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图/shutterstock)

教养孩童时,会遇到的问题千百种:

小孩常把大人指令当耳边风?配偶或长辈教养的方式不一致怎么办?父母可向孩子坦白自己的软弱吗?

当无法满足孩子要求,产生衝突时如何处理较妥?当孩子心理状况严重到需要专业帮助,该怎么选择医师或心理师?


「圣光神学院」于5月14及28日,举办「成为孩子的情绪导师」亲职工作坊,邀请「台北马偕医院精神医学部儿童心智科」临床心理师王加恩博士带领,一一解答上述难题!本篇报导主要记录5月14日后半场信息大要。

  • news-details
  • 讲员「台北马偕医院精神医学部儿童心智科」临床心理师王加恩博士。(图/王加恩 提供)

父母可向孩子坦白自身软弱吗?

14日后半场讲座一开始,有参加者提问:父母可以向孩子表达自身软弱、难处、限制和不足吗?王加恩表示,没有标準答案,取决于说的「时机点」以及「说的意图」

 

父母会软弱是事实,但需注意表达的当下,「自己的状态」及目的性;若在情绪激动时说,容易令孩子感到「罪疚感」、被控告,超出孩子情绪能接受的範围,这时就不建议谈此事。

 

谈论软弱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看到,一位成熟大人的良好示範,例如,大人在犯错时会如何反省自己、道歉与合好等。同时,也考验大人对「自我觉察」的能力,因为许多大人自己未必成熟,所以需持续学习。

 

父母和孩子可以当朋友,但毕竟是大人,需做出模範,包含情绪调节的能力、包容力等,都应要比孩子更好。

  • news-details
  • 父母和孩子可以当朋友,但大人需要做出模範,包含情绪调节的能力、包容力等,都应要比孩子更好。(图/shutterstock)

亲子关係必经的转变歷程

王加恩引述知名学者 Winnicott 的「婴儿发展四个阶段」,讲述亲子关係的基础。

 

第一阶段「母婴不分」,是婴儿没有妈妈就难以生存,所以需要先给予孩子安全感;反映在教养上,父母可以让孩子知道「若你遇到困难、有需要,我们都在」。从信仰来看,就是与神建立稳固关係。

 

首要阶段必须先具备,再进入第二阶段,大约到了2~4岁,亲子衝突会慢慢出现,因父母不可能凡事满足孩子;特别是进入青春期,父母或老师遇到与孩子之间关係上的挫折,常会出现失落感,认为自己不够好。

 

然王加恩提醒,不用要求自己当100分的妈妈,60、70分即可,毕竟即使每件事都照顾到,也不见得是好事,反而会养成妈宝,导致孩子长不大。

 

大人在此时仍需转变管教方式,即使情绪难免失控,但可在平静后向孩子们道歉(而非报復),并且好好沟通、阐述客观事实,孩子也会慢慢了解现实状态,理解大人在一些事情上的拒绝,其实是爱的另一种方式,也能知道大人有其限制,孩子需调整自身想法。

 

同时孩子亦会发现,大人仍有值得效法之处,当信赖感加增后,孩子遇到事情时,便会主动寻求大人意见;虽知道不一定会获得全部需要,但信任父母会给予「必要」的帮助。

 

这段过程,彷彿跟基督徒信主的歷程有许多相似;许多人初信时,常经歷到上帝给予各样明显的超自然神蹟、祷告时常蒙应允;但越信主多年,则会遇到越来越多的「管教」,虽不舒服,但会慢慢被磨出属灵肌肉与耐心,开始懂得不能只以自我为中心,而是以神为中心,且会为他人祷告、进一步实践大诫命和大使命。

 

不过有时孩子的特殊状况,未必是大人的问题,需寻求专业疗癒。

 

面对孩子出现特殊的心理或行为状态,需看医师或心理师时,现今资源众多,尤须慎选。若有用药需求,最好先了解医师专业背景,拥有「儿童青少年精神专科执照」较佳;心理师目前虽没有类似证照,但可查询有无相关经验

  • news-details
  • 当压力过大,不用要求自己当100分的妈妈,60、70分即可。(图/shutterstock)

亲子关係的建立技巧

接着,王加恩引用美国着名的亲子互动治疗模式中(Parent-Children Interaction/PCIT)中,以孩子为导向的技巧(Children’s  Directed Intervention /CDI),分享如何在亲子互动过程中有好的「关係建立」,亦是所谓的「不要惹孩子的气」。

 

以下王加恩举实例,以浅显易懂的方式讲解。她先引例询问大家:当孩子做了一把长剑,兴致勃勃地向你展示作品,你第一句话会说什么?

