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图/shutterstock)

台湾初婚平均年龄,2001年时为男30.8岁、女26.4岁,20年后延后到男32.3岁、女30.4岁,去(2022)年,全台30至39岁的男女,55%男性及41%女性未婚,且15至50岁的女性未婚率首度近51%。

 

换句话说,女性未婚成主流,结婚反而是非主流;你是否感受到此社会变迁呢?以下,透过两位职场女性分享生命歷程裡,对婚姻想法的阶段性变化,以及在基督信仰裡,她们如何看待自己的单身身分?

现年41岁的廖姊妹,毕业于医疗管理系,塬在医疗体系任行政职,14年前信主后,渐渐有感动要进一步服务人群,因而开始往社福机构发展,担任关怀处专员已近7年。

 

家境辛苦需打工完成学业,觉得感情麻烦

求学时期,因家庭经济较辛苦,廖姊妹必须打工赚钱以完成学业,因此期间无意恋爱;毕业后,她仍需支援家计,因而多数时都在努力赚钱,即使多有追求者,但她(当时)就觉得:「感情是一件很麻烦的事。」

 

父母关係不佳,也是她较不愿意进入两性交往的塬因;直到2008年信主后,26岁的她,开始学习放下防卫感,才愿意与男性有较多的互动。

  • news-details
  • 你觉得两个人比一个人好吗?廖姊妹说:「如果没有遇到的话,那也要把自己过好。」(图/shutterstock)

对「婚姻想法」会产生阶段性变化?

30岁前,廖姊妹仍感「一个人比较好」,但同时开始反省自己的不足之处,因经济条件较缺乏,她也担心:若交往可能会拖累弟兄。「所以,儘管有追求者,我也觉得,啊算了算了。」

 

30岁后,她曾认真进入交往.学习建立关係但没有结果。当时,她很容易自我怀疑,也设限仅与自教会的弟兄来往,但内部男女比例悬殊。

 

35至38岁时,她开始因生育考量及家人给予压力,而甚感焦急。她回忆:「确实有在想:要不要冻卵?不然可能没机会生孩子,或不知道会生下什么样的宝宝等想法。」

 

同时间,廖姊妹也继续努力地理财存钱、极积地建立关係,并在属灵长辈的鼓励下,学习更多与外教会的弟兄来往。

 

活得更自由了,接纳自我也开放心胸

38岁至今,她经歷内在更新变化,更能自我接纳,不再去担心生育,也跨进「经济自由」的状态;并持续以开放的心,认识不同县市及教会的弟兄,接受跨年龄的互动关係,也参与相关课程、加入读书会。

 

之前焦急时,她会力求一个月安排两次约会、认识不同的弟兄,较有得失心,现在则在平衡心态裡,维持一个月约与一位弟兄进行深度互动。

 

廖姊妹说:「还是会渴望有家庭,因为信仰的关係,我认为两个人还是比一个人好;只是说,如果没有遇到的话,那也要把自己过好。

  • news-details
  • 不少单身女性乐于工作也深感工作的价值,是「为使命奋战」的精兵。(图/shutterstock)

单身有不同益处,我在其中的成长

廖姊妹感到,单身即「人身跟经济自由」,想去哪儿、就去哪儿;婚后有婆媳、家庭或小孩等课题,若想出国,也必然要徵询先生的意见。

 

对她而言,单身也是追求梦想、唿召及使命的黄金时期,廖姊妹说:「对于弱势扶助的这部分,特别是儿少,我会想要更多去投入。」

 

她因单身,能更多投入专业的学习,而就工作来说,单身者很容易运用「周末」,拜访受助家庭,但已有家庭的同事就不易做此选择。

 

廖姊妹乐在工作,也深感自己正在实现唿召,会因此考虑「终身单身」吗?廖姊妹说:「我真的觉得有可能,有在寻求,难道这就是单身的恩赐吗?因为在工作上,我是真的很快乐,也觉得很有价值。」

 

但她不至于详加计画「终身单身」,因若神许可,仍盼望建立「基督化的家庭」,体悟神对家庭生活的心意,透过见证来鼓励受助对象。

 

婚姻对象条件:不用太高,也不要太低

目前,未有婚姻对象的她,感到:一方面,需再扩大交友圈,一方面也可能自身年龄对年轻弟兄有挑战,而身边同龄的未婚男性很少。 

 

她说:「其实(条件)不用太高,(但)也不要太低。双方能彼此支持、有安全感的陪伴、同理而满足需要,也期待有共同兴趣,对方工作稳定,「至少能够养活自己,和我一样,是一个自由的个体。」

