的时刻。

 

资深圣经老师蔡筱枫受邀至土城光之城行道会,以「神国筵席」为题传讲信息,带领会众一同经歷圣经描述的各种筵席,让大家体会-读圣经并非宛如嚼蜡,乃是可以读出香气!

圣经在以赛亚书25:6-9、启示录19:7,9,都预告了天国筵席的景象,天国的筵席是为「万民」预备的,但我们是否得等到荣归天家,才能享受这场盛宴?

 

诗篇23:5「在我敌人面前,祢为我摆设筵席;祢用油膏了我的头,使我的福杯满溢。」告诉我们,当在世时,上帝就为你我摆设筵席,尤其在生命中最痛苦难捱时。

 

麦牧师的见证:上帝在生命危机处摆设宴席

讲道至此,蔡筱枫老师老师提及澳洲麦牧师的见证。麦牧师之母为越南华侨,与当时驻越美军结婚生下他与妹妹。麦母信主后,明白自己和先生的婚姻不讨神喜悦,坚持离婚,让先生回到美国元配身边,相信神的供应,并为了让孩子能够自由健康地成长,选择移民澳洲。

 

因为坚持真理塬则的勇气,一场前途未卜的移民之路,成为麦母与麦牧师一家宴席的开始。尔后麦牧师在澳洲信主,1988年蒙召,来到台湾基督门徒训练神学院接受装备。

 

生命中最具挑战、危机的时刻,往往是上帝摆设席之处。

  • news-details
  • 筱枫老师以安东尼.坎坡罗(Anthony Campoio)牧师所着的《天国派对》(The Kingdom id God)开场,分享了作者在夏威夷的小酒馆与老闆夫妇为一个妓女庆生的故事,此举感动了酒馆老闆夫妇,引发二人对信仰的兴趣。(图/光之城行道会 提供)

路加福音中的宴席

圣经中喜欢用「筵席」说明神人关係,意味基督徒不是靠「苦修」得救,我们可从圣经中的筵席来认识基督信仰。

 

税吏利未在家中的宴席—耶稣与税吏并罪人同席

路加福音5:29-31「利未在自己家里为耶稣大摆筵席,有许多税吏……法利赛人和文士就向耶稣的门徒发怨言说:『你们为甚么和税吏并罪人一同吃喝呢?』耶稣对他们说:「无病的人用不着医生;有病的人才用得着。

 

税吏在当时是替罗马政府向同胞收税之犹太人,在犹太人眼中宛如「犹奸」。这场筵席是在耶稣选召利未时,利未放弃税吏的工作,还邀了耶稣、法利赛人和其他税吏至其家中参加「福音餐会」。法利赛人认为与税吏、罪人一同吃喝,有辱身分,发出抗议之声,于是耶稣说了:「无病的人用不着医生;有病的人才用得着。」(路加福音5:31)

 

法利赛人家中宴席

有一个法利赛人请耶稣和他吃饭;耶稣就到法利赛人家里去坐席。那城里有一个女人,是个罪人,知道耶稣在法利赛人家里坐席,就拿着盛香膏的玉瓶,站在耶稣背后,挨着他的脚哭,眼泪溼了耶稣的脚,就用自己的头髮擦乾,又用嘴连连亲他的脚,把香膏抹上。请耶稣的法利赛人看见这事,心里说:『这人若是先知,必知道摸他的是谁,是个怎样的女人;乃是个罪人。』」(路加福音7:36-39)

 

这段经文记载,一个法利赛人在家中设宴,邀请耶稣参加,一个女罪人带了香膏来,为耶稣洗脚,抹上香膏,顿时房屋中充满芬芳四溢。筱枫老师表示,法利赛人在心裡「犯嘀咕」都被圣经记录下来,神鉴察我们的心思意念,须谨慎自己脑中的思想与心中的意念。

 

她也提到,圣经不只是白纸黑字的的记载,读圣经也并非索然无味,读到这段经文,看到的不仅是一场饭局,彷彿都能被满室馨香吸引。即使主人(法利赛人)心裡犯嘀咕,又有何妨?只要有耶稣在。

 

