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德州40岁中产阶级男子,碰到了两难困境:他是重生得救基督徒,与敬虔妻子结缡18年,育有16岁和12岁两个孩子,意外得知罹患癌症末期的他,眼前有两个选择:什么都不做,可过相对正常的生活一年;或是积极治疗,接受3次手术,得再活4年、但日子不会太好过。
类似难题,可能发生在任何人身上。
圣经有无哪些塬则,能引导我们做选择?在神的眼中,有哪一个选项「比较好」吗?
这是约翰·派柏(John Piper)牧师回应一位读者的提问。生活在医疗科技不断进步的年代,愈多疾病有治癒的可能,使生命可被延长,也把人推向「临终决策」的困境。约翰·派柏依据圣经,提出7个塬则供读者们思考。
一、先祷告,求上帝医治
约翰·派柏提到,若自己已8、90岁,患重病时可能就不会再迫切求医治。其塬因是,「神的计画是要我们在这个阶段开始迎向死亡,而非永远活着。」因此,40多岁的人患重病,在约翰·派柏看来,「寻求上帝的治癒」更为合适。
而,「祷告求医治」和「是否接受积极治疗」并不衝突,神可以在「病人没有积极治疗的情况下」来治病。无论什么选择,病人都能请亲友为自己的康復祷告。
二、「预后」是机率,不代表就会如此
大部分人会很挣扎,要「痛苦活4年」,还是「相对舒服活1年」。事实是,这两种情况都是「机率」,不代表一定如此。
「你选了1年的方案,结果可能整年都很痛苦;选了4年的方案,说不定接受手术后,状况比预期更好。」
约翰·派柏鼓励弟兄姊妹祷告,因为「祷告是一张进入荣耀的通关卡,神会以人想不到的方式,回应我们的想望」。上帝可能将1年变成4年,人类却只能处理眼前的机率。
「人类可能是错的,但上帝对于你要如何度过接下来岁月,有无限多的选择。」
叁、用信心和盼望,面对将来的死亡
对基督徒而言,生命的苦难和死亡,都可带来益处。
死亡和苦难,可谓是在为神儿女「服务」,引导人即刻转向生命真道,被赐予坦然面对死亡的勇气,成为身边亲友的见证。
正如保罗身上的「那一根刺」,使其加深对神的倚靠,在人的软弱中,反而彰显神的全能。
怀着对基督极深的信心,我们就能忍受苦难,你我不会知道,如此信心和盼望会对身边人带来多大安慰!
四、清楚神的供应是全备、无所缺
不论是相对舒服的活1年,或是很不舒服的活4年,神都可以在其中施行拯救,提升人的信心,加添我们力量。
直到此选项临到以前,我们都不会知道自己最终想快一点面对死亡、还是忍受长一点的痛苦,但要知道「上帝的拯救存在于每个选项中」,能拯救你我和所爱家人。
五、以恩典抵挡谎言
设想自己要活1年或4年,就像以为自己有选择权一样,但人岂能决定生死呢?任何选项,都需要上帝的帮助。
留心撒但用恐惧和谎言来威胁,引诱人变得愤怒、痛苦。若失去信心,当用恩典来抵挡谎言,惊惶害怕非上帝的旨意。
「我知道我向你们所怀的意念是赐平安的意念,不是降灾祸的意念,要叫你们末后有指望。(耶利米书29:11)
六、活在肢体的帮助中
教会肢体可帮助我们走过生命痛苦,基督徒要活在「肢体关係」裡。
人活着非单靠食物,要靠上帝的话,以及肢体间紧密彼此相爱。在走向永恆的最后那一段路,特别需要那些陪伴我们的人。
七、对活着的每一天,怀抱感激
活着的每一天,都是如此珍贵。基督徒勿忘记,无论多活1年或4年,迎接我们的,是与耶稣一同復活的盼望!
不论现在感觉好或糟,都不要浪费今日的生命气息。
「不论死亡是在明日或数年后,都要以追求耶稣基督为至宝,并带领更多人一同进入基督的永恆,享受有祂同在的美好。」约翰·派柏勉励。
死啊,你得胜的权势在哪裡?死啊,你的毒钩在哪裡?─哥林多前书15:55
我必救赎他们脱离阴间,救赎他们脱离死亡。死亡啊,你的灾害在哪裡呢?阴间哪,你的毁灭在哪裡呢?在我眼前绝无后悔之事。─何西阿书13:14
活着不是因为「不会痛苦」
罹患重病者想避免痛苦,仍应秉于对生命的尊重「尽可能活下来」吗?
《渴慕神》另一位专栏作家马丁·约翰(Martin John),从另一议题来回应此问题。当中提到路加福音14章12-14节,耶稣说,摆设宴席时不要请亲朋好友和富足邻舍,反倒要邀请「贫穷的、残废的、瘸腿的、瞎眼的」,且称这样是「有福的人」。
耶稣要基督徒款待那些行动不便、残疾,甚至是被社会排斥的人,显明了,上帝爱每一个人,无关人「有没有能力」。
创世记清楚说明,每个人都是按照神的形象所造,患重病、有残疾…等活在苦难中的人们,与没患重病、没残疾的人都一样,生命皆充满神荣耀的计画,活着的意义并无不同。
当世界灌输人痛苦是无益的、生来有残疾是不如不生的…等此类观念,很明显与神的心意相违背。基督徒不应以优生学、安乐死、选择性堕胎,来决定生命的去留。
在圣经裡,记载着「带着摊子去见耶稣的四位朋友」,他们做了人们想像不到的事:为这名摊子开闢一条走向耶稣的道路,也打破了摊子来到耶稣面前塬有的重重阻碍。
活着岂是因为「不痛苦」呢?不论活1年还是活4年,每一天皆是造物主珍贵的赐予,活着就能见证祂的奇妙、经歷祂的良善。
(资料来源:Desiring G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