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面对身障人士,社会上应该有更多「同理心」,而基督徒也应该成为他们的温暖陪伴!(图/shutterstock)

日前,一名海外媒体人参与网路脱口秀节目时,提及台湾造势场合像场秀,并说出「把残疾人士推上去煽情」言论,惹引社会大众反弹,导致节目製作人坦承疏失,公开致歉。

 

对于身障人士,即使他们很认真度过每一天,仍有少数人会针对其歧视,甚至将他们当作可利用、消遣的工具。

 

社会上应有更多「同理心」,而基督徒应率先成为关心的陪伴者及同理者!

同理心vs同情心》对身障人士的关心

网路上有则故事:

在农场中,有小猪、绵羊和乳牛生活在一起。某天,主人将小猪抓了起来,面对小猪的极力抗拒,绵羊和乳牛却表现得不以为然,甚至觉得其反应过度。

 

然而,小猪却告诉牠们:「主人抓你们,或许只是要绵羊毛、挤牛奶。但是,我被抓走可能就没有命了。

 

台北荣耀堂「特别亲子园地」牧师林莉菁受访表示,每个人都是独立个体,并倾向以自己的立场看待事情,即使面临的困难不同,但容易从自我角度给予评论。

 

她进一步解释,若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要为他人的立场着想,并用对方的眼光给予理解;若从神学角度来看,不只是理智上要将心比心,更是要凭着感受进入对方的情境之中。

耶稣哭了。(约翰福音11:35)

 

她指出,面对拉撒路的死,耶稣展现祂的神性与人性,一方面知道拉撒路将会復活,一方面与身旁的人一起哀哭,即使祂拥有使人復活的权柄,当下却依旧感同身受而流下泪水,这就是耶稣的同理心。

「先感同身受,再解决问题。」当耶稣面对身心状况的人,会重新认识他、感受他,并以「同理心」进入其生命感中,让对方真正体会关爱与陪伴,最后给予问题解决的帮助。


林莉菁认为,「同理心」和「同情心」仍有不同,在于一开始只是同情他人处境,到后来愿意理解他人的状况,并进一步认识建立连结,反映出人们对待弱势者的程度,以至于才能同理。

 

然而,「同情心」所站的立场不一样,在于一旦得知对方比自己软弱、无助时,则将善行表现在金钱和物资的给予上,而,心态上则可能比较多的是「我有、你没有」的施捨。

  • news-details
  • 在同理、同情之中,都要进入对方的处境上,建立关怀的连结。(图/shutterstock)

如何对待身障人士?大卫王恩待米非波设

在撒母耳记下9章中,大卫将米非波设召入宫中,由于其父亲约拿单与大卫相交甚密、情同兄弟,故此,大卫特别款待并顾念米非波设,不只将扫罗的遗产全归给他,更允许他常与王同桌吃饭。

 

面对身障人士,林莉菁表示,大卫对米非波设的恩待,可以给予基督徒叁方面的教导,分别为「恢復身分」「恢復地位」「同席吃饭」

首先,尊重其身分,大卫见到米非波设时,并没有以扫罗的子孙称唿他,反而直接以「米非波设」称唿他,不只是尊敬其独特的身分,并在爱中恢復他应有的尊重。

 

再来,看重其地位,大卫将扫罗遗产归给米非波设,并让扫罗僕人洗巴服侍他,代表着大卫恢復其继承人的地位,并看重他是扫罗后裔的血脉,得享有被服事的待遇。

 

最后,款待并爱筵,大卫要求米非波设一同吃饭,在那时代中,残疾人会被视为不洁的,更别说与君王一同坐席,但大卫不顾他人的眼光,依旧坚持时常款待他并同席吃饭。

然而,面对大卫的恩待,米非波设却说自己「如死狗一般」。

 

林莉菁补充,她认识许多身障人士,本身都有自己的专业,并愿意为身心障碍群体来发声,争取更多权益、福利,而态度上怀有信心且谦卑。

 

因此,身障人士不会是死狗,也应更加愿意站出来,因为上帝赋予他们尊贵的心!

  • news-details
  • 林莉菁表示,大卫对米非波设的恩待,可以给予基督徒叁方面的教导:恢復身分、恢復地位和、同席吃饭。(图/本报资料照、shutterstock)

为身障人士发声,基督徒如何做?

心中有智慧,必称为通达人;嘴中的甜言,加增人的学问。人有智慧就有生命的泉源;愚昧人必被愚昧惩治。(箴言16:21-22)

 

我的弟兄们,你们信奉我们荣耀的主耶稣基督,便不可按着外貌待人。(雅各书2:2-4)

林莉菁勉励,基督徒要成为有爱心、有智慧的通达人,不以外貌给予论断,而是要以基督的心彼此相待,成就美好的荣耀。

 

1. 不要自以为正义、当救世主

她指出,唯有真正认识当事人,并有实际互动,才能提供他必要的帮助。

 

事实上,若是以自己的想法不断发声,或许无法真正感同身受,甚至带来负面效应。因此,唯有以上帝的眼光看待,理解神在每人心中的命定,才能更加进入他人生命中,站在同一阵线,给予同理的协助。

 

2. 不要只想着金钱,要给予需要的

她强调,有人也许认为,金钱是最直接的帮助,但他们真正需要的,可能是非物质的东西,包括尊重、陪伴和关心,这些才能带来实质的帮助。

 

若是感同身受,要先建立健康的心态,并实际看见对方的需要,才能在遭受不公平对待,以及争取权益的同时,成为他们生命中的光。

  • news-details
  • 面对身障人士,要在感同身受中,实际看见对方的需要。(图/shutterstock)
分享
意见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