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图 / shutterstock)

9月初出版的《AI医疗革命:GPT-4与未来》一书中,谈论AI于医疗层面的应用,当中提到,不论是否罹患精神疾病者,都可能将对「与GPT-4建立治疗关係」有一定需求,并且,此源于心理治疗领域人力缺口之现象。

 

随着日益扩增的心理治疗需求,从中深刻看见人心的需要。然而,基督徒该如何看待「AI科技运用于心理谘商」的议题?

有鑑于精神疾病逐渐年轻化,政府对此也积极重视,8月起,卫福部推动「年轻族群心理健康支持方案」新制,免费提供15至30岁族群,进行每年3次心理谘商服务,且提供转介医疗管道,盼为青年人的心理健康设下保护网。

 

针对相关议题,本报邀请嘉义福音堂师母翁真联,以基督信仰真理为出发,分享个人经验与看见,聊聊AI机器人、一般心理谘商与教牧谘商,叁者间有何不同之处。

  • news-details
  • 嘉义福音堂师母翁真联,曾任「台湾教牧心理研究院」助理教授,现为圣光神学院、中台神学院及真道神学院兼任老师。(图 / 翁真联 提供)

情绪无法疏通,有四大因素

精神疾病是有进程的。起先多半由于情绪无法得到良好疏通,心中有隐忍情绪及伤害所导致。翁真联进一步分享,造成情绪难以排除的塬因,大抵归纳为四部分:

 

一、 人们处于抑郁时,通常在与他人交流表达上,易产生一定程度的困难。
二、 若其生活圈範围受限、周围支持系统相对缺乏时,容易变得较无从诉说。
叁、 此人是否具病识感?
四、 即便具病识感,周边支持系统也足够,是否愿意鼓起勇气踏出自我框架,从而寻求协助,为一大关键。

何为「自我框架」?

翁真联举例说明,自我框架包括:

「我是…(身分或岗位),所以我该…如何,不能…如何。」

「我身为…(身分或岗位)怎么能够…(如此、那样)呢?」

「之前再艰难都过了,这关怎么能够不过?别人会如何看我?」

 

再举例:

「我是基督徒啊!所以我不能够忧郁生病…怎么可以这样呢?要靠主常常喜乐啊。对不对?」

 

导致,每当心情不好,会奉耶稣名宣告、要靠主常喜乐,殊不知,内心深处仍然抑郁,却忽略根源。翁真联指出,此即为,内在有「美好基督徒形象」的「自我框架」。

 

进而分析,此情况尤常见于领袖或教导者,譬如教授、老师、小组长,甚至是牧者。

  • news-details
  • (图/shutterstock)

如何解套?

此时,「回转」很重要。

 

应转而思想:「上帝如何看我?因为不论你如何,祂的爱都是全然接纳。」翁真联提醒。

 

1. 诗篇裡说,祂用笑脸帮助我们

这个「笑脸帮助」我们,就翁真联所理解,即是「全然的接纳」。重点非在于你的现状是好或不好,而是上帝全然接纳你的本相。

 

2. 忧伤痛悔的心,祂必不轻看

翁真联提及,只要深信这两点,便足以弃绝谎言、接纳所处现况,跨出关键一步:坦然无惧来到神面前,承认软弱

  • news-details
  • 「所以我们只管坦然无惧地来到施恩的宝座前,为要得怜恤,蒙恩惠,做随时的帮助。」(希伯来书4:16)(图/shutterstock)

深刻歷经角色切换

翁真联:唯将自己全然倾倒主前,向着老我死

万一,真的高处不胜寒,不慎冻僵了,又该如何是好?也许当下,外在看似头过身过,内心却仍积累苦毒,长久下来,便容易积沙成塔。

 

这时,以教牧谘商而言,翁真联指出,不带着「宗教语言的框架枷锁」往身上铐,而是「真实以基督接纳的爱来相待」,往往是个案能否敞开的关键。

 

身为教会师母的翁真联,也于神学院教书,不时会去各教会及机构演讲,平时则是孩子的母亲、丈夫的太太,生活上有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期待与要求,加上天然人会有的情绪,她表示,在教会人家看她是师母,在学校看她是老师,这两个身分要调适,实为不易(教会的服事、谘商专业的运用,以及学生的各样状态等)。

