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讲员「台北马偕医院精神医学部儿童心智科」临床心理师王加恩博士。(图/王加恩 提供)

基督徒父母虽知道「不要惹儿女们的气」,也不能过于溺爱,然而面对孩子的情绪和「不受教」,如何不爆气或徒留挫败?在「管教和赏罚」、「要求与让步」的衡量处理上,如何找到平衡点?

 

而当普世「比较」、「社会框架」等价值观,不时拉扯我们给予孩子的教育时,又如何能在相处和教养中,稳住思考与判断,带出自信、自律的孩子,同时亲子彼此具有亲密和尊重的关係?

有鑑于此,「圣光神学院」为帮助大家成为孩子们生命中,重要的情绪导师、赏罚合宜的智慧管家,于5月14及28日举办「成为孩子的情绪导师」线上亲职工作坊,邀请「台北马偕医院精神医学部儿童心智科」临床心理师王加恩博士主领。

 

14日场次约百人上线,将活动分成两週,以递进式的讲授架构,让参与者有实际运用及回馈的机会。王加恩以其丰富的临床谘商经验,透过讲授、小组讨论、角色演练、活动体验等,引导0~12岁孩童的父母和主日学带领者,认识亲子沟通中「自我觉察」的重要性、亲子沟通的平衡术,以及面对孩子情绪行为的鼓励与处罚等,看似极端技巧的整合与弹性。

 

此次讲座主题为「当个温柔有智慧的大人:谈『关係连结』与『有效行为处理技巧的动态平衡』教养法」,本篇报导记录14日前半场信息重点。

 

教养,说得容易做来难

王加恩先引述圣经马太福音5:5,「温柔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承受地土。」「温柔」的塬文,除了温和和稳定,也有「坚持」之意,亦即,温柔蕴含了稳定和坚定在当中。父母也需要学习如何用合宜的方式,成为孩子身稳心定的带领者

 

然而理性认知容易,实际运作充满挑战。

 

举例来说,有参加者提问,家中有叁个10岁以下的小孩,常大闹不休,说好说歹都没用,为何非得大吼喝止才有效?即使安静下来,几分鐘又继续吵?事后为人父母者对自己在情绪中的斥责,也常感懊恼挫折。

  • news-details
  • 王加恩指出,孩子的「情绪」可用正、负或中性的方式看待,例如,他们生气哭闹未必一定是「坏事」。重要的是,可以帮助孩子发展出「健康的情绪」的行为处理技巧。(图/shutterstock)

帮助孩子发展出「情绪」的处理技巧

箴言22:6提醒,「教养孩童,使他走当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离。」但「当行的道」到底是什么?如何用「非说教」的方式引导他们?

 

王加恩指出,孩子的「情绪」可用正、负或中性的方式看待,例如,他们生气哭闹未必一定是「坏事」。重要的是,可以帮助孩子发展出「健康的情绪」的行为处理技巧

 

「孩子情绪发展」的歷程,可回溯至婴儿时期

王加恩请大家从「交朋友」的过程思考,第一步,要先去认识这个人。就像上帝为什么神拣选我们,我们也愿意回应祂?背后有一个基础,就是「认识」。

 

因此要先检视:我们认识自己的孩子吗?为什么他会喜欢乱跑、会说谎.......等,导致这些外显行为的塬因是什么?

 

王加恩表示,人类大约从4岁起就会说谎,这是一个自然现象;另外,研究与临床观察看见,孩子自出生后的几个月,便会开始受父母情绪的影响

 

她曾处理不少儿童罹患强迫症或焦虑症的个案,深入回溯了解塬因,发现其情绪行为问题,可能与其幼儿时期,甚至一岁之前,看见大人情绪失控甚致肢体衝突有关;即使孩子无法用语言回溯其记忆,然而幼年惊吓的情绪却可能留在内心深处,导致不安全感扩大,最后反应在失常的行为上。

  • news-details
  • 研究与临床观察看见,孩子自出生后的几个月,便会开始受父母情绪的影响。(图/shutterstock)

尊重孩子的情绪,予以适当的引导

因此她提醒,即使是哭和生气等负面情绪,都很重要;父母要先「尊重孩子的情绪」──包含正负向情绪当孩子闹情绪时,可先视为「这是我们能够一起学习的机会」,透过一次次经验,学习调节、处理情绪的反应,引导孩子的情绪发展。

 

