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本月4日「中区校园福音团契」,于台中忠孝路教会举办「青少年辅导实务讲座」。上:讲座邀请亚洲大学健康中心黄应宇心理师(左)及彰化高商杨芳豪心理师(右)主讲。下:全体学员合照。(图/蔡伟婷传道 提供)

你是一个「辅导」吗?总是不断地陪伴与引导他人,灵裡的生命却像渐渐熄灭的烛火,即将消耗殆尽?「天父还在团队」黄应宇及杨芳豪两位专长「情绪取向治疗(简称EFT)」的谘商心理师分享,辅导者需要与个案建立健康的依附关係,让对方知道「我依然爱你,但我们彼此界线必须是清楚的。」盼能帮助教会或学校团契青少年辅导、牧者同工,突破现行的辅导困境!

学员上课实况。(图/蔡伟婷传道 提供)

EFT是什么?

情绪取向治疗(Emotionally Focused Therapy,简称EFT),是由Sue Johnson 与 Les Greenberg两位博士,在80年代共同创立的心理治疗技术,适用于改善伴侣关係与亲子关係。 EFT 认为「情绪」是引发「行为反应」的重要关键,而「安全感」是关係维繫的基础。其以实证研究为基础、兼重「个人内在」和「关係互动」的短期治疗学派,被公认为现今治疗效果显着,且有效的心理治疗取向之一。

 

建立辅导陪伴的「健康界线」和「依附关係」

教会的辅导者、牧师或传道人,在牧养过程中,不论是个人角色的定位或被牧养者生命改变通常不会立即看见果效,而是会产生一些挣扎或挫折。黄应宇及杨芳豪两位谘商心理师,皆为基督徒,且富深厚的教会及团契经验,能同时瞭解并同理学生及教会两方的牧养处境与现况,堪为双方的桥樑。

 

此讲座为要帮助传道人、牧者或辅导,在谘商过程中,釐清当下自己产生的感受,且调整方向,藉由适当的技巧,同理个案并予以支持陪伴。期建立辅导陪伴的健康界限和依附关係,帮助与会者突破现行的辅导困境。

 

EFT主要是帮助辅导们成为一个敏锐的雷达,关注的非仅于个案外显的问题本身,而是能觉察其呈现出来,情绪背后所隐藏的,或许自己也说不出的担心或害怕。透过技巧演练,可以在对话中,帮助个案体察深层的情绪。

 

在教会的辅导裡,有许多时候只是看到表面的事情。比如:教会的青少年交男女朋友,我们习惯先进入问题的解决裡,开始理性地提问「你几岁?」「对方是基督徒吗?」

 

心理师着重的是,可以与被辅导者建立长久的信任关係,即便你不完全同意对方所做的事,但若与之建立信任关係,日后他愿意向你倾诉,方有挽回他的机会。有时,必须先接纳,暂不处理表象,为的是先挖掘其深层内心最想望为何。

黄应宇谘商心理师。(图/蔡伟婷传道 提供)

青少年辅导实务 

黄应宇心理师,希望帮助大家在与青少年对话时,有一个更好的互动情境,并提供一些技巧及帮助。首先,其先引导大家分享自己的辅导经验,藉此提出当中的困惑并讨论之。讲座的目的,并没有要取代真理教导或是教牧关怀,而是从谘商专业,提供辅导青少年生命的新视野。

 

他先请大家回溯担任辅导的初衷及核心信念,因「老师如何学习知识,会影响他成为一位老师;辅导如何看待生命,亦影响他成为辅导的信念。」

 

其阐述心理谘商重要的一个用词-「个案概念化」。就是一种对生命的翻译、理解和整理,指的是你对被辅导者个人背景资料的了解,并如何去解读这个被辅导者。

 

而学习助人谘商技巧前,辅导者需先做自我觉察,思考当中自己的辛苦及产生的想法是什么。理解己身的问题,将攸关并影响你如何辅导别人的生命。

 

助人技巧的几个要点:

一、谘商关係

建立助人关係(辅导关係、谘商关係)的起始,和安全空间的建构及姿态的调整。

 

二、与个案连结

应向个案传达了解的接触,专注听懂焦点、将焦点回应给个案,以及将个案回应修正成更清楚的焦点。运用眼神接触、真诚(包含道歉)、积极回应、无条件接纳、同理反映、一致性共鸣。聆听与理解永远是最基本的塬则,并谨记眼前不是一个问题,而是一个生命故事。

 

叁、同理反映

以同理心去回应,感受其表现出的一切肢体、意义及需求。

 

