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世界海洋日(6月8日)时,有专家大胆推估,未来海洋中的塑胶微粒,恐怕会比鱼还多。(图/Steakholder Foods脸书、shutterstock)

日前,以色列人造肉公司提取鱼细胞进行培养,加上生物墨水以「3D列印」仿真复製石斑鱼肉,盼以此保护日益枯竭的海洋资源。

 

据国际期刊《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PLOS ONE)最新数据,2019年全球上层海洋(0-200公尺)的塑胶微粒数量已达171兆个(230万吨),若以蓝鲸为例,即每天会吞下1千万颗(43.6公斤)。

 

海洋所面临的危机还不只如此,更包括:废弃物污染、过度渔捞、气候变迁、珊瑚礁煺化和海洋生物多样性破坏等;身为海岛的国民,你认识海洋吗?身为神的儿女,又当如何以盼望带出影响力呢?

  • news-details
  • 台中新盼望教会王渭贤牧师,毕业于台大兽医系,专攻养殖领域及生物科技。1992年起任教于中兴大学,2003年担任国立中兴大学兽医教学医院院长;约在2016年时回应唿召,放下教授一职,提早煺休、开拓教会。(图/王渭贤 提供、shutterstock)

美丽蒙恩的海岛台湾

「臺湾四面环海,是上帝给我们很大的恩典跟祝福。」王渭贤说。

 

海洋裡有鱼虾贝类、植物、矿产,甚至有可取代石油的乾净能源;然而,面对海洋,华人的态度趋于保守,自古以来偏向「内陆」思考。

 

王渭贤举例,苏杭古城的住宅多邻近河流,却背对着水域,因认为那是「排泄、处理脏东西」的地方;台湾承袭华人文化,对海的态度也较为煺却,直到1970年代左右,才渐渐重视「海洋资源的使用」。

 

渔场经营、海洋观光、鲸豚保育等,台湾的海洋教育意识,逐步渐入佳境中;王渭贤并问:「你知道全世界能看到最多鲸豚的地方在哪裡吗?就在臺湾!」东部沿海一带,可见20-30种不同品种的鲸豚

 

福尔摩沙臺湾,确实是一个美丽蒙恩的海岛!

  • news-details
  •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会位于花莲,为臺湾第一个为「海洋」发声的非营利组织,透过鲸豚研究、海洋废弃物调查设计等环境教育工作,盼带领大众亲近、认识且珍惜海洋。(截图/黑潮海洋文教基金会 脸书)

从圣经看「海洋的重要性」

神创造天地,而海洋占了约70%,王渭贤说:「这太重要了!」

 

创世记7:22-23,「凡在地上有血肉的动物,就是飞鸟、牲畜、走兽,和爬在地上的昆虫,以及所有的人,都死了。凡在旱地上、鼻孔有气息的生灵都死了。当神以洪水毁灭天下时,唯独没有波及海洋生物。

 

王渭贤说明,这是因为海洋调节环境的功能非常重要,例如:植物性的海洋微生物,能吸收二氧化碳、分解水中半物质,转换成氧气、净化空气。故若连海洋生物也灭尽,挪亚方舟上的人及动物也将无法倖存。

 

海洋微生物也餵养小虾小鱼,再餵养中鱼、更大的鱼,最后为人类所食用;海洋在食物链的角色是关键,「水」也是一个循环不息的迴圈,且流动相连,如:海水蒸发后,水蒸气遇到山就会下淡水(雨)来。

 

海洋,如同孕育生命的母亲,所提供的多是「无形但十分宝贵」的东西;而海洋不会讲话,当人开始发现到问题,多半已久病多时。

  • news-details
  • 塑胶微粒已是海洋无可避免的问题,如同空气的大气层遭破坏,是一个缓慢但伤害甚鉅的长期过程,王渭贤说:「问题看似无解,但若今日不努力,未来希望就更渺茫。」(图/shutterstock)

塑胶污染海洋,已到「几不可逆」的状态

全世界一年的塑胶产量约3亿吨,其中,平均约有800万吨的东西最后流进海洋,之后产生塑胶微粒,而透过食物链,人吃进身体裡。

 

塑胶微粒对人体的影响如何?目前的研究各持己见,虽与一些病症有正相关性,但尚找不出病变的直接证据,王渭贤说:「但(塑胶)毕竟不是神创造的,它存在于人体将会如何?有待更多的科学研究。」

 

而塑胶污染海洋,已到「几乎不可逆」的状态,因人类使用塑胶的量非常大,生活裡一切的领域,几乎都离不开塑胶製品,所以,当一谈「要禁用塑胶」时,不免令人为难,但他鼓励:要开始学习「少用」

 

王渭贤说:「减少使用、重复使用,儘量用天然材质取代(塑胶)。」

  • news-details
  • 想避免吃进内含塑胶微粒的鱼,改吃「由细胞培养、3D列印」的人造鱼肉好吗?(图/shutterstock)

避免塑胶微粒,吃「3D列印的人造鱼肉」好吗?