有一个法利赛人请耶稣同他吃饭,耶稣就进去坐席。这法利赛人看见耶稣饭前不洗手便诧异。(路加福音11:37)

 

法利赛人又因耶稣饭前不洗手而诧异,他的焦点在于犹太规条中的洁净礼仪。耶稣知道法利赛人的想法,却总是赴席,并不排斥他们,因为从来没有一个人被祂认为是「黑名单」,不可能信耶稣。

 

逾越节的宴席

逾越节的筵席,耶稣在最后晚餐交代:「又拿起饼来,祝谢了,就擘开,递给他们,说:『这是我的身体,为你们捨的,你们也应当如此行,为的是记念我。』」(路加福音22:19)

 

圣餐不是在教会的仪式,每一次在吃喝、谢饭祷告,都是记念耶稣。民以食为天,因为耶稣来了,平时一日叁餐,如此稀鬆平常的事,都有了不一样的意义

 

在路加福音中,多次藉由耶稣在筵席中的谈话,让我们思考,信仰真的不是一个宗教仪式,而是生活。有信仰溶入的生活,其色彩与没有信仰者截然不同。

  • news-details
  • 路加福音7:36-39记载了一个法利赛人在家中设宴,邀请耶稣参加,一个女罪人带了香膏来,为耶稣洗脚,抹上香膏,顿时房屋中充满芬芳四溢。读到这段经文,看到的不仅是一场饭局,彷彿都能被满室馨香吸引。(图/shutterstock)

路加福音14章的宴席

路加福音中,耶稣在前去14章筵席之前,「耶稣被接上升的日子将到,他就定意向耶路撒冷去」(路加福音11:51)「耶稣往耶路撒冷去,在所经过的各城各乡教训人。」(路加福音13:22)在这两处经文中,写着耶稣要往「耶稣路撒冷」去,意即耶稣準备上十字架。从路加福音9章到19章抵达耶路撒冷前,记载着在路程中耶稣的教导。祂也不断教导门徒和跟随耶稣的人,明白「十字架的意义」,以及耶稣带来的福音与救恩。

 

在14章中记载的筵席多达3场。耶稣在筵席中做了相当多清楚的教导,这是耶稣面对自己人生的终末,祂将在十字架上死透,且死得很难看,但祂为何要这么做?

 

十字架的含意

上帝造人之后,人本来有神的形象和样式,祂创造男女两种性别,共同盛载上帝的荣美。透过神所设立的婚姻,来彰显这一切,可惜在人犯罪之后,所有的界线、次序都混乱了,于是落入罗马书7:18的光景「立志为善由得我,只是行出来由不得我。

 

然而人并非自甘堕落,因此会设法用教育、礼数或科技来自我提升,渴望「找到神」,但无论礼教多么严明、科技如何发达,盖了曾经为世界第一高楼的101,也徒劳无功。而耶稣上十字架的意思,表示「神来找人」

 

当人应邀赴「天国的筵席」,生命就经歷改变,因为将生命主权交给神。在人的成长当中,有无数师长、父母的教导,随着时光流逝或生命中惨痛的经歷,最终都会成为「走调的录音带」,而我们仍持续追逐「要做个有用的人」。当耶稣坐在我们生命宝座上时,我们会发现自己能够「重新做人」,并非父母期待中的人,而是重回塬厂设计,找到神起初创造每个人的独特

 

儘管耶稣知道自己将惨死于十字架上,祂却深知其中意义,在十字架上说了最后的一句话「成了!」而非「完了!」,并在死后3日復活。因此耶稣在往耶路撒冷的路上一无所惧,乃是从容赴宴。

 

窥探的宴席(1-6):超越的恩典

筱枫老师提到先生在80年代往事,上帝曾给诸长乐牧师2个月的时间至以色列进修,与许多传道人实际体验犹太人的信仰生活。

 

一般犹太聚会不太欢迎外邦人,当诸长乐与其他牧师蹑手蹑脚走进会堂时,赫然发现犹太拉比站在门外迎接他们。犹太人欣喜看见他们的出现,请他们为其开灯。

 

