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战火下的世界 上帝在哪裡?

(摄影/张德谦)

「上帝在哪裡?」问话的是一个16岁,半大不小的男孩。

如果这是个台湾男孩,正值青春期的他可能正面临升学压力、追求同侪的认同、反抗父母师长的管教、花大量的时间在网路世界中,甚至对异性开始好奇…。

然而问话的男孩生长在乌干达,一个对多数台湾人而言是陌生遥远的国家。此时的他正为暗夜中的梦魇所苦。梦中的他回到更小的时候,生活中充满战争、飢饿、疾病的威胁,并且在某日不幸被内战中的反抗军所俘,从此终结一个孩子的童年。

因为是男孩,所以他的双眼被矇上黑布,手中被塞入一枝机关枪,然后有声音要他开始扫射…。当答答答的声音停止,在呛鼻的烟雾中黑布被取下,举目所见横尸遍地,他发现他刚刚做了生平第一次的「杀人任务」。由开始的恐惧、害怕,到后来的冷漠、麻木,对一个小男孩来说,他的世界就是「杀人才可以活命」,这可不是虚拟的线上游戏,而是真实的生存法则。这样的生活直到进了难民营才终止,然而夜晚的恶梦仍在持续…。

「上帝在哪裡?」问话的是一个十四岁的女孩,虽说年龄仍是「女孩」,但她已经是「母亲」的身份了。

小小年纪的她,脸上满是纯真的笑容,很难想像她曾经歷经战火、贫穷、飢饿的威胁,九岁时的她就开始被军人性侵害,眼前的她已经是个小母亲。瘦小的身躯怀裡,还抱了个营养不良的婴儿,但是她的笑容却有着多数母亲拥有的骄傲与光采。这不是零星个案,在帕德工作站的「Baby Mother」收容所中心,许许多多的少女都有着相似的命运。

「上帝在哪裡?」「上帝在哪裡我不知道,但是我知道祂一直跟我在一起。」她说。

生命的意义,是尽上帝「管家」的责任

着名的宗教心理学家Eric Fromm在其着作《生命的展现》(to Be or to Have)中写道:现代人的生命可分为两类,第一种人称为「to have」,就是「有」的生命;第二种人称为「to be」,他关心「是」的生命,属心灵上的拥有,常常不断的自问:我的生命有意义吗?我拥有这些东西的目的是什么?

第一种人经常在问,我拥有什么?我们最能、最想「要」的是什么?是金钱、财富、还是权力?现在有的还缺什么?

Fromm认为,适度拥有什么不是错事,也非坏事,只是要小心谨慎,不要反被你的「有」来拥有并佔有你。但是在台湾社会我们会发现,许多人追求物资财富的目的,不是让物质为我们服务,不是为了让生命幸福有意义,更不是为了与别人分享,反倒是得到越多越不知足,老是希望和别人相比。 媒体的头条也常是某某首富办喜事耗费多少、某某明星花费多少购置豪宅…,最后许多人都变成了金钱、财富、权力的奴隶,生命还是充满不足与虚空。于是长年在「拼经济」的台湾,传出的是每2小时就有1人自杀的可怕数据。当我们在努力于让生活更好的同时,是否有想过要让生命可以落实得更有希望、更有尊严?这真的是我们想要的生命吗?

生活在富裕台湾的我们,经常看到的是杜拜式的豪华建筑和享受成功,但是在看不到,也想像不到的世界,却还有22,000名儿童每天在飢饿的生死边缘挣扎。几年前的乌干达之行,我们看到了很多身处战火、飢饿困境中的儿童,他们虽然生存在很艰难的环境中,可是仍然坚持要活下去,因为生命是上帝所赐,是宝贵的礼物。虽然活在这一餐吃完,就不知道下一餐在哪裡的日子;虽然每天为了取得一桶饮水,至少要奔波五、六个小时;虽然因为医疗资源的欠缺,许多婴儿一出生就是爱滋宝宝;虽然因为战争,许多孩子小小年纪便成了孤儿…,就多数人的角度,他们是极度贫穷、缺乏、困顿的一群人,生活中没有一件事是可靠的,然而也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以「全然靠主」的信心来面对一切。

当然,上帝也感动了一群来自世界各地的天使,与他们一同面对生命的挑战。Fromm称的第二种人,就是如同这些工作者一般,认为不论是个人或个别教会所拥有的一切,包括物质上、精神上的,都是来自上主所赐予,人要以感恩的心来领受,更应清楚的知道,我们只是一位受託的管家,对于世界只有暂时的管理权,而没有所有权。所以我们要做好管理的工作,基督徒的职责就是要成为一位忠心的管家,有果效的管理及运用从基督所领受的一切,学会去分享、关怀。这种人以真正「是」的生命,尽上帝「管家」的责任,这才是一位基督徒应该追求的生活态度。

生命因分享上帝的恩典而丰盛

(摄影/张德谦)

在非洲乌干达,有冒着生命危险仍然坚守最前线服务的福音机构工作人员;也有在早年因政治造成的宗教迫害中,仍然躲在树丛中敬拜上帝的基督徒;更有为了关怀战火和爱滋遗孤,全力摆上自己的宣教士和牧师。他们都是我们的肢体,「若一个肢体受苦,所有的肢体就一同受苦;若一个肢体得荣耀,所有的肢体就一同快乐。」(圣经哥林多前书12章26-27节)在台湾的我们也许不能亲自到当地去帮助他们,但是我们可以用实际的行动,如祷告、奉献、多了解、多关怀等具体行动,来落实我们信仰所称的「命运共同体」,而非只是空谈。

要让生命更丰盛的秘诀,在于愈分享愈丰盛,这将不同于台语所说的:「日头赤炎炎,随人顾性命」的想法。当我们在生活中享有来自上帝恩典的生活,邀请您一起来,学习「领受后分享」的塬则,我们的生活其实可以更俭朴,可以更简单,让更多缺乏、有需要的人,获得维持他们生命的基本帮助!那么我们的生命将会因为「认同他人的苦难」,「委身实际的行动」,而让我们与他们都得到「成长的生命」。

如果有人再问「上帝在哪裡?」时,希望身为基督徒的我们都可以用温柔而坚定态度的回答:「上帝活在每一个受苦难的人当中,祂也显现在每一个以行动回应苦难者的身上。」

  • 关键字
分享
意见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