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关将近,不少人趁着断、捨、离时在网路上买卖二手物品,但诈骗集团也趁机而入,以分享萤幕、虚假客服等手法行骗。
本报特别整理最新诈骗手法,提醒信徒防範。
根据警政署打诈仪表板统计,2024年底假买家、假卖家诈骗案件数量始终高居前五名。
诈骗集团不再只是使用传统的匯款诈骗,而是结合「分享萤幕」等新型手法,造成民众重大损失。本报特别整理近期真实案例,揭露诈骗手法的演变。
网购诈骗手法层出不穷
近期接连发生多起网购诈骗案件。
在北部,一名20多岁陈姓待业青年在脸书卖出笔记型电脑记忆体,遭遇假买家以开通「黑猫宅急便」第叁方支付为名要求开启萤幕分享。
诈骗集团假冒客服,诱导陈男操作网路银行进行所谓的「託运认证」(实为匯款动作)。陈男第一次成功匯款3万元,第二次操作时虽然起疑并未点选确认匯款,但对方已透过萤幕分享取得网银帐号密码及OTP验证码,导致4万元还是遭盗领,总计损失7万元。
在东部,一名30多岁林姓金融从业人员透过脸书贩售幼童商品时,遇到买家声称无法完成7-11卖货便的订购程序。
买家提供假的「放心购条款」连结,并要求联繫「李专员」进行所谓的「金流服务实名制验证」。在对方要求下开启萤幕分享,操作网路邮局APP后,近2万元存款瞬间遭人盗领。
诈骗叁大话术
刑事警察局分析指出,假买家常见的叁大话术包括:
1. 「託运认证」:声称需要卖家配合认证才能使用物流
2. 「实名认证」:假称为保障双方权益需要进行身分验证
3. 「开通金流服务」:诓称要启用特殊支付功能需要认证
这些话术以及诱使卖家开启「萤幕分享」功能,都是为了盗取使用者帐号、密码及验证码等个人信息。
小心诈骗集团知道你提防心高,已经骗不到现金,就转而盗取你的个人信息!(图/记者詹英村、AI製图)
防範要点
刑事警察局提醒民众:
- 网路购物务必使用有第叁方支付的正规平台
- 优先选择当面交易
- 切勿听信要求分享萤幕的交易对象
- 不要点击来路不明的连结
- 不安装可疑APP
- 遇有疑问立即拨打165反诈骗专线
面对日新月异的诈骗手法,我们更要保持警醒。年底网购旺季,提醒读者在网路交易时,宁可多花一点时间查证,也不要因一时贪图方便而落入诈骗陷阱。若有疑虑,请立即寻求警方协助,共同打造安全的网路交易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