活动中,播放一段实验影片,一位母亲最初与婴儿开心地互动,几秒后母亲板起脸孔,面无表情静静看着婴儿。婴儿当下略显错愕,接着开始试图逗妈妈开心,直到试过各种方法无效后,竟伤心地哭起来。

 

王加恩解释,「面无表情」最令孩子害怕,因为不知道「发生什么事?」甚至比生气还令人心慌。影片中1岁多的孩子,就会主动出现许多情绪调节的行为,想唤起妈妈的注意力、试图让妈妈开心,因为这样孩子才能恢復与妈妈的情绪连结。

 

而这样的情绪调节能力直到青少年时期也是如此,像是回家发现气氛不对,会装没事或说说笑话以缓和氛围,这也是一种调节情绪的方式。

 

因此,建议大人要给孩子一些反时间与一点练习的机会,不用太快给建议、过度安抚孩子,甚至做出更强烈的处置;让孩子有机会去感受、了解并表达出自己的感受,也有机会去练习调节情绪的技巧。当观察到孩子出现情绪表达或调节困难时,再提供意见或是适当的规範,去提醒与帮助他们。

 

也别忘了,于事后称讚他们愿意表达与做得很好的部分。举例来说,许多家庭常发生给孩子使用手机的时限到了,妈妈提醒多次但孩子仍不愿关手机,等到妈妈生气才停止。曾有孩子反驳,别家的孩子要提醒更多次,自认为被唸第叁次就照做,已经算很好了,因为父亲曾提醒「事不过叁」。

 

针对此例,王加恩提醒,孩子「想赖一下」是情绪调节的过程,父母看待的重点,不在于孩子「立刻还手机的时间」,更重要的是让孩子有「觉察」,而非「立刻听话」,毕竟连我们自己都不太可能听父母的话到这种程度。

 

换句话说,孩子提出「想再玩10分鐘」未必代表不乖,家长可学习「观察和等候」,并「尊重」孩子的情绪;当时间一到,孩子按约定归还手机,可用正面的话语肯定他遵守承诺和节制,取代骂他「每次都要10分鐘」。

 

确切的界线在哪裡?不会每一次都一样,毕竟亲子双方每分每秒都在变动;健康界线的拿捏,是一种「动态平衡」。 

  • news-details
  • 孩子手机滑不停,家长制止需有技巧。(图/shutterstock)

与生俱有的「情绪復塬力」

听起来有点抽象,王加恩以影片帮助大家更具体了解。

 

画面中,有两个2岁以下的幼儿正玩在一起,接着哥哥不小心把妹妹推倒,妹妹趴在地上开始哭,旁边的阿嬷提醒哥哥把扶妹妹起来,但哥哥试着拉了她几次仍徒劳,便在一旁也哭了起来。妹妹顿生困惑地边哭边看向哥哥,然后大人再提醒哥哥「抱抱、秀秀妹妹」,他照做后,两人就自己和好、平復了情绪。

 

过程中大人没有实际介入,但在旁切切看顾着,确保孩子们是在安全的情况下。王加恩提点,影片中的哥哥情绪尚在其可承受的範围内,「耳朵还开着」能听进阿嬷的话,去抱抱妹妹,妹妹也还有余力观察哥哥。从这次经验中,大人趁机教导哥哥此突发状况之因在于「妹妹吓到了」,他就学到了经验,并学习调整自己的情绪

 

王加恩藉此例说明,「情绪的调节或是称为復塬力」是从很年幼时,上帝就给我们的;要尊重上帝天生赋予孩子的能力,父母是孩子的「管家」不是「拥有者」。

 

当孩子情绪起伏较大时,大人可稍作等候,给他们一些时间。就像影片中,大人未必要在妹妹跌倒的当下就慌张、介入或「开骂」;用30秒到1分鐘内观察,在孩子们情绪能承担的範围内,让其做些调节;但如果一旦发现超过孩子能承受的,如:情绪失控,或妹妹真的受伤了,就需尽快介入处理。

 

最后,王加恩以两句经文作小结,勉励父母耐心给孩子多一点时间学习成长:

凡事都有定期,天下万务都有定时。

—传道书3:1

神造万物,各按其时成为美好

—传道书3:11上

相关报导》

孩子「讲不听」怎么办?家人教养方式不同?心理师:这几招学起来!

青少年压力大叛逆,如何拿捏「慈爱与管教」?专家:父母要先照顾自己


分享
意见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