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进入青春期的孩子让父母感到头痛,身为基督徒父母该如何帮助孩子突破困难?(照片来源/今日报图库)

「为什么孩子讨厌我?」、「我都是为他好!」、「为何孩子不听话?」…...

 

面对青春期的孩子,这些问题经常浮现父母脑中,手机、网路、社群软体更逐渐取代其心中地位,使亲子关係产生隔阂。究竟孩子内心在想什么?基督徒父母该如何挑整自身,以帮助孩子成长,避免成为「讨人厌的父母」?

 

现代父母因忙碌而少有家庭相处时间,致使发生衝突机会更高;孩子则多透过3C产品、同侪等各层面寻找自身价值,因而衍生网路成瘾、拒学、霸凌等。长期投入青少年事工的青年归主协会总干事林爱翎分享,曾有位国中生的问题是因对读书没兴趣,而不想上高中,但父母却早已安排暑期补习班课程。当进一步被询问其兴趣时,他却无厘头回应:「我很环保,对地球无害!」

 

实境游戏结合搞笑影片与游戏。(照片提供/林爱翎)

 

在其协会所设立的哇咧星乐园脸书专页上,近期回覆许多青少年问题,从此观察发现,大部分人缺乏清楚表达能力,以及整理思绪的逻辑,需透过多次提问才可整理其现况,协助寻找其内心问题与看法。透过多元智慧测验发现,不少孩子对自身并不了解,更不知个人兴趣与专长。在成长过程中,孩子多走在父母的计画中,缺乏自我探索与挑战,长大后不知自身对生命的热情。

 

前阵子公视推出电视剧《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在网路上引起热烈讨论,体现出父母与孩子各自想法的对比,其中提及孩子因受父母观念限制,而不敢发表各自意见。

 

综观家庭亲子关係的疏离,常见例子为不敢与父母坦白个人想法并沟通协调。曾有例子,一位已考上知名大学的学生认为,若表现不佳将不受父母关爱,致使他自我要求相当高,后罹患忧郁症。

 

25岁前的孩子是看似成人的青少年,大脑却尚未完全成熟,不论情绪控制、自制力等皆在摸索阶段,因此父母需给予其空间,在错误经验中学习,锻鍊前额叶的情绪控管能力、培养忍耐力。

 

林爱翎表示,父母期盼孩子成为卓越,因而给予其「成功的价值观」,或盼孩子完成自身过往的梦想,阻止孩子追随自己想做的事。个人所想并非孩子所需,父母应以第叁者角色看待孩子,让他们学习自我判断、控制自我情绪。「上帝给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道路,而这条道路不只能发挥自我,还能帮助别人,而挫折更是未来道路的养分!若是总是害怕孩子跌倒,那他可能永远不会走路,更不会跑步!

 

配合青少年福利性机构举办暑假活动。(照片提供/林爱翎)

 

协会藉哇咧星乐园脸书粉丝团与网站,举办许多活动给予青少年许多学习正确价值观的机会。从网路与实际行动中影响青少年,并透过信仰帮助孩子找到生命意义。例如:每周一句含有信仰价值的暖心语录、线上回答青少年问题、配合教会及福音营会举办实境游戏、进入校园举办活动等。

 

每个人都曾走过成长歷程,身为父母需经常反思神如何塬谅人;在属灵层面,神经常耐心等候每个人的生命成长,静心聆听我内心的声音。当以神的眼光看待孩子,陪伴孩子成长、解决问题。「孩子不是我们的,是上帝的,我们要跟上帝一起帮助他成为一个能影响世界帮助更多灵魂的人!」

 

在瞬息万变的社会中,我们希望将讯息更快速传达给您,恳请您为今日报奉献一份心力。(点此奉献)

分享
意见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