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讲员马丁.阿卡(右)精闢分析多年穆斯林事工精华,认为和平友好才是长远之道。左为示意图,非报导当事人。(图/shutterstock、线上直播画面)

你也许听过,在一些地区改信基督,仍然是很严重的状况,轻则与家族决裂,重则为此殉道。难道,只有这条路可选吗?

 

陪伴过无数具穆斯林背景神学生的马丁.阿卡,浓缩多年经验精华,归结出穆斯林宣教的长远、高果效之道,就是「真实跟随耶稣」!

全球约有4分之一人口为穆斯林,庞大的族群,为神国福音不可忽视的重要版图。2月3~5日,中华福音神学院圣光神学院联合主办「穆光觉醒:基督徒兴起来爱穆」聚会,邀请「阿拉伯浸信会神学院」伊斯兰研究副教授马丁.阿卡主讲,帮助基督徒更了解穆斯林的真实世界,及双方可如何相处互动

 

讲座前两日的现场加线上,皆逾百人参加。本篇报导记录4日下午信息「我们对伊斯兰教和穆斯林的方法:以耶稣为榜样的宣讲方式/SEKAP光谱的宣讲方式」。

【讲员介绍】

马丁.阿卡(Dr. Martin Accad)

学歷:英国牛津大学哲学博士及东方基督教研究哲学硕士

现任:阿拉伯浸信会神学院伊斯兰研究副教授(Associate Professor of Islamic Studies, Arab Baptist Theological Seminary),协助建立ABTS中东研究所、Action Research Associates (ARA)研究公司负责人,并受邀在世界各地演讲和指导博士生。曾任阿拉伯浸信会神学院学务长。

马丁先以「栽种植物」的经验比喻,「宣教」需要投入时间和精力,用心照顾这些「种子」,否则很难长出成果。

 

马丁在黎巴嫩的神学院担任学务主任19年,其中叁分之一到四分之一的学生具穆斯林背景,他们来自不同的阿拉伯国家,在自己国家因改信而受到逼迫时,常被安排来信仰相对自由的黎巴嫩。

 

见过无数穆斯林信主个案,陪伴许多人走过艰难的歷程,以下,马丁先举一个典型个案例子,来说明穆宣的精随。

 

为改信基督流亡国外,最后却离开教会

艾哈迈德(Ahmad,化名)是一名年轻、虔诚的穆斯林,也是优秀的建筑师,深信自己每件事都是为神而做,每天中午也会午祷。

 

他有个叫东尼的基督徒同事,二人慢慢变熟,有天东尼所属的教会举办佈道会,艾哈迈德跟他一起去参加后决定信主。东尼和教会的弟兄姊妹得知,都欢喜迎接他进入这个大家庭。

 

但,由于穆斯林的「群体生活」非常重要,艾哈迈德只能私下去基督徒的聚会,无法让家人知晓此事。有天,他终于决定跟家人分享自己的信仰,东尼也奉主的名为他祝福祷告。

 

可是接下来10天,艾哈迈德都没来上班,东尼开始担心;有天半夜,艾哈迈德来敲他家的门,表示前几天家人得知其改信耶稣,就遭到人身上的威胁,故祈求东尼帮助他想想办法。

 

于是,教会牧师纳比勒安排艾哈迈德逃到美国、一位朋友亨利牧师的教会避难。远渡重洋到美国后,他受到教会的接纳和尊重,很快接受洗礼并取了新名字彼得,并跟着牧者在各佈道会分享见证,向众人述说自己过去活在黑暗中,因看到了基督的光芒而蒙拯救,过程中亦经歷了逼迫和争战。

 

几个月后,彼得(艾哈迈德)认识了一名美国姊妹,双方坠入爱河,但论及婚嫁时,女方父亲激烈地反对女儿嫁给阿拉伯穆斯林男人。彼得因此非常悲伤忧郁,不久后,教会再也没有听到他的消息。

 

你曾遇过类似艾哈迈德遭遇的人吗?新信徒流亡到异国,遇到文化衝击,无法真正进入文化中、找到有归属感的团体,最终离开基督信仰。马丁指出,服事穆斯林族群的牧者同工们,其实满常遇到这类状况,不知如何是好。

 

因此,他认为安排到异国生活,不是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但留在塬本的环境也会有危险,该怎么办?可以採取哪些不同方式,在他们成为门徒的路上提供帮助?身为朋友或牧者,你该怎么做?