  • news-details
  • 廖姊妹感到,单身即「人身跟经济自由」,想去哪儿、就去哪儿,也视此阶段为追求梦想、唿召及使命的黄金时期。(图/shutterstock)

因家庭生涯转了弯,内在从未放弃对美的喜爱

现年55岁的张姊妹,从小喜爱「美的事物」,国中时家庭发生了变故,她为了陪伴家人,放弃设计相关科系、选读商科,毕业后,曾在大公司的报关部门工作约叁年多,然内心一直没有放弃对艺术领域的喜爱

 

后来,张姊妹自费学习、转换跑道,以「设计家饰品」创业,并因着与设计同行的往来,进一步学习「空间设计」专业,而后,张姊妹获得具知名度的公司青睐,于是勇敢地再跨越、进入「空间设计」的领域。

 

她曾成立个人工作室,有如「拼命叁娘」、不计代价使命必达。工作室结束后曾稍作休息,现任云林某社区大学执行长,已约叁年。

 

经营领域触及艺术、学术、社会等,过往歷程成了丰沃的养分,教会装备也有助于人员关怀及社团经营;张姊妹感恩地说:「神恩待我,可以很快去理解社大的工作,很多所遇到的困难,也是被扩张的过程。」

  • news-details
  • 许多现代女性勇于追求梦想,也在职场上担任管理阶层,生活除了期待婚姻、家庭外,也包含许多公共的面向。(图/shutterstock)

因性格多有受挫经验后,开始「随遇而安」

少女时代的张姊妹,尚未憧憬婚姻,面对心仪对象,就是怀抱着单纯的情愫。在往后学涯裡,她才感受到:自己有可能会谈恋爱、步入婚姻;此阶段的她,很喜欢阅读琼瑶小说,从中延伸对爱情的想像与期待。

 

她的第一段恋爱在23到26岁时,因双方性格差异、交往很辛苦。往后,当再多有一些感情经验后,张姊妹开始採取「随遇而安」的态度。

 

她坦承,感情经营辛苦与「性格」有关。因个性耿直、思考单纯,情感不太会转弯,她较无法理解迂迴的表达,不懂对方想要的,时常要处理对象的负面情绪,日渐疲累、沮丧下,自尊心也觉得不要再迁就。

 

几经分手后,她以平实的心态过日子,最后一段感情结束于2007年;她不强求婚姻也未失去盼望,自许无论如何,都保持健康的交友心态。

 

单身,但透过「住办合一」享受群体生活

而自2007年单身至今,她觉得是「蒙神保守」,因父母于2013年时生病,相较已出嫁的姊妹,她得以尽心照顾,也一直尽其所能。

 

单身的益处,除了可以陪伴家人,她也得以全心投入工作。

 

而她自许:单身也可以拥有群体生活,故在尚未与父母同住时,张姊妹长期租下整栋透天,作为「住(家)办(公)合一」的办公室。 

 

她的住所,拥有健全的家庭设备及美学巧思,2楼是办公及接待室,3楼为工作室,4楼则是居住空间;她也开放作接待服事,享受工作也保持在健康活泼的群体生活裡,充满朝气,单身不一定非得是「孤身景象」

 

她说:「虽然单身,但希望是健康的单身。」并说:「我自己是在一个全备的心态下,想给自己对婚姻有一个惊喜。我不知道神什么时候为我预备另一半,没有失去盼望,但也不因为没有而沮丧。」

  • news-details
  • 张姊妹期许以全备的心态,给自己对婚姻有一份惊喜感,没有失去期待,也不因没有而沮丧。(图/shutterstock)

反思「完美主义」性格

而回顾情感经验,张姊妹坦承,虽然每段情感最后都平和落幕,但也自我检讨:是否因「完美主义」以致感情到最后,都以分手告终。

 

若抱持「对象须符合所设的完美条件」,的确很难延续彼此关係至婚姻;她说:「人都是不完美的,如何要求对方完美呢?」于是,她重新调整眼光去期待,也透过祷告更多倚靠神,学习在各种关係互动上忍耐及寻求。

 

她也逐渐发现,生命已有所不同,每当因「完美坚持」而萌生「放弃意念」时,她就让自己「停顿下来」,透过沉淀、开启不同的思考,积极地面对性格的盲点,倚靠神、放慢判断、领受恩膏、重新调整。

  • news-details
  • 张姊妹相信,日新又新的恩典将永不断绝,神也会持续带领、加深生命的学习。(图/shutterstock)
分享
意见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