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朱冠群牧师与张青萍师母。 (照片提供/朱冠群)

「信心」虽是条看不见的道路,却是满有盼望的旅途。

一对牧师夫妇多年来在资源相对丰富的教会牧会,并扶养4名年幼的孩子,塬本可以过平稳日子的俩人,却选择走出舒适圈,委身在更有需要的教会。他们是朱冠群牧师与张青萍师母。

 

塬本在淡江教会专门牧养社青与婚姻家庭事工的他们,其「生命榜样」是许多年轻人学习的对象,因为从学生时代、进入职场、养儿育女,他们都有上帝赐下的特别经歷与学习。

 

离开属灵生命的停滞

会做出如此重大的决定,朱冠群说:「应该是说,我重新寻求上帝:思想是不是神要再次操练我的信心时候到了?」

 

近年在服事中感觉信心的操练越来越少的他,也在某次教会举办的训练中,听到讲员提及自己迈入40岁、感受到「属灵生命的停滞」。朱冠群意识到自己曾有许多信心的学习,但随着日子过去,他渐渐较少在事奉的方向上继续寻求神的旨意。

 

因此,他与师母在祷告以及属灵长辈、属灵同伴的印证下,前往位在台中的烈火教会服事。上帝也在过程中开路,无论是孩子的就学、住处,神都已预备。

 

朱冠群说,舒适圈如同青蛙在一锅慢慢煮沸的水裡,而不知生命危险。「离开舒适圈」是对属灵生命的操练,我们在属灵的服事上越熟练,越要谨慎与警醒,持续信靠神

 

因此,他们顺服神的带领,前往更有需要的教会,回到「凭信心过日子」的生活。其实,从过去俩人配搭的服事上,就已使周遭的人看见「信心的榜样」。

 

如果得到一切荣华富贵,却失去生命... 他发觉这并非自己的道路

由于从小父母离异,朱冠群由叔母扶养长大。服兵役时,同袍传福音给他,也在他当完兵重考进东吴大学时,鼓励他前往教会;在同系学姊的介绍下,他开始进入教会。这名学姐正是师母张青萍。

 

大学期间,他们只是会互相问候的「弟兄姊妹」。当时,张青萍不仅是团契主席,更在毕业后全时间奉献,反观他却对信仰不太认真,直到念研究所、与师母交往,并在教会担任小组长后,才开始追求神。

 

朱冠群记得,他与师母交往时,师母已在全时间服事,自己的信仰状态却显得停顿:其心思意念完全投入媒体工作,连稳定聚会都成问题。师母虽然会不厌其烦鼓励他服事,他却认为:「我的未来操之在我。」

 

某次,他到一间位于101斜对面的豪宅进行採访,工作之余,他看着落地窗外的夕阳,上帝在这时对他说:「我给你足够的财富、住相同环境的豪宅,你愿不愿意拿你的命来换?」他迟疑了,从小因父母离异,他从来没有经歷富足的生活,但上帝提醒他,要得到世上的财富,必须拿自己的生命来换。

 

「我真的得到了,但真的能满足我吗?」朱冠群自问,并随即感到失落,因为他发现,追求世上的财富不能满足其生命,反而觉得自己对他人有着的特别负担,于是辞去工作,回应神的唿召。

 

孩子一出生 他们就面临极大的信心挑战

这一路走来并不容易,需要不断用信心倚靠神。

 

大儿子在出生第二天就罹患「脑膜炎」,祷告后,上帝让他想起耶稣医治摊子的故事,路加福音五章20节提到:「耶稣见他们的信心,就对瘫子说:『你的罪赦了。』」
 

 

朱冠群思想,这节经文中的「他们」,比较不是瘫子本身,而是抬摊子的人的信心。他的大儿子、出生二天的婴儿,还没听见福音,怎可能马上信耶稣呢?但神透过这段故事告诉他:「这个孩子还没有信心,但是你有。」而且,人非有信,就不能得上帝的喜悦;因为到上帝面前来的人必须信有上帝,且信祂赏赐那寻求祂的人。
 

 

于是,他凭信心为孩子祷告,相信医治主权在于神。6个月后,大儿子在小儿復健科的诊疗下「全然康復」,长大后也没有任何后遗症。

 

养育和经济的挑战 以「愿意的心」回应上帝

朱冠群与张青萍在产下老大后,领养一位女婴,在淡江教会牧会期间,上帝继续赐给他们2个孩子,其养育和经济的挑战,更需要信心与智慧面对。

 

「从我当传道人到现在,我没有一年需要缴税金,甚至还煺税。」

 

当年师母準备生第叁胎时,他们根本没有钱坐月子,但上帝却透过各种方式供应,他们也曾经歷8年薪水不稳定的生活,后来回到教会牧会,薪水虽稳定,但面对一家大小的生活,还是要天天以信心仰望神。

 

「现代人很强调『生活品质』与『给』的能力,但其实差别仍旧在『信心』。」朱冠群说,若真实信靠上帝,心中对于供应的焦点,不再是「自己能不能给」,而是「相信上帝才是真正的供应者」,并以「愿意的心」回应神,相信一切都在祂手中。

  • 关键字
分享
意见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