  • news-details
  • 此次实体讲座地点为高雄圣光神学院,南北神学院连结合作,互相激盪、集思广益。图为华神穆光研训中心带来许多穆宣工具,供大家参考。(图/记者林子骞)

马丁一言以蔽之:我们的「看法」会影响事情最后的「结果」,亦即,我们对伊斯兰教的看法,将影响对穆斯林的态度,这态度又影响基督徒和穆斯林互动的方式,而这种互动方法则决定了穆斯林事工的最终结果。

 

圣经说,我们栽种什么就会收穫什么,所以,若我们用「激进的态度」也会带来衝突性的结果。当基督徒看待异教的眼光是认为其邪恶、以攻击性的言语相待,也会带来衝突的反馈;反之,如抱着「爱心」、用真诚的态度来传讲福音信息,收穫的庄稼就是和平和谐的

 

如何长远且有果效地进行穆宣?

这次讲座的前几堂课,马丁用很多时间说明伊斯兰教的复杂性和多样化;这世上有非常多类型的穆斯林,他们之间会分歧的塬因之一,是在诠释和理解《古兰经》上存在差异。

 

所以,我们该如何发展出一种符合《圣经》、有果效,并且真诚、诚实(不失塬义)的伊斯兰教观点?

 

以下,马丁从「基督徒与穆斯林交流的SEKAP光谱」(下图)向大家介绍5种方式,以及如何运用,採用最有果效的策略进行事工。

  • news-details
  • 基督徒与穆斯林交流的SEKAP光谱。(图/翻摄讲员PPT)

光谱最左边的极端,是D1「融合」的交流(混合主义),此论点相信「条条大路通麦加」,认为所有宗教的重点都一样,盼藉此发展出一个和平共存的社会。

 

但这种方式的影响性往往沦于表面,无法深度,且基督徒相信真神的独一性,故此模式较少被接受。

 

光谱最右边的极端,则是D5「争论」的交流,认为所有异教皆是邪恶的,妖魔化相信其他信仰的人,在谈论时会带有讽刺意味或攻击性,不了解也不想去认识伊斯兰教的歷史背景、复杂性、他们的经书内容等,只用一些论点便一味诋毁该信仰。

 

这种方式带来的结果,便是充满挑衅的反应,导致两个群体间的衝突,也使基督徒对穆宣兴致缺缺。由于观念建立在错误的根基上,也无法长期牧养改信基督的穆斯林,因为没有好好门训、教导他们「爱」的真谛,仅强调仇视过去的宗教。

 

总之,上述两种极端都是较短浅的方式,且不符合圣经。

 

再来看光谱左起二的D2「存在主义式」交流,双方能够对话共存,将对话集中在「双方的共同点」上,认为宗教的目的,都本于善良和道德。盼增加包容度,建立一个更美好的社会

 

这种方式,要看其目的运用,比方说,黎巴嫩境内有18个较大的宗教群体,在国会中都有代表,对国家运作而言,这种相处模式其实满重要的

 

但,教会的目的是传福音,也许觉得这种方式在领人归主、阐述真理上的力道还不够,但圣经也教导「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教会扮演「和平之子」的角色也很重要。所以,基督徒需要找出与穆斯林的共同点,以彼此对话、共存,努力促进双方关係

 

光谱右数二的D4「辩证」交流(护教模式),重点在澄清、解答和清除错误的观念,而非为了自我防卫。

 

彼得前书3:15-16教导,我们需要常常为辩证信仰做预备,但有时会忘记要用温柔敬畏的态度,所以在回应外邦人的问题时,会带有怒气。要记得,此交流方法的重点在于澄清与捍卫基督信仰,而非攻击其他信仰

 

路加福音12:11、21:14告诉我们,当遇到信仰上的争论状况,圣灵会在适当的时候,赐下一切需要的口才和智慧

 

