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图 / shutterstock)

许多「基督徒家庭」,即使家庭成员都是基督徒,但却仍不是「基督化家庭」……

《这代到那代,传扬祢奇恩:基督化家庭信仰传承》一书由「天恩出版社」出版,作者苏文安分析,父母本来就是受唿召来完成培育神国人才工作的关键人物,「基督化家庭」的传承,父母「以身作则的见证」乃是重中之重。

 

基督化家庭信仰传承需搞懂叁重点

(一)基督化家庭

何谓「基督化家庭」?

 

实际上,基督徒家庭」不等于「基督化家庭」;也就是,家长是基督徒,或家庭成员都是基督徒,也不一定能成为「基督化家庭」。

 

基督徒家庭」很可能以教会为中心,大多数时间精力都花在教会;「基督化家庭」却能将教会所教导的信仰带回家庭,带进入校园、职场、社区。

 

家长,无论是双亲或单亲,若能在家庭中,带领家人塑造「以基督为中心的思维模式」,落实「以基督为中心的生活方式」,方有可能在家中有效地培育神国人才。

 

所谓「基督化家庭」,乃是在家庭内部、对外的所有关係、反应、决策及行事为人之道德底线,皆基督为中心圣经为準则而并非仅是,家长自己热心在教会事奉,每个礼拜将孩子带去教会,每天在家中有早祷、晚祷、谢饭祷告。

 

(二)信仰

先釐清,「获得信仰」实则是为了去活去传去转化所处的社会与文化。

 

「基督化家庭」欲进行「信仰传承」的大业,家长必须先掌握「信仰的正确内涵与表达方式,而其中「世界观」乃是最核心的议题。

 

「世界观」乍听之下,虽然抽象,但无论是从神学、心理学,或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来看,最后皆指向「我们该怎么生活」。

 

需注意的是,信仰/世界观在家庭中的传承,终极目标是让其家庭成员生命中「活得出来,走得出去」!

 

因此,在家庭中必须传承合乎圣经真理的信仰/世界观,再如何强调都不为过。

 

(叁)信仰传承

传承」既有可能是物质生理的,亦有可能是精神的。有可能来自接收者身处之文化社会,也有可能来自接收者血缘上的先人而接收者在面对传承时,有小部分是可以自主决定是否接受,但大多情况下却是不由自主、被动接受。

 

正因如此,当基督徒父母有意识地执行信仰传承时,需格外留意:在儿女可以选择的部分,让他们乐意选择接受传承;在儿女不得不被动接受的部分,能因家长不断地更新成长突破,而能最大程度地成为美好的、良善的。

 

此处所指的「基督化家庭信仰传承」,主要是基督徒父母凭藉着「对神」和「对家庭」的委身,以智慧的举措,将信仰/世界观,以及因之而形塑的生活方式传递给儿女。

 

需注意的是,此「信仰传承」,不同于世界接收先人遗产的模式,并非是先人死后才留下,而是自孩子出生之前的胎教就开始同时,家庭信仰传承不只是家庭精神遗产纵向、横向的传递,其背后更有两千多年来丰盛珍贵无比的基督教整体美好传统。

 

「信仰传承」是过去、现在、未来,一以贯之的「现在完成进行式,也就是过去曾发生、现在正发生、未来还会继续发生的一种状态。

 

神给家长特权,写下他们自己家庭的歷史,因此每个家长都必须珍重祂所赐的每一天。

 

因为家长在信仰传承上所做的不同选择,必会将「家庭」及「家族」引上两条不一样的道路,因此而写下两篇南辕北辙的故事,至终导致两种天壤之别的结局。

 

「家庭」的重要人物「家长」

在一个家庭中,家长」当然是关键人物,亦是必然的领导者。父母本来就是受唿召来完成培育神国人才工作的关键人物

 

无奈现今许多家庭(包括基督徒家庭在内),父母(尤其是父亲)因忙于工作、事奉,而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缺席,却仍一味以未必符合圣经真理的传统文化观念,要求、操控儿女,致使两代间产生极大衝突。

 

苏文安强调,家庭」是神用以彰显祂形象的基本单位,也是「门训」与「宣教」的第一个工场;而以基督为中心来建构思维模式生活方式的家庭,才称得上是「基督化家庭」。

 

为人父母者应当尽心竭力把信仰传承给下一代,以致有朝一日,即使已不在孩子身边,他们也能同样将此信仰传承给下一代。

 

有一天,当父母都不復存在,那具有永恆价值的信仰,却能陪伴、帮助其后代,战胜与父母辈在世时大不相同的人生、家庭、职场与事奉的挑战。

分享
意见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