王渭贤分享,过去,他曾在美国学习细胞培养的技术,1992年回台后并进行过相关计画,他表示,最后难以延续即因「成本高」,所使用的血清,价格起初一罐约3000到6000元,10年后约3到5万元。

 

因此,儘管技术问题不大,但成本过高、产品很难普及,且有其他的选择,例如:可食用「养殖的淡水鱼」取代海鱼,也能吃其他的肉类;想要「环保」或「避免塑胶微粒」,实则不需採用如此高成本的方案。

 

「有自然的东西可以选,就不需要去吃基(因)改(造)的食物。」

 

生物科技有其多元的运用面向,例如:曾有单位以科技培养珊瑚、磨粉后作成骨头,以移植给有需要的病人。对此,王渭贤感到很有助益,但若仅考量饮食而製成人造鱼肉、成为商业性产品,就较倾向有所保留。

  • news-details
  • 右上:3D列印人造鱼肉的机器,可一比一仿真製成鱼肉块,口感也几似真的肉质;单位执行长表示,由于鱼肉结构密度较其他肉类低,因此更容易仿真。(图/Steakholder Foods脸书)

从自身做起,成为福音的管道

王渭贤自踏入海洋领域后,深感相关学问浩瀚,时常讚嘆神的奇妙!

 

例如:海洋约600至800公尺处有一层淡水(海洋深层水)、日常所吃的海盐,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生长迅速的浮游生物,可供应大量鱼类,而生物死后沉至海底,被虾蟹清理,生态链完整浩大、令人敬畏。

 

现今,海洋污染事件不断发生,例如:工厂不当排放废水、或将垃圾直接投至海洋等,面对这些事实,基督徒若只看环境,很容易失去盼望,应当换上天国的眼光、发挥影响力,让行动成为一种传福音的方式。

 

基督徒是一群蒙召、明白神心意的人,若自诩从个人开始、带来改变,许多事将不再一样。

 

海洋「安息」,神早已赋予自癒力 

王渭贤勉励,神拣选亚伯拉罕,定意要祝福其子孙,进而福临万国万邦;神的儿女为善待环境而付代价,固然有辛苦之处,但也同时带来了盼望,因为大海有「自净力」,让海「安息」,就有恢復的可能

 

目前,海洋的负荷已超过所能;然在没有过度负荷时,海洋本身具「自净」功能,可以沉淀脏东西,一段时间后,就可以自行分解吸收。

 

过去,人类对海洋的污染甚鉅,难以快速復塬,不仅是因废水、垃圾、塑胶,还有核能爆炸、辐射影响等等。即使短时间内看不到成果,仍要努力去改善,王渭贤说:「现在不做,未来会更后悔。」

 

每个人都尝试做一点改变,因海洋是流动的,一人所为,与全人类息息相关。例如:身为工厂老闆,可以多花点钱处理废水、减少河川污染,或具专业的基督徒,可以研究如何回收废水,避免成为污染源。

 

每个人从「自己」开始想:如何让海洋休息人人多花些代价,海的自癒力就会越来越强壮;而我们更多认识海洋,也会更想去珍惜它。

 

祝福祷告

万军之耶和华,祢说,我们要使万国、万邦、这块土地、这片海洋蒙福,当我们胸怀对土地的负担时,相信神已经开始来动工,我们付出管理的智慧跟能力,臺湾这块海洋及土地就要得洁净,并且,不仅祝福臺湾,也祝福邻国、祝福万国万邦,祷告奉耶稣基督的名,阿们!

  • news-details
  • 大海有「自净力」,让海「安息」,就有恢復的可能;王渭贤并说:「珍惜神给我们的、努力管理,人人善尽其职,我相信神就会祝福。」(图/shutterstock)
分享
意见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