 

线上家长们纷纷回应:「欸欸欸不要这样挥,危险」、「小心!不要用到人」、「哇!你做的好高好高啊!」、「我可以跟你一起玩吗?」

 

她认为,这些回应没有对错,但要看实际状况。孩子的表情很开心,且当下没有危险性,建议可先正面回应,或看着他比个讚,让他知道「他被听见了」,再看看他要说什么,可能是:「妈妈来陪我玩」、「我要再做一个」等。

 

父母不一定要夸张称讚,但要让孩子感受到你真心的留意、用充分的注意力来回应他,例如,具体描述你观察到他在哪一方面很用心。

 

大多时候,孩子不是故意一直要吵父母,而是需要「有品质的回应」。比方说,在你忙碌时,孩子不断向你展示画作,你可以稍微停下来,对他的画给予正面评价,并分享你从画作中看见哪些细节,孩子可能就满足了,然后乖乖做自己的事,不再打扰你。

 

总之,当孩子是用正面情绪向你分享,若环境是安全的,建议第一时间别用命令、批评或心不在焉、敷衍的问句等方式回应。

  • news-details
  • 孩子需要父母「有品质的回应」。(图/shutterstock)

检视自己,平常用什么方式跟孩子聊天互动?

有时孩子会需要适当管教,但父母常见的问题之一,是孩子将大人的指令当作耳边风,大人却束手无策。王加恩分享PCIT中,以父母为导向的技巧(Parent Directed Intervention /PDI),教导大人与孩子相处时,能做到有效指令的教养技巧。

 

请父母先检视:我下这个指令是否有效?可否确保孩子做得到?建议若无法确保孩子做得到,就乾脆不说。例如,常看到家长在公共场所喝斥孩子不准乱跑,却仍放任他们继续跑,此时的做法建议是,当家长下完指令后,孩子仍不听,就要走过去抓好他

 

此外,建议多用「正面指令」,因为若太常说「『不要』做这个那个」,孩子听多会生腻。可换个方式说,像是直接告诉他「你现在应该要做......」,孩子会较有方向,若只说「不要做某某事」,孩子会茫然不知后续该做什么。

 

比方,孩子想继续待在游乐场,家长可以说:「再玩最后5分鐘就走」,来取代「你不能再玩下去了」。

 

另外,一次一个指令,别一下子给太多,且指令要具体描述;对十岁以下孩子说话时,建议蹲低身体,眼神相互交流,因为当高低落差大,孩子较难清晰接收讯息。与孩子说话时,态度要礼貌尊重,并非是轻声细语,而是平和明确

 

大人可告诉孩子,为什么要做某些事的塬因;大约4~5岁以后的孩子,事后可跟他好好分析,例如:不是每一次去便利商店都要买东西,妈妈会帮你把省下的钱存猪公,以后就可以买你更喜欢的东西,你也可以学习忍耐节制。

  • news-details
  • 大人可学习与孩子相处时,做到「有效指令」的教养技巧。(图/shutterstock)

家人之间教养方式不同?

至于,与配偶、公婆或主日学同工之间「教养一致」,并非指「态度」要完全一致,因为没有人是完全一样的。

 

所谓管教一致, 只需「塬则」一致,例如,当父亲不准孩子「饭前喝可乐」,孩子转而跑来询问妈妈,可以回应他:「我知道你很想喝(同理和尊重他的情绪),但爸爸说不能喝,妈妈也觉得不能喝。」

 

就算不太认同另一方的做法,也不要在孩子面前反对配偶,可再请小孩去问问爸爸,事后夫妻之间关起门来,再私下讨论此塬则是否需调整。

 

王加恩提醒,华人社会的文化,亲子关係常胜于夫妻关係,然而心理学的观点认为,一个家庭中「夫妻轴」的稳定与重要性,需高于「亲子轴」,爸妈的关係稳定,是孩子极重要的好榜样,更是内在安全感的来源,才能衍生出家庭长久的健康关係

 

当管教不一致发生在跟长辈之间,该怎么办?例如,在家不能吃糖果,但去爷爷奶奶家时,长辈们却盛情準备糖果给孩子吃,该怎么处理?此时考验父母与孩子间的关係,以及对公婆的认可。

 

王加恩分享作法之一,是告诉孩子,你知道他会在爷爷奶奶家吃「平常不会吃的东西」,但就当作「解放日」,在那裡可以吃,但回到家就不能吃。参与的学员们对解放日这个想法,纷纷表示相当受用。

 

毕竟父母无法改变此情况,就适时做些「弹性调整」,让孩子知道有塬则和例外的时间。

 

相关报导》

「管教和赏罚、要求与让步」难拿捏?王加恩:学习健康界线的动态平衡

青少年压力大叛逆,如何拿捏「慈爱与管教」?专家:父母要先照顾自己

分享
意见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