塬来犹太人恪守律法,每个家庭都会在日历上写下不同城市的日落时间,每週五日头平西时,安息日开始,设定好的计时器会开启电灯,奈何当天会堂的计时器故障,整个会堂陷入黑暗,无法聚会,只好等待外邦人进来开灯。

 

事实上,圣经对于安息日的记载仅提到「什么工都不可做」,犹太人却发展出许多繁文缛节。

 

在鸿门宴中施怜悯:按犹太规条,安息日禁止任何工作,法利赛人选在安息日设宴邀请耶稣,为要窥探祂。

 

在安排之下,有一位患水臌(腹水)的人经过耶稣面前,耶稣知道律法师与法利赛人的心思,便对他们说:「安息日治病可以不可以?」,这群法利赛人不发一语,而这名患水臌的人也「未要求」医治,在众人虎视眈眈之下,耶稣「主动」治好那人(路加福音1-4)这是超越的恩典

 

这也是我们所领受的恩典,无论外在环境对耶稣友善与否,基督徒能否公开聚会,上帝依然施怜悯,显见恩典具「超越性」。

 

属地的宴席(7-14):逆转的恩典

1. 位分大小:在道德败坏的罗马时代,法利赛人是具崇高地位的「道德家」,在社会上有好名声,连罗马人都敬重,因此在筵席中,他们都知道自己「应该坐在高位上」。

 

在此,耶稣却提醒他们「凡自高的,必降为卑;自卑的,必升为高。」(路加福音14:11)

 

2. 礼尚往来:除了看重位份,耶稣也在属地筵席的「回请」文化中看到「攀比」的陋习。耶稣对请他的人说:「你摆设午饭或晚饭,不要请你的朋友、弟兄、亲属,和富足的邻舍,恐怕他们也请你,你就得了报答。你摆设筵席,倒要请那贫穷的、残废的、瘸腿的、瞎眼的,你就有福了!因为他们没有甚么可报答你。到义人復活的时候,你要得着报答。」(路加福音14:12-14)

 

筱枫老师提到自己过去带过一个单亲团契,其中一位姊妹身陷不讨神喜悦的男女关係,上完所有慕道课程,筱枫老师正思忖要让她先离弃罪,还是先受洗,向教会领袖据实以报。负责该团契的长老向来以严谨着称,闻讯时说:「当然要让她先受洗,没有耶稣的恩典,她哪有能力离弃罪?

 

无论先离弃罪再受洗,或先受洗再离弃罪,都有圣经根据。筱枫老师表示,每个人都不一样,却容易侷限于表象,神却展现「逆转」的恩典。「我们常自以为是,认为事情的顺序应该这样那样,但神总在做新事。恩典是会逆转的,因上帝有祂的主权。也因为这样逆转的恩典,『凡自高的,必降为卑;自卑的,必升为高。』」她说。

 

属天的宴席(15:24):失落的恩典

1. 慷慨的主人:从路加福音14:15-24的经文,看得出这场筵席的主人非常慷慨。

 

起初邀请名单上的人以各种「合乎圣经」的理由(申命记20章)婉拒参加。主人转而对僕人说:「快出去,到城里大街小巷,领那贫穷的、残废的、瞎眼的、瘸腿的来。」(路加福音14:21)

 

2. 受邀的客人:当筱枫老师到日本的教会服事时,邀请日语老师和邻居参加佈道会,日语老师惊讶:「我可以去教会!从来没有人邀请我去过耶!」于是广发邀请,日语老师不仅赴邀前来,还带了朋友一起参与,坐满教会。

 

台湾的教会为何难易请到慕道友参加佈道会?一则知识分子不习惯热闹的活动,再者是教会的活动通常过于具「宗教性」。

 

她提到过去曾有一位小组姊妹对罹癌的家人有负担,邀请对方来教会,参加各种查经班、读书会,上完所有慕道课程。受洗后,这位主内新生儿竟问:「师母,我现在可以『回去』爬山了吧?」她才恍然大悟,基督徒希望未信者「脱胎换骨」的方式,是将其从塬本的生活中抽离出来,参与教会活动,但耶稣从未如此行,祂乃是走进人群,跟着大家饮食上帝是慷慨的主人,身为僕人的我们也需要效法耶稣,调整传福音的作法。

