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徐延政长老在永和礼拜堂分享「復兴祷告的人生」主日信息。(图/撷取自永和礼拜堂YouTube)

谈到復兴与祷告,可能有的人会浮现的画面,是在大型聚会中,有人被上帝的爱触摸而泪流满面,或是被圣灵所击倒。但是復兴祷告的发生,也曾在保罗与西拉的监狱中发生,当两叁个人奉主的名聚集,对焦在上帝心意,行使出神的权柄与能力,就是带下神同在与翻转的开始!

在使徒行传中,当保罗和西拉出去传福音,却被鞭打,甚至送进了监牢。那天半夜,他们在那裡唱歌敬拜,那裡没有成千上万的人,没有特别的音乐、讲员或场地,在阴暗腐臭的地牢裡,带着身上的伤痕,他们讚美神!

 

当晚,神的同在与圣灵的工作,开始翻转这座城市。这是从两个人的祷告开始,带下极大的突破。「復兴的祷告,不要停留在过去经歷的某种模式。

 

什么是復兴?一个人悔改就是復兴,一个人病得医治也是復兴,任何角落有天国降临,有神的权柄执行的的地方,就是復兴。

在使徒行传中,保罗和西拉在监狱裡讚美神!(图/撷取自永和礼拜堂主日信息影片)

接着,徐延政长老分享在马太福音18:15-20中,所呈现出来的祷告復兴模式:

 

1. 对焦的祷告

为什么耶稣要教导门徒两叁个人祷告?并不是一个人的祷告不被垂听,也不是说两叁个人祷告比较有力量。

 

在马太福音18:15-17中谈到,在劝诫弟兄时,一个人分享时,可能会有主观的情绪和意见,但是「凭两叁个人的口来作见证,句句都可以定準。」

 

当中的两叁个人指的是见证人,是敬畏神,明白真理且内裡诚实的人。「当一个人讲一件事情,只能说『疑似』,但是两叁个人可以称作『定準』,去弄清楚真相。」

 

而在祷告的场合裡,不是叫神来满足自己,而是透过有限的人,藉着祷告与神的心意来对齐,在神面前领受和聆听,一个人可能有主观的领受,但是当两叁个敬畏神的人,共同祷告寻求神的心意,也同样是有「定準」的功用。

 

「同心合意的祷告」,是同神的心、同神的意,不是同自己的意。如果祷告没有对焦,那么再多人祷告也是无益。

 

2. 权能的祷告

在马太福音18:18中说道:「我实在告诉你们,凡你们在地上所捆绑的,在天上也要捆绑;凡你们在地上所释放的,在天上也要释放。

 

这裡谈到权柄和能力,以交通警察来比喻,车子的力量比人的力量还大,但是国家有交通规则,警察背后有国家赋予指挥交通的权柄,因此能够指挥车子方向。

 

当两叁个人与上帝心意对焦,明白神喜悦什么,明白在这时刻神要做甚么,按着神的心意去做时,神就把执行的权柄和能力赋予我们,权柄和能力是从对焦的祷告而来

 

我们不能一天到晚只想要祷告有权柄和能力,却跳脱跟上帝对焦,如果只想要有权柄和能力,却不对焦在上帝的心意,可能会进入试探裡面。

 

3. 敞开的祷告

在两叁个人的场合,比起几百人的场合,可以分享得更为深入与敞开。在大型聚会时,可能很少有机会跟身旁弟兄姊妹太多交流。

 

但是在祷告小组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容易拉近,提出代祷需要,也是在分享内心最深的软弱、恐惧、失败与懊悔,并且期望见神的能力在当中彰显。

 

许多基督徒不喜欢暴露自己的软弱,又想经歷神的大能,但神的能力是在软弱上显得完全!」徐延政长老分享,神非常愿意用祂的能力覆庇我们,祂要给我们的不是定罪和羞愧,反而当软弱被暴露出来时,正是经歷神大能的开始。

 

当我敞开的时候,代表我这个人预备好被调整,愿意开始让上帝来更新和改变!」而向神祷告最具体的表达,就是与地上的祷告伙伴敞开,这是能带来很大影响力的祷告。

 

4. 灵活的祷告

因为无论在哪裡,有两叁个人奉我的名聚会,那裡就有我在他们中间。」(马太福音 18:20)我们不用每次等到祷告会时,才能聚集祷告,而是可以随时随地两叁个人奉主得名来祷告。

 

特别是在疫情期间,许多祷告小组兴起,透过网路的连线,祷告时间和地点都变得相当灵活,可以随时回应生活中发生的状况。

 

5. 耶稣喜欢的祷告

「你喜欢的人和东西,你就会很想跟他在一起,他在哪裡,你就想要在那裡。」耶稣说两叁个人奉主的名聚集,祂的同在就在当中,耶稣喜欢我们随时随地,彼此敞开我们的喜乐和忧愁,没有面子害怕的问题,也没有批评论断的问题,而是在祷告裡面,对齐在上帝的心意裡面,领受上帝的权柄和能力。

 

最后,徐延政长老分享,在30多年前,自己在学校裡工作,当时校园中也有另外两位在青年团契服事的同工,于是他邀约可以每周在办公室一起吃饭,聚集祷告,后来他们叁个全都被神唿召全职服事

 

「这不是在说全职比较伟大,而是上帝让我想起这段经歷,发现(当时)在彼此寻求扶持裡面,让我生命重心越来越清楚对焦在上帝身上!」当年在办公室裡的祷告聚集,却让个人生命更多对焦在上帝给的唿召和心意裡面,因为神的同在就在当中!

徐延政长老分享「復兴祷告的人生」信息。(影音/永和礼拜堂YouTube)

分享
意见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