 

所幸,在上帝量给她的环境裡,「支持系统」可谓十分足够。

 

各角色切换之间的压力,又或者,面对当中一切突发状况,她深切说,「神就是唯一的避难所,」每时每刻,祂必用笑脸帮助你我。

 

人会煺却,而耶利米书29:13如此说:「你们寻求我,若专心寻求我,就必寻见。」以马内利的神,必与每个专心寻求祂的人同在。

 

翁真联深感,上帝总是全然接纳。因此,她总在乎,是否有将自己在神面前献上活祭。

 

活祭,并非指完美无瑕的祭,反之,上帝在乎的是一个人是否将「全人全心完全献上」,翁真联从而勉励,以心灵和诚实来到祂面前,因祂全然接纳!

 

即便事件仍真实存在,但当内心小剧场一旦先被上帝接纳、安慰、理解,神便使其重新得力,再次回头看待问题或事件时,眼光便会不同——关键在于,深知神接纳所有。

 

每当此时,神赋能在身上,便会脱离自我情绪。翁真联说,所谓「赋能」,就是看见神在我们生命中的样式,进而给予自己能力,不以情绪去解读事件,而是端看神要自己如何行,才更为重要。

 

以往,每当她去到大型公开演讲,因着本身个性内向,内心难免惧怕、而踌躇不前。然而,也深知是服事神,藉此去接触、服事更多灵魂,此时便坦然面对内心惧怕,看见自身只是器皿,并且只在意神要如何使用,该预备便预备,其余则交託出去,向着老我死。

 

随着顺服、并一次次刚强壮胆,神也帮助她越过,使灵裡经歷变化更新,而能越发坚定信靠,经歷神復活的大能。

  • news-details
  • 上帝的爱是「全然接纳」。(图/shutterstock)

关係间的「爱」,AI所不能及

谈及AI运用,翁真联分享,无论是进行教牧谘商协谈,或于教会陪伴弟兄姐妹,当她专注看见对方有神的形象样式,他人同时会被「赋能」。

 

神看重的是「关係」

 

诗篇133:1「看哪,弟兄和睦同居 是何等地善,何等地美!」,「弟兄」指的即是「关係」。

 

每每谈话中,基督徒为对方祷告,随着圣灵运行,当中有那份彼此相爱,建立起的关係,将会是讨神喜悦的极大美善。而关係间的共感、共情与交流,是AI永远无法做到的。

 

AI可透过音讯、讲话速度,甚至透过人体脉搏等反应来判断读取,进而提供讯息资料,通常「知识性的资料」大多会是正确。然而,AI对于人脸部细微神经变化的观察,却显得十分有限。

 

例如,翁真联会与当事人讨论,回家后可以怎么做?对方可能会回应:不知道怎么做、不敢去做。

 

「当个案表达其难处时,面对面的优势在于,可以当下就带对方练习,类似角色扮演(体验),透过回馈来观察其表情、没说出来的话等等,进而,得以引导其逐渐调整演练,达到行为。」

 

反观,AI充其量只回答出「知识」,但每当要再问更细的细节时,则无法进一步回应。

  • news-details
  • 神看重「关係」。(图/shutterstock)

谘商协谈,贵在「真情流露」

此外,每当进行深度谈话时,为提升谈话品质,有时需要「自我揭露」。

 

「自我揭露」意指:辅导者揭露个人经验,又或者,从谈话裡感受对方情绪等。并且,求圣灵赐下智慧与对方相谈,观察其是否能接受,接着才决定该如何继续。

 

如此之间的「感情揭露」,一样是AI所无法做到的,它的揭露仅止于「资讯」。

 

你是否有想过,现今按摩椅研发已非常先进,强调触感如同双手,加上价格逐渐亲民,但为何按摩店仍然满街林立?

 

翁真联表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温度、以及手心能传递出来的温暖,这是按摩椅再怎么温感热模式,都无法做到的。在创世记中,上帝曾说『那人独居不好』,(得见)人们之间没有『产生关係』的时候,难以变得更好。」

 

再回到心理学脉络及谘商辅导而言,从精神分析学派至今,乃至后现代学派,同样强调「关係疗癒」,因此,建立关係是必须的

 

总归,论AI好处在于,当深夜时分、或者一时找不到他人时,能即时透过它找到客观资料,及时帮助自己回归理性。情急之下,或许有其功用,但归根究底,AI无法真正替代真人的谈话和陪伴。

  • news-details
  • 关係中的真情流露,为AI所无法替代。(图/shutterstock)

一般谘商VS教牧谘商

一般谘商与教牧谘商的差别之处为何?