因此马丁提醒,有时我们太过急于「回答」,却忘记好好先「聆听」对方的问题;且对方当下需要的,未必是理性的答案,而是一个温暖的拥抱,故需要敏锐圣灵的引导。

  • news-details
  • 让我们与穆斯林朋友建立关係、和平相处。(图/shutterstock)

在讲解光谱最中央的D3「宣教」的交流前,马丁先分享第二则个案故事。

 

与家人决裂后,再次和好的关键

莎玛(化名)来自一个显赫家庭,祖父是清真寺的教长,她也从小遵循宗教的模式;然大学毕业后,开始怀疑塬本的信仰,便不再戴头巾,成为未知论者。几个月后,她认识基督徒女孩,跟着去教会后决定信主。

 

家人先前能接受她是未知论者,但无法容忍成为基督徒,因着威胁,她只好逃离家族和国家,来到黎巴嫩马丁任职的神学院(ABTS),希望接受装备,未来帮助更多穆斯林。

 

但,因为ABTS的方针,领取补助的学生需符合一些条件,包括必须重建与家人的连结。莎玛刚听到时很震惊害怕,但马丁答应会陪伴和帮助她,于是他们开始了这段修復关係之旅。

 

首先,马丁要先了解她前面的过程发生什么事,包括家人是怎么发现他们变成基督徒的。

 

马丁提及,有另一个年轻基督徒秘密信主10几年,直到有一次跟父亲发生衝突,对父亲比出「划十字」的手势,由于在当地文化中具有侮辱性,使父亲气得想杀他。马丁告诉该名年轻弟兄,这其实是不负责的做法,所以要打电话跟父亲道歉,自此,父子逐步修復关係。

 

回到莎玛揭露信仰的过程,她表示,自己有天告诉父亲自己成为基督徒,对方立刻怒髮衝冠。马丁请她闭起眼睛,想像当父亲听到「基督徒」这个词,第一个想到的画面是什么?

 

她笑出来,因透过电视媒体的灌输,加上长远的争战歷史,基督徒在当地人的印象中,往往是酗酒、吃猪肉、亲美、道德标準较低的女性等负面形象。

 

马丁再请她想像:「当妳在决定跟随耶稣基督的那一刻,妳心中想的是什么?」她想到的,是「饶恕的重要性」,并体认到「爱我们的仇敌」,这些都改变她跟身边所有人的关係,也确知自己是神的孩子,心中能有平安,感受到自己重生了、是新造的人,并渴望改变週遭的世界

 

仔细想想,上述两者之间的差距,是何等大!但她因没有进一步向父亲解释,自己生命中发生了什么事情,父亲自然很难接受她改信。

 

因此门训十分重要的,教导改信基督的穆斯林,如何「清楚向人解释」他们成为基督徒的真正涵义──是跟随耶稣,而不是「加入基督教」

 

于是,马丁开始跟莎玛一起研究:如何更好地跟家人沟通,解释自己生命中发生的转变、领受的唿召,但又完全不说出「基督徒」这个字,因为一旦这个词出现,父亲脑中便会自动连结到根深蒂固的负面形象。

 

当莎玛开始跨出和好的第一步,不到一年的时间,她已和多名家族成员重新建立关係,家人不再将她视为叛徒,更受邀回国参加姊妹的订婚仪式

 

刚收到邀请时,她其实很担心这会不会是「陷阱」,马丁藉此提醒大家,陪伴者不能帮他们决定要不要去,因为要付代价的人是他们,但可以在他们身边支持、祷告和引导

 

后续,莎玛也有几位家庭成员信主。因莎玛所展现出的生命样式令家人接纳,因此其他人知道,即使转信基督,他们可以同时是耶稣的跟随者,但不会因此就等于「家族的背叛者」。

 

马丁认识多名穆斯林改信基督的人,因为良好的素行,逐步成为当地意见领袖,甚至警察和行政部门,会去请教他们并寻求合作,一起改善当地社区、青少年教育等。他们一路上花了很多时间和努力,赢得当地的信任,走进上帝对他们的命定:成为光和盐但第一步,就是不要使自己成为当地社群的仇敌

 

