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图/shutterstock)

民众不喜欢就医,即使已经有疾病了,还是把希望寄託在产品上面,希望可以「逆转」奇蹟,想靠食品把病治好...

无论是药妆店、药局、量贩店甚至便利商店,都可看到保健食品的身影,尤其透过网路行销,保健食品充斥在你我身边!

 

今天和大家聊聊,关于是否该吃保健食品?以及许多人对保健食品的误解是什么?在决定要接触保健食品前,建议釐清自己的需求,并向专业人士谘询,才能把钱花在刀口上喔!

 

1.日常饮食有均衡吗?

这是一个…让人很想呛一句「废话!」的考量点。饮食均衡大家都知道,可惜就是很难均衡,营养师们才要花那么多力气宣导。即使我自己是营养师,也不见得每天水果份量都充足!因此维生素矿物质,也可能随着蔬果摄取的份量而有所变化。

 

复习均衡饮食该把握的重点,快来读这篇:六大类食物是什么?营养师带你使用「我的餐盘」轻鬆达标「每日饮食指南」的建议量(点我看文章)!

 

2.保健食品一定要「有感」才叫做有效?

机能性成分不一定有「体感」,所谓「体感」就是例如吃了某牌益生菌隔天排便很顺畅、吃了某牌叶黄素眼睛就不酸了…

 

这边要和大家釐清一个观念,机能性成分不一定有体感;有体感的成分不一定是你要追求的功效。很饶口,对吗?我们来举例说明:

 

(1)益生菌:

益生菌本身的功能是调整肠道菌相,藉由健康的肠道发挥免疫、排便等各样的功能,需要长期保养,且搭配均衡饮食让好菌留在肠道裡。

 

益生菌产品有些会添加乳糖、消化酵素、轻泻剂等,让你吃完过不久就想蹲厕所,让人误以为这益生菌快速见效,殊不知只是轻微的拉肚子作用…

 

(2)叶黄素:

叶黄素是保护黄斑部的成分,其实叶黄素单方吃下去是不会有感觉的,但如果产品搭配花青素、虾红素,眼睛酸涩疲劳的状况就能缓解,而让人以为叶黄素=改善眼睛疲劳,殊不知是其他成分的功劳。

 

站在商家(贩售者)的角度,会尽量把产品设计成「吃了有感」以吸引消费者回购,但消费者应有的态度是,先了解每种成分的功能,知道「自己吃什么、自己在保养什么」才是重点。

 

3.吃久了就没效了?

有人称这种状况叫「依赖」,但其实有可能是身体的缺乏状况已经改善,因此觉得差异不大了。

 

4.吃了保健食品就能擅自减药或停药

「我有糖尿病,吃了XX产品后觉得血糖比较稳了,血糖药可以吃一半就好吗?」

「这东西主打吃了整夜好眠,那我今天安眠药就不吃啰!」

 

保健食品是食品不是药品!

保健食品是食品不是药品!

保健食品是食品不是药品!

 

或许其中的机能性成分可以辅助调节生理机能,但是否能减药或停药,必须经过医师评估决定才行!

 

5.把保健食品当仙丹,一款治百病

最常看到一款治百病的就是益生菌,其实推论就不难理解,肠道好、免疫系统改善,进而增进各项健康状况,可是这必须是健康或亚健康族群(还没被确诊疾病前)的保养方式,即使不靠保健食品也可以用均衡饮食来达到健康的诉求。

 

但可惜民众不喜欢就医,即使已经有疾病了,还是把希望寄託在产品上面,希望可以「逆转」奇蹟,想靠食品把病治好。

 

其实疾病的成因有很多,也可能同一人身上有各种不同的疾病,必须从各方面(或多种营养素)多管齐下改善,因此不应该将保健食品当作仙丹。

 

6.一罐吃半年?有一餐没一餐?

由于保健食品不是药品,所以很多人有一餐没一餐的吃。

 

今天记得就準时吃,明天忘记就不吃,常常一罐理论上一个月可以吃完的份量,摆到半年后还没吃完!保健食品是日常保养,需要时间(通常是3-6个月,但视成分与个体不同有所差异)及有效成分的累积作用才能有功效,吃一餐停一餐,请别期待能有什么用。

 

Tracy一再强调,对保健食品应该有正确的态度和观念,不仅能冷静考虑自己是否真的需要,也才能把钱花在刀口上(毕竟保健品很贵阿~),选择适合自己的产品!

 

(文章授权/郑惠文)

author

郑惠文

中国医药大学营养系硕士,并通过国家高考营养师。以轻鬆的方式,把营养与饮食知识带给大家,也想把信仰生活融入其中,让人看见神的奇妙作为。

分享
意见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