 

翁真联分享,教牧谘商的核心在于:

1. 神对人的心意为何?
2. 圣灵在当下的启示与动工。
3. 重点在于圣经的教导,帮助人能回到神起初创造的样式。

 

当中要如何陪伴?专业以外,端在乎按真理与圣灵一起同工。」她强调。

 

一般谘商则较专注在:

1. 运用方法启发当事人去面对问题,提升其处理问题的能力。
2. 强调跟自己的关係、跟他人的关係、跟环境的关係,缺乏与神的关係。

 

而,神在其中所动一切的工,正是「恢復」当中所有的关係。耶稣为世人上十字架,乃是为着人得以恢復与上帝的关係,同时也要人彼此之间恢復关係,并帮助人恢復本相。因人的本相,乃是按着上帝的形象样式来受造。

 

因此,在教牧谘商上,注重帮助引导个案:当他做每个选择的当下,是否符合神要他去做的?反之,在一般谘商裡,只要讨论出「如何做,可以提升个人能力或改善状况?」,通常就会着手行动。

 

哥林多后书3:17,「主就是那灵,主的灵在哪裡,哪裡就得以自由。

 

关乎选择或做法,当事人心中在面对神时,是否能坦然无惧、内心得到神应许的真自由?且需留心,一个人心中所在乎的关係事件或人物,神怎么看?不当做一个「仅只人看为好」的选择,而应首重「寻求神的心意」

 

「做任何决定的当下,都引导当事人评估自身与神的关係,这是一般谘商不会去谈及的部分。」翁真联分析。

  • news-details
  • 「主就是那灵,主的灵在哪裡,哪裡就得以自由。」(哥林多后书3:17)(图/shutterstock)
  • news-details
  • 应当首重「自身与上帝的关係」。(图/shutterstock)

教牧谘商首重「神本」!

因为万有都是本于他,倚靠他,归于他。愿荣耀归给他,直到永远!阿们。(罗马书11:36)

 

一般谘商常会强调人本主义,于此,翁真联表示,「我们是『神本』」!

 

她进一步解释道,心理学有点像是「辅助工具」角色,为研究人而得来的一门学问,一百多年来持续在研究人,因而成为现有「理论」。然而,理论却是不断在更新、变动中。

 

回到人本,等于又回溯到自身成长歷程,也就是心理学所谓「成长歷程的影响」,若不注意,又容易落入框架。

 

翁真联谈及,其服事对象是「人」,因此阅读关于「人」的理论知识,只不过是前端作业。那么后端在哪?人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在传道书裡。」她说。

 

传道书3:11,「神造万物,各按其时成为美好,又将永生安置在世人心裡,然而神从始至终的作为,人不能参透。」神在创造人时,把永生安置在人心裡,所以,人再怎么追求世上一切,总会有不满足。

 

同样,当我们在看待人时,应当用神的样式来看对方,即便对方不是基督徒,仍是按着神的形象样式所造,如此,则不会产生过多分别性,反而会有更多怜悯与爱在当中,且会真实从灵裡看见对方内心,往往有个渴求:「我是谁?我从哪裡来?」

 

「我是谁,不是我从塬生家庭成为今天这个样子。而是看见:在这一生中,神创造的我将要成为什么样子?在祂眼中我是如何?那最深的切慕是:祂赐下的永生;只有跟永生神连结,你的心才会因此满足

 

翁真联表示,教牧谘商是用「学习心理学」作为理解人的方法,并非目的。因此,顺服圣灵的带领,辅以专业引导,使个案归向神、帮助其建立与神的关係,才是最终目的,也才是真正的牧养

 

最后提醒,心理学会不断变化,惟圣经真理是亘古永恆不变,因此切勿本末倒置,于心理学找寻救赎

  • news-details
  • 翁真联最后提醒,心理学会不断变化,惟圣经真理是亘古不变,需回归「神本(圣经教导)」当中。(图/shutterstock)
分享
意见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