 

慷慨的主人却也面对到一个景况,邀请的客人说不来就不来,以致失落于恩典中,这是因为没有认清何谓「恩典」。

  • news-details
  • 耶稣在逾越节最后的晚餐擘饼分杯,象徵自己的死。圣餐不是在教会的仪式,平时每一次在吃喝、谢饭祷告,都在记念耶稣。因为耶稣来了,一日叁餐,如此稀鬆平常的事,都有了不一样的意义。(图/shutterstock)

戏如人生,从《芭比的盛宴》看天国的宴席

筱枫老师提到1987年荣获奥斯卡外语片的电影《芭比的盛宴》。描述一个北欧的小岛,岛上的居民全是过着清教徒般简朴敬虔生活的基督徒,久而久之,信仰成为枯乾、行礼如仪的「黑白片」,却活不出属神的生命。

 

时值法国大革命期间,法国名厨芭比逃难至该小岛,成为牧师家中的女僕。她眼见渔产丰饶的小岛,依循清教徒饮食,未能享受新鲜海鲜的美味,心中甚感可惜。

 

适逢岛上居民讨论要为老牧师的百岁冥诞举行盛大礼拜。芭比为了报恩,便以其恩赐为大家烹调了一桌道地美味的法国料理。她用其购买彩票的彩金(上帝的预备)购买所有食材预备盛宴,要求与会者「安静」享受筵席。

 

宴席尾声,互不往来的邻居、彼此仇视的人开始对话、和好,芭比的盛宴不但唤醒岛上居民的味觉,也令其灵魂甦醒,让信仰真正进入生活

 

上帝创造「有灵的活人」,生命本该多采多姿,耶稣来,乃是要人「尝尝主恩的滋味,便知道祂是美善。」(诗篇34:8)

 

当初受邀之人拒绝赴席,错失恩典,而今在主裡的基督徒们要尝尝主恩的滋味。我们向人传福音,不是为耶稣「打广告」,而是因为「亲尝」过主恩的滋味,知道上帝的美善,展现出人生的丰富

  • news-details
  • 筱枫老师提到1987年荣获奥斯卡外语片的电影《芭比的盛宴》。芭比的盛宴不但唤醒岛上居民的味觉,也令其灵魂甦醒,让信仰真正进入生活。(图/YouTube截图)

以「谦卑、慷慨、分享」的态度邀人赴天国宴席

最后,筱枫老师就人生各歷程分享:「初生之犊在乎的是成就,人生中场在乎的是意义,人生毕业班在乎的是态度。」而「谦卑、慷慨、分享」是我们在邀请他人参加天国筵席时必须具备的态度。

 

雅比皮尔神父创立以马忤斯之家

她从一位在印度的法国宣教士听到被称为「法国的活圣人」的雅比皮尔(Abbe’ Pierre)神父生平。

 

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法国满目疮痍,雅比皮尔神父看见许多乞丐冻死街头,便以帮助穷人和无家可归者为使命。他先亲身经歷这些人的困苦,从中学习、教导这些流浪汉用废弃的砖瓦和瓶罐搭建安居之所,甚至做些小买卖,尔后成立「以马忤斯之家」,推广至全球41个据点。

 

「乞丐邀请乞丐」同赴天国宴席

而这位法国宣教士在印度服事痲疯病人,他见以马忤斯之家的成立,巴黎街头不再有乞丐,便来到印度,期盼帮助乞丐站稳脚步后,去服事其他更需要的乞丐。

 

走过丧夫之痛,筱枫老师在软弱、泪水中饱尝天国宴席,说道:「或许我现在还是一个『乞丐』,但我知道在哪可以吃饱,再去邀请其他『乞丐』朋友,来赴天国的宴席,认识这位慷慨的主人,经歷上帝的供应。来不了的人,我们就去将他抬来,让他能够享受天国的宴席。

  • news-details
  • 雅比皮尔(Abbe’ Pierre)神父成立「以马忤斯之家」,帮助穷人与无家可归者,现今推广至全球41个据点。(图/左:维基百科;右:shutterstock)

分享
意见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