在重要助人伦理议题裡,黄应宇心理师也探讨,在传讲真理及同理关怀,对方期待及辅导想给的这当中,如何拿捏取得平衡点。改变的契机不在于知道什么是对的,而是能够将改变的价值涵容成自己生命的一部分,且每个生命改变有自己的时间点。

 

而「保密」是最重要的专业道德,并要评估自己的能力与受辅导者的健康界限,若需要,可转介给更合适的辅导者。谘商过程裡,对个案不造成伤害是基本塬则,并接受自己可能的犯错。

 

此外,「督导和持续学习」,对一个辅导者极为重要,且需不断提醒自己,经验无法取代专业知能及课程,感觉无法取代科学,自己的故事(包含所有辅导经验)都不等于对方的故事,应持守越陪伴越谦卑,且辅导者自已也是需要被照顾的。

杨芳豪谘商心理师。(图/蔡伟婷传道 提供)

靠近与同行-依恋取向助人技巧 

杨芳豪心理师,盼能帮助辅导者与个案建立健康的依附关係,让个案知道「我依然爱你,但我们彼此界线必须是清楚的。」比如:学生有手机成瘾,辅导者会让他知道自己的立场:「虽然我不赞成、不认同或不乐见你手机成瘾,但我依旧爱你,并会陪伴你去面对这件事。」

 

而谘商辅导的方式,并非像医生下药般告诉他:「一天只能设闹鐘玩几个小时」,这样可能因此关闭了这次的对话。心理师建议,可试着引导:「手机裡有什么让你觉得有趣的?」假设学生回答,手机裡的交友软体很吸引他。我们便可再深入问及:「你在这裡面体会或获得什么?」或许他渴望有朋友倾听他说话,就能引出其玩手机背后的深层意涵。

 

辅导可以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帮他整理出:「我好像发现你很需要有人听你说话,在你刚刚的对话中。」如此,能使学生塬本自己没察觉的状态,藉此得以釐清。更进一步深入了解,或许根本的塬因是其在塬生家庭和成长过程是孤单的,而这才是我们最想找到的癥结点。

 

当日讲座裡,花许多时间在依恋取向技巧的实务练习-助人叁元素:「辨识、解读及回应」。即当你看到个案(学生),从他呈现的语言和非语言表达出的,去分辨发生什么事,心中产生对此人的解读,并对他说的出话予以回应

 

重点在于,避免「辨识和解读」沦为单一化及停留于表象问题解决,以后设认知的既定印象和标籤化想法去论断;应以开放式问句,同理心「回应」,了解其内在需求及渴望,试着全面了解其现在及过去。

 

对个案「接纳」的意义在于,辅导者虽无法完全认同受辅导者的行为,但应表现对其态度、心情、挣扎及依恋意图的接纳,向个案传达,在他的经验脉络中,其情绪表达是有理由且被理解的。并鼓励个案「接触」与「面对」内在经验,进一步「探索」与「透明化」负向循环。

 

另「反应情绪经验」指的是,引导个案专注内在经验,重新解读行为背后的意义。指认明显的、重复的、不可忽略的深层情绪经验和依恋需求与讯号(爱与渴望)有关的深层情绪讯号,并重新「编整」互动经验。以「尽全力理解」的态度,把握「先做肯定,再接情绪反映」的重点。

 

盼藉由黄应宇及杨芳豪两位谘商心理师,这场专业的讲座及实际示範、模拟、讨论与演练,能为教会场域辅导伦理注入新活水,也成为对青少年有负担的辅导们最佳的充电站!

与会者合影。(图/蔡伟婷传道 提供)

 

精选要闻》

 

「违规」打疫苗 SARS病患主治医生:面对死亡,基督徒可以有不

「室内聚会人数」些微放 9/21~10/4维持疫情二

「求祢不要让我在这裡死去 洪水将他与妈妈冲散8岁小男孩爬上屋顶祷告后奇蹟https://news3pic.cdn.org.tw/uploads/big/c6b6b081228d9ff9b2f8edfa816b09aa.jpg

今日报FB社团/每日更新》立刻加入 https://news3pic.cdn.org.tw/uploads/big/77d24acc78a1f90b260e58fa2f9005e1.jpg

一砖今日报3.0改版》点此奉献https://news3pic.cdn.org.tw/uploads/big/55b3a6ea21d67b4da6cff638c26cb129.jpg

LINE官方帐号/每周更新》加入好

LINE社群/每日更新》此加入

简单好用!一键阅读今日报—自己做今日报App

分享
意见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