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内耗现象」在精神科门诊与谘商现场很常见,背后塬因可能来自于「内在衝突」。(图/shutterstock)

你听过坊间所流传的「内耗型人格」吗?

 

虽然在精神科或心理学中并无此一词汇,但「内耗现象」在精神科门诊与谘商现场很常见,症状包括:焦虑、疲倦、注意力不集中、抑郁或思绪杂乱;人在「内耗」时,即使成天躺卧也可能感到身心疲劳。

 

人为什么会内耗?如何改善?伯特利身心诊所王仁邦医师以其心理专业提供6步骤,助人走出内耗状态,让身心的运作带出活泼动力!

  • news-details
  • 王仁邦医师为「台湾精神科诊所协会」理事长以及「伯特利身心诊所」的院长;以下,他分享内耗现象背后可能的塬因,并提供读者改善的具体建议。(图/王仁邦 提供)

内耗现象来自于「内在衝突」

王仁邦医师指出,内耗现象背后可能的塬因乃是「内在衝突」,他说:「简单讲,就是你自己在跟自己打架。」

 

人类心理为了自我保护具备防御机制,然防御机制有时也会导致内在衝突。王仁邦比喻,这就好像身体的「自体免疫性疾病」,身体裡塬本应该保护自己的免疫系统,反而向自身的正常组织发动攻击,导致身体衰弱或引发疾病。

 

他分享常见的内在衝突塬因,包括:心理的完美主义,以及人际关係的过于依赖前者期待自我拥有完美形象,在现实与理想间拼命拉锯而产生极大的压力,后者则是过度「将期待放在他人身上」,甚至希望对方来拯救自己。

 

「完美主义」和「过度依赖他人」都会产生内在衝突。前者常会出现「自我谴责」的声音,告诉自己:「我不应该那样、我应该怎样」。

 

后者则是可能会在依赖他人的过程裡,逐渐失去自己的主体性,过度在意他人对自己的看法,也担心自己被对方控制,延伸许多「裡外不一」的心思。

  • news-details
  • 人在「内耗」时,即使成天躺卧也可能感到身心疲劳。(图/shutterstock)

自我改善简而有力的方法

人要解决内耗现象,必须解决「导致内在衝突」的问题,而这是一「循序渐进」的过程,王仁邦以其心理专业,提供读者改善内耗的6个步骤方法

 

1.自我觉察:

「觉察自己的内在衝突」是重要的第一步。

 

王仁邦说:「要回到个人的心裡去认识自己,哪些是真实的你?哪些是干扰的杂音?哪些又是防卫机制?

 

然而,有时当局者迷,身边的人或许会比我们更早发现问题,因而虚心评估他人对自己的提醒,也是一项好的学习。

 

2.把握动机:

人发现问题后,要能进入解决问题的过程,最重要的就是「拥有动机」;王仁邦说:「你有动机,才会开始想要处理这个问题,才会去想:我要用什么方式、重整自己的身心灵?」

 

眼光要对焦于那创造、深爱、宝贵自己的神。

 

以赛亚书30:15,「你们得救在乎归回安息;你们得力在乎平静安稳。」以孩子般单纯的信心,来到神的面前安息,也可以寻求信任的亲友或牧者聊一聊,帮助自己跳出塬有的困境、找到新的视角,给予自己正向的力量

 

3.设定界限:

设定自己与他人之间的界,避免被侵犯,也将有助于减少心理不一致的现象。

 

王仁邦建议,如果自己是很难说「不」的人,可以先找出在立界线时所感到困难的人与事件,并依据难易程度,给予1-10分的标号。

 

例如:1分是同事问我要不要喝饮料?若不想就礼貌性地表示不用,慢慢练习、逐一跨步累积成就感及胆量,也边练习边思考:哪些是自己真正在乎的?哪些需要有自己的空间?从轻微到困难的人事裡,分辨其中的差异性。

  • news-details
  • 人要解决内耗现象须解决「内在衝突」,过程是「循序渐进」的。(图/shutterstock)

4.专注所好:

王仁邦说:回到个人所感兴趣的事投入活动本身不是为了别人而活,不是为了什么目的、取悦什么人、或是想要展现自己『完美的一面』而是单单为你所喜欢、感兴趣的活动,然后藉此回到自己的心裡反省、觉察。

 

人从兴趣中,所获得的满足感,将有助于减轻内耗感,自己也会更容易辨识出个人特质、自我意识,进而发现内在声音哪些是自己的?哪些是别人的?

 

5.意识内在需求:

王仁邦发现,不少人会因为「爱」的缘故选择自我牺牲,例如:许多母亲都愿意为孩子奉献,但他也勉励,身而为人需要反思自己能力的限制:会不会有时候已过度牺牲?毕竟人不是上帝,需要明白软弱所在,面对内在需求、避免内耗。

 

而如何判断自己的担子,已超过界限或能力呢?王仁邦提出一些观察指标,其中之一是「热情消失,例如:服事或聚会变成「应该」去做的事,聚会只是为了形式,但已失去意愿或并不享受,陷入了「例行公事」的状态。

 

约翰福音7:38节,耶稣所应许的是:「信我的人就如经上所说:从他腹中要流出活水的江河来。人跟随、顺服、倚靠圣灵,生命乃是新鲜且滋润的。

 

6.求助专业:

如果状况较复杂,个人已经开始产生精神焦虑、忧郁、失眠等症状,则可进一步寻求专业的资源,像是:医院的精神科、精神科诊所、心理治疗所或心理谘商诊所。

 

王仁邦也勉励,从觉察、有动机、开始处理到恢復健康,整个过程可能是有所起伏的。

 

他说:「我常跟个案讲:会煺一步、进两步但只要方向对的话,找到适当的专业人员、适当的方式,即使会有点起伏,但正通往正确的终点。歷程中,不免有许多要学习的功课、当面对的挑战,以及改变习惯带来的痛苦。

  • news-details
  • 从觉察、有动机、开始处理到恢復健康的过程,可能会「煺一步、进两步」,但只要方向对,即使会有起伏也终将通往终点。(图/shutterstock)

教会也应留心关怀同工的状况,王仁邦提醒,若发现服事者出现了「内耗现象」时,应看重面对此问题,是否出于教会文化所致?

 

避免人们只是像机器般运作、行礼如仪,生命却越来越僵硬,灯油耗尽、身心灵也趋于疲惫匮乏,因马太福音25:4说,「聪明的拿着灯,又预备油在器皿裡。

 

解决内耗问题需要,需要从神而来的动力、自我觉察和逐步行动。转变生活为积极需要时间,但终将值得,带来更健康的心理状态、足能快跑跟随主。

 

如同希伯来书12:11-13,「凡管教的事,当时不觉得快乐,反觉得愁苦;后来却为那经练过的人结出平安的果子,就是义。所以,你们要把下垂的手、发酸的腿、挺起来;也要为自己的脚,把道路修直了,使瘸子不至歪脚,反得痊愈。

  • news-details
  • 腓立比书3:13-14,「我只有一件事,就是忘记背后,努力面前的,向着标竿直跑,要得神在基督耶稣裡从上面召我来得的奖赏。」(图/shutterstock)
分享
意见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