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
news-details
(图片来源/今日报图库)

为何读圣经有一定困难?

圣经的内容极其繁多,要读完整本圣经,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圣经的文化多是古代歷史,也没有网路、科技…等内容,离现代人的生活很遥远,因此人们要读懂圣经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因此,我们必须了解,圣经不是一本书,而是一套丛书(图书馆),裡头共有66本不同类型的书,每一卷书的写作目的都不一样,包含「律法书、先知书、智慧书、福音书、书信、启示」,集合成圣经。不过其中不少部分,如出埃及记、利未记中「造会幕」、「献祭」等内容,对一般人来说感到遥不可及、枯燥乏味,因而就此打住。

我们如何看这些故事?应该从哪个层面来读?为何要读这些故事?目的是什么?以下有读圣经的六种方法,提供给读者作参考,可以从中循序渐进,提升自己的读经能力。

第1个方法:研读「奇闻趣事」

可以因着「故事有趣」而读。尤其「小孩能读」或「福音电影」的故事通常精彩、易懂,如《狮子王》、《出埃及记》、《挪亚方舟》、《上帝之子》…等,裡头含括爱情、战争、感人等典故及元素,能领人因着故事有趣而对圣经产生兴趣。

第2个方法:寻求「个人经文」

读圣经的真正核心理由,就是认识上帝! (摄影/记者林胤斈)

如「机率性」的读经法,期盼一些经文能适用在自己身上,这也是常见的读经方式之一。不少人每天灵修时,只想针对自己的情况找到一句话,但有时候读到的经文,不一定能连结到当下的生活;而有时,的确能出现适合自己的一段经文。

但若我们抱持这样心态读经,「无法命中」的机率是很大的。因为这是将圣经碎成片段,若看不见经文前后的关连,很难有更深的收穫。

例如,如果你翻开圣经看到:「犹大上吊身亡」,接着又在另一处找到:「你就照着行」,难道真的要照做吗?

读圣经时一定要看「前后文」,建议要连贯读完一卷书。假设你去图书馆借一本很喜欢的故事书,你不会先读第10章的一点点,再回头读第2章的后面,改天在读第8章的多一点…。若我们不会这样读故事书,我们也不应这样读圣经。

第3个方法:研读「圣经人物」

圣经「诚实」的指出每个人物的优点及缺点,得胜和失败,美德和罪行,长处和短处。研读「圣经人物」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很多事,如同新约中雅各说:「圣经就像一面镜子」。我们能从圣经中看见自己,从人物中学到功课,因为圣经总是「诚实」指出人的优缺点。

例如研读扫罗:「…一开始佔尽优势,身材高大,长相英俊,神的灵临到改变了他,但他见不得别人比他优秀。最后,甚至有邪灵附身,圣灵离开了他。」

研读大卫:「大卫是个『真心』的人。扫罗高人一等,但他常常流露出一颗真心,因为上帝不看外貌,看人的内在。」

圣经中的人物,不管是个人生命或是与人互动的态度,都很值得研读。

第4个方法:研读「以色列歷史」

看以色列如何从一个家族,成为民族、国家,最后变为王国。我们可以从中学习「如何培养领导」,很多政治人物都会研读圣经大卫部分,谈及大卫如何「培养领导才能、指挥调度、治理王国」,适合今天的领袖人物研读。

以色列的领导角色不断演变,从族长、先知到君王,带领以色列走向高峰,直到完全进入应许之地。十二支派各自独立,从联邦的关係,变成中央集权政府,他们在这样的运作下,和平与富足达到最高峰。

此外,大卫的黄金领导特质显露无遗,这功课仍适用于今天的世代。

第5个方法:「批判」研经法 (学者採用法)

批判研经法分为:「低等批判」与「高等批判」,都是「在圣经中找出可能的错误」。

低等批判目的:只为了「经文是否抄错?」我们现在读的圣经不是塬文书,是手抄本,因此有人想知道抄写过程中是否有出入,以确保圣经的正确性。

1947年,贝都因有位牧羊人意外在洞穴中发现「死海古卷」,裡面有完整的「以赛亚书」,这个古卷比当时所有手抄本的年代,还更早1千年。当时所用的旧约圣经是西元900年的手抄本所翻译,而死海古卷的年代是西元前125年。

因此人们对以赛亚书的了解,往前推了1,125年。当时教会界刚翻译完以赛亚书修订标準本圣经,此消息传到美国,翻译紧急叫停,因为找到了早1,100多年的以赛亚书手抄本。

新约圣经正确度高达约98%,而旧约稍低一点,学者们投入毕生的精力追溯塬文,以确保圣经的正确性,此种「低等批判法」是正确的态度,因为有助圣经越準确。

「大以赛亚书」,比当时所有手抄本的年代,还更早1千年。 (本报资料照片/摄于死海古卷展)

另一种「高等批判法」是较不佳的方法,此法认为:「即使找到了塬文,人还是可能弄错」。支持此法的学者们,抱着「先入为主」的想法来研究圣经,圣经学者们(无神论者)甚至不上教会,纯粹把圣经当作学术上和理性上的研究题材,把圣经剪得支离破碎,任意加以删减,甚至说:「科学不能证明神蹟奇事」、「童女不可能生子」、「约拿不可能被大鱼吞进」,一口咬定弄错,应该删掉,摧毁人对圣经的信心,用此种心态读经是很危险的。

更好的读经方法:神学法

请别对「神学」一词反感,神学的意思是:「你对神的看法」。你我都是神学家,因为你我对上帝有自己的看法。

读圣经故事时,很需要从中去认识上帝。「上帝」才是这些故事背后的主角,不是任何一个圣经人物,圣经整个故事背后的主角是「上帝」!

上帝在使用酒鬼的挪亚、年迈的亚伯拉罕、被虐待的约瑟、口吃的摩西、恐惧的基甸、妓女喇合、外遇又杀人的大卫、年轻的提摩太、自杀念头的以利亚、裸体讲道的以赛亚、从神那裡落跑的约拿、寡妇的拿俄米、破产的约伯、不认主的彼得、祷告时睡着的门徒、矮小的撒该、曾逼迫基督教的保罗、死人拉撒路。 在这些软弱人的背后,彰显上帝的大能!

是上帝在影响歷史,是上帝在关键时刻伸手介入,整本圣经是上帝的故事,重点在上帝身上,上帝让歷史故事发生,然后加以回应,让我们从中明白祂的特质。

上帝是个又真又活的神! 大卫最喜欢称祂为「永生神」,祂至今仍然持续说话和行事!

我们需要问:

在一切事上,神的用意是什么? 神如何和祂的子民互动? 祂对人类的行为有什么反应? 上帝在你面前是否不被提到「祂的名字」?

如果你今天不好意思提到上帝的名字,上帝就在你面前被隐藏了。

研读圣经人物的特质可以学到许多,但真正的目的,是为了要明白「神的特质」,不但要了解祂的想法,还要了解祂的感觉!什么样的事情,会造成上帝喜怒哀乐不同的反应。

认识上帝的特质,就能明白如何讨祂的喜悦,祂如何看你这个人,因为祂看你,就像看圣经人物一样。祂一直没有改变,人性也一直没有改变。

读圣经的真正核心理由,就是认识上帝!

  • 关键字
分享
意见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