马丁藉此说明,「信耶稣」从来都不是接收一个「新宗教」,而是成为「属于基督的人」,使徒保罗称之「在基督裡」

  • news-details
  • 让我们学习设身处地,真心爱我们的宣教对象。(图/shutterstock)

倚靠圣灵「说清楚讲明白」

经过上述说明,最后,马丁解释光谱中央D3「宣教」的交流。提摩太后书4:16-17记载,保罗跟提摩太解释,他如何在监狱为主做见证──从辩证到宣教

我初次申诉,没有人前来帮助,竟都离弃我;但愿这罪不归与他们。惟有主站在我旁边,加给我力量,使福音被我尽都传明,叫外邦人都听见;我也从狮子口裡被救出来。

—提摩太后书4:16-17

经文先提到「申诉」,意为「辩证」,当下情境是指在法庭申诉。我们知道保罗能言善辩,却放弃这最后一次解救自己生命的机会,反而用来宣讲福音

 

当我们处在「有机会为自己或信仰辩护时」的景况,保罗认为最重要的,是要传福音,让耶稣基督的名被外邦人听见!

 

此模式最重要的一点,是把人引到耶稣面前,而非「宗教」裡,但同时,「宣讲福音的能力」也需要奠定在我们对信仰的了解 。

 

因此,要先反思我们是怎么看待自己的信仰?耶稣是唿召我们「对抗」其他宗教吗?我们是在「宗教裡」,还是「基督裡」?

  • news-details
  • 基督徒与穆斯林交流的SEKAP光谱─讲员总结。(图/翻摄讲员PPT)

耶稣高于宗教

马丁进一步深入讲解,约翰福音3:1-7记载,耶稣跟犹太人的宗教领袖尼哥底母的对话,其中第5~6节,「耶稣说:我实实在在的告诉你,人若不是从水和圣灵生的,就不能进神的国。从肉身生的就是肉身;从灵生的就是灵。

 

这句话的背景,是犹太人相信自己是亚伯拉罕的后裔,这个身分使他们能进入神的国,但耶稣却说,光是靠「肉身」不能进神的国,只有从属天的灵所生的,才能进天国!这在当时,是多么令人震惊且具有危险性的信息,完全颠覆人们对宗教的认识。

 

耶稣所表达的是,重点不在于世俗的繁文缛节或宗教组织,而是圣灵能够拯救所有人──不论他们有什么宗教背景。

 

因此当我们出去宣教,也不是带着「宗教」,而是「耶稣基督」

 

接下来约翰福音第四章第4~12节,对象换成女性,且不是犹太人,是撒玛利亚人,更不是宗教领袖而是名声不佳的女人。

 

因当时「雅各」在此区民众的心目中十分崇高,而耶稣挑战妇人的思维──「难到你比雅各还大吗?」妇人听完耶稣说的话后,心裡开始不安,自然进入「宗教辩论」的状态。

 

但当她试图将耶稣拉进「宗教行为的辩论」时,耶稣立刻回归正题,肯定地说道:「时候将到,如今就是了,那真正拜父的,要用心灵和诚实拜他,因为父要这样的人拜他。神是个灵,所以拜他的必须用心灵和诚实拜他」(约翰福音4:23-24)

 

以上两段故事在表达什么?

 

耶稣挑战这两人的神学观点,而今天,耶稣也要我们反省自身信仰的核心,诸如:即使若具备正确的教义知识、好的行为、按时上教会,但,若心中正恨恶某人,就不是真正活出基督信仰

 

马丁总结道,跟随主,是超乎「宗教的教条」和所有宗教机构之上;而信心,需要带来生命的转变。

  • news-details
  • 此次协办单位有:高雄基督教联盟、高雄牧者合一协会、高雄教牧同工联祷会、高雄印尼使命团队、中华基督教关怀协会、路加国际服务团台中希望中心、华神穆光研训中心等。南北合作、连结资源,携手为神国扩展努力。图为参加实体讲座的众牧长、核心领袖合影(宣教士脸部模煳处理),许多牧者表示,此次获益良多,对穆斯林世界的认识有很大的开启。(图/记者林子骞)
分享
意见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