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不完美的礼物》作者布芮尼.布朗曾定义,「完美主义」和「事情努力做到好」不同。前者是一种信念,觉得只要外表、行为完美,就能完美地生活,视为一种保护。(图/shutterstock)

忍不住对「完美」感到焦虑吗?完美主义为双面刃,在健康状态下会努力使自己变得越来越好,相反地,也可能因而产生焦虑、忧郁,因此常被视为精神疾病的先兆特质。

 

作为基督徒,我们如何看待完美主义?伯利恆学院及神学院校长约翰.派博(John Piper)牧师从圣经角度出发,提出3个安慰与建议,帮助我们在信仰中找到平安与自由。

过度完美主义,让生活决策优柔寡断

派博牧师收到一封高中生电子邮件询问,她选修5门大学课程,线上课程中老师禁止同学在期中、期末考时翻书,但朋友们会,她曾想这样做,如此就有更多时间来读经、和家人出去玩、参加教会青年团契活动,但知道不能欺骗和荣耀上帝。

 

但我努力学习会为祂带来荣誉吗?如果为了取得A会让我远离更重要的事,那有什么意义?我天生就是完美主义者,也许更明智作法是,在学校或工作中拿B和第二名就好,以节省时间去做其他同等或更重要的事。……追求卓越过程您如何权衡利弊?

 

派博牧师表示,当阅读该信后花很长时间思考,如何对这样问题提出建议?后来看到高中生提到:「我天生就是个完美主义者」,决定针对这点回应。

 

其实,具有完美主义倾向一点也不罕见,他认为自己也是其中一份子。

 

针对来信的问题,几乎每个人都会同意「花时间拯救灵魂比取得成绩A」更重要,也有不少人会说「跟朋友聚会不值得换来学业成绩煺步」,但在这两个问题选择上,特别是完美主义者,往往面临比常人更多挣扎

 

因此,当他思想具体的建议时,意识到,若跟完美主义者说「读经祷告,这样你就有智慧应对」,他们可能会接着问:「每天应该读几小时?祷告几小时?」把自己推入更深的坑。

 

因此底下从《圣经》提出3点建议和安慰,他希望能引导弟兄姊妹成为「更健康的人」——一个「不会被《圣经》中没有明确答案而困扰」的人,如此就能不受限、自信地做选择。

  • news-details
  • 派博牧师提到,如果建议完美主义者去读经祷告,就能获得智慧,「每天应该读几小时?祷告几小时?」很可能把他们推向更深的坑。(图/shutterstock)

1.与智慧人同行

两处经文提到跟智慧人交往,会影响我们看待世界与生活的方式。

 

箴言13:20,「与智慧人同行的必得智慧,和愚昧人做伴的必受亏损。

 

诗篇119:63,「凡敬畏你、守你训词的人,我都与他做伴。

 

希伯来书也提到相同观点,「总要效法那些凭信心和忍耐承受应许的人。」(希伯来书6:12),代表「周遭人」确实会对我们生活产生影响,且不是被刻意教导,而是潜移默化中被薰染。

2.《圣经》要我们花时间与彼此在一起

《新约》中提及多次「彼此」,例如:彼此相爱、彼此团契、彼此服事、彼此忍耐、为彼此祷告,彼此互相认罪、彼此互相鼓励。

 

换言之,每个人都有优点缺点,而神使我们成长的计画之一,就是要我们花时间在一起,使生命较成熟的人,对较不成熟的人产生正面影响

3.上帝设计我们是为众人得益处

讨论到属灵恩赐及其在教会之运用时,保罗在哥林多前书12:7说,「圣灵显在各人身上,是叫人得益处。

 

教会中各样事工、服事、恩赐、活动,都是为了哥林多前书12章4-7节,提到的核心:使众人得益处

 

恩赐塬有分别,圣灵却是一位;职事也有分别,主却是一位;功用也有分别,神却是一位,在众人裡面运行一切的事。圣灵显在各人身上,是叫人得益处。

 

使众人得益处」也包含「共同的心理和精神健康」、「在学校成绩和其他美好事物间,做出明智、平安决定的共同能力」。

因此,针对高中生来信的答覆是,要长时间与心理和精神上成熟、健康的人在一起,并在健康的教会委身此为长期之行动

 

他明白,学生这学期所面临的情况,不是令人满意的答案,无法立即解决问题,但这是我们每个人都要面对的课题,无论是校园、职场或生活,都必须是长期以对的。

 

(参考资料/BBCPsychology Today;授权文章/Desiring God

分享
意见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