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2023台北基督徒书展「山道上的上帝」时事论坛。(图 / 台北基督徒书展 提供)

以巴衝突的苦难,基督徒应如何看待?从圣经叙事中,可以如何为衝突来祷告?

 

以救恩眼光看待以巴衝突,关乎歷史、也重视应许;回到圣经,有着福音叙事,提醒着我们,面对苦难时依旧要相信:耶稣基督与我们一同受苦,祂一直都在!

10月28日,2023台北基督徒书展举办「山道上的上帝」时事论坛,邀请讲者分享神在世界上的工作,包括以巴衝突苦难、山道猴子的世代问题,以及实践神学的反思,希望基督徒能在时事生活中,激发更多信仰实践。

 

论坛上半场,由「播种国际事工台湾分会」执行长庄信德「世界华福中心」总干事董家骅进行对谈,针对以巴(以哈)衝突的观察、苦难的发生,以及基督徒应如何面对,给予信仰时事的观点。

 

一开始,对于「山道上的上帝」这题目,庄信德解释,世界正在变化中,而上帝也在其中工作,然而,我们是否能够辨识出祂的工作,并理解祂所作的事?

 

庄信德:以巴衝突中,「种族身分」和「应许之地」

庄信德举以巴衝突作为开场,并从「种族身分」和「应许之地」两方面切入,挖掘出圣经的记载脉络。

 

事实上,基督徒对以色列有亲近的联想,尤其圣经记载也存在着连续性关係。

 

在旧约圣经中,神赐福雅各「以色列」的新名,并设立其后代12支派的福分,一直到后来以色列分裂为南北国,这些是基督徒熟悉的歷史纪载。

 

现今,以色列于1948年再次回归,不论是锡安主义者所说的復国,或是当代新概念中的建国,都能反映出圣经的立场。

 

若我们以种族主义的角度看待以色列,或许旧约和现代存在着差异,因为两者是不一样的概念。然而,圣经要帮助人们拿掉种族主义的标籤。

 

庄信德解释,在犹太人家谱中,若是出现女性的名字,会是一种冒犯或不敬,而在马太福音的家谱中,出现两个外族女性的名字:喇合路得

 

儘管者两位女子不属于犹太人,但仍然出现在族谱之中,因为上帝不只做犹太人的神,也做外邦人的神。他提及,若仍坚持认为,唯有以色列人拥有上帝选民的神圣性,我们必须要自我反省这份救恩。

 

对于「流奶与蜜」的应许之地,庄信德认为,这土地反映出一种「神圣的焦虑,尤其从现今来看,耶路撒冷是叁大宗教的圣地,甚至是信徒一生必去的神圣场域。

 

然而,他也提出质疑:难道空间场域会决定上帝的神圣感吗?

 

举燃烧的荆棘为例,摩西在旷野听见上帝的声音说:「你所站之地是圣地。」这显示出,儘管是日常平凡之地,若神透过应许显明祂的主权,仍依旧会是圣地。

 

因此,整本圣经都在讲述耶和华拯救的故事,不论是哪一个种族,或是哪一个空间,只要有受苦的地方,上帝必定掌权且施行祂的拯救。

  • news-details
  • 现场参与论坛民众。(图 / 台北基督徒书展 提供)

董家骅:人类是叙事性的动物

对于以巴衝突的事件,董家骅指出,身处不同地方的华人,会有不同解读方式,然而,中东发生的衝突是值得关心的。

 

谈及各地华人如何看待以巴战争,他提及,儘管各人对于战争的关注点不同,但作为一位基督徒,除了学习理解「如何从圣经来解构」,尤其人类都是叙事性动物,更要从圣经叙事中,思考对生命的认同。

 

圣经中,以色列是上帝应许的百姓,而现今的基督徒,也都是「新以色列人」,要一同让各地教会復兴、再次兴旺。

 

不论是以色列人或是今日教会,皆不应将盼望付诸在「人」之上,而是要认清这些群体,都会是神应许的国度代言人,真正的盼望应在「神」身上。

 

「所有故事,都会是真实且暂时。」如一千年前,许多认同的名词是无意义的,儘管是人们建构出的真实想像,却也都是暂时性概念。董家骅强调,若基督徒以暂时眼光来看待神永恆作为,便无法真正裡解上帝心意。


不过,华人基督徒的内部多样性,成为传扬福音的契机。

 

董家骅指出,福音的目的,是劝人与神和好,并拆毁中间隔断的墙,而在面对多样性衝突,更当以同理心去理解,并在神的福音叙事中,为衝突来祷告。

  • news-details
  • 会后合照。由左至右:「天恩出版社」社长丁怀箴、「播种国际事工台湾分会」执行长庄信德和「世界华福中心」总干事董家骅。(图 / 台北基督徒书展 提供)

面对苦难,如何为以巴衝突祷告?

如何为以巴衝突祷告?

 

庄信德回应,在受苦中,要相信上帝会记得受苦者,不只在加萨地区,也会在任何发生苦难之地,当我们愿意相信祂会与人同在,便会看见耶稣在世上的工作。

 

「或是和平、或是受苦,上帝一直与我们同在。」

 

他又说,在基督论传统中的耶稣基督,较常提及「为人的罪而受死」,却容易忽略「(耶稣)与我们一起受苦」。事实上,从生命的苦难中,人们会得着盼望,因耶稣基督一直在我们这裡,在平凡时日,也要预备面对苦难的盼望。

 

董家骅回应,人类歷史中,超过一百年的和平实为少见,神却要使我们平安度日;或许苦难、逼迫并非全面性,却是真实发生的事。

 

因此,在培育下一代门徒时,是以太平心态给予教导,还是以苦难予以警醒,预备好面对变动处境。从而勉励,当我们将苦难考虑进去,便会影响在不同身分中的抉择,以及面对生命时的态度。

分享
意见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