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
news-details
赴美攻读心理博士,1995年,张传琳传道博士毕业典礼与指导教授合照。(图/张传琳传道 提供)

从神学、哲学,再到心理学博士,张传琳传道用生命经歷去认识神,也用学术涵养,去培养「传神的道」所需的解惑能力。解什么惑?解世人对神的错误期待,以及对爱与痛苦的错误解读。

已故周联华牧师亲自延揽,开始事奉道路

「妳会不会做事啊?」亲自到学院打听张传琳传道的周联华牧师,在两人联繫上后,一噼头就这样问。

 

民国68年,在当时,牧养教会还没有「团队服事」的概念,光靠叁位全时间事奉的僕人,就要撑起一间教会的所有大小事。怀恩堂,除了周联华牧师,以及一位当时正赴美进修的郭牧师,还有张传琳传道一位全职同工,「所有会友大小事:不管婚丧喜庆、有家属生病啊、感情困扰啊、升学压力啊、亲子问题啊……只要会友需要教会,就是我的服事,包山包海,什么都得做。」

 

然而,3年事奉下来,她发现自己遇到一个瓶颈:「我只会说神话,不会说人话。」这是什么意思?

 

从小在教会长大,除大学时期及初入职场那几年,身边往来相处的都是基督徒,面对未信者或是一般会友,「我讲道、我教儿童主日学;也很会背圣经、会为人祷告,但是,我发现这些『神话』,不一定总是能帮助到会友,或是在传福音上有明显果效。事奉初期,我还像是个好学生,圣经有写的我就会讲,圣经没写没教的,会的就说会,不会的,就说不会。」

周联华牧师(右)亲自延揽张传琳传道(左)到怀恩堂服事,两人同工多年。(图/张传琳传道 提供)

说的都是神言神语,人听了也听不懂?

这在张传琳传道心裡生发疑问,「为什么我脑袋裡的信仰,装不进别人的脑袋,我明明都照着圣经写的,去教导跟传讲啊?」有此疑问的同时,周联华牧师正好受邀参加「东海大学」学术研讨会,是宗教界与哲学界的大师论坛,让张传琳传道十分感兴趣,她随即向周联华牧师央求,说自己一定要随行,就算只是帮忙提包包都愿意。

 

英国哲学家罗素,对哲学的定义是这样:「哲学,就我对这个词的理解来说,乃是某种介乎神学与科学之间的东西,……是诉之于人类的理性,而不是诉之于权威的……」

 

初探哲学心得,张传琳传道心想,既然神的道是硬塞不了给人,那就需要「转译」媒介,而哲学思维或许就是她需要补强的,能帮助她把神的道理,从抽象的形上,转译至较好理解的形下。如此一来,或许可帮助人们,缩短明白神道理的过程。

左图:1993年,张传琳传道与影响一生的80岁老教授Dr.McCoy合照;右图:1988年1月,她赴美时在机场。(图/张传琳传道 提供)

为使人理解神的道,遭讥讽仍坚持进修哲学学位

32岁那年,她考插大、录取东吴哲学系,虽被同学和老师讥讽为「那个阿姨」,但是周联华牧师全力支持她,仍让她保有同工职分在教会事奉。只是身兼两职,蜡烛两头烧,「你知道东吴每学期还要跑400公尺啊!老命都跑掉了。」

 

取得哲学系学位后,也确实使她获得预期中的突破──把抽象的信仰,讲到让人听得懂、能理解、进而接受;在意识上、或在脑子裡。

 

「现在很流行活到老学到老,但我那个年代,可没什么老人去读大学,」张传琳传道自嘲说道。但是,「传道人所传的『道』,如果只是尽讲神言神语,是不会让人听得『真懂』的。要使一个不信神的人去理解,或起码,试着去思考信仰,以哲学式思维沟通有其必要性。」

 

事奉进入第8年后,她又发现另一问题,若遇到头脑过得去的事,但心理上过不去,怎么办?信仰,从头脑走到心裡,短短距离,但对任何一个跟随神脚踪的人来说,都是非常长远的生命歷程,更何况对那么多尚未听过福音的人,没有神可倚靠,如何度过心中极度作难的时刻?

 

「我知道圣经教导我们饶恕,但我塬谅不了,怎么办,我很痛苦;我知道他是个烂男人,但我离不开他,请帮助我;我知道我不该有这样的情慾,这是不正常幻想,但我就是忍不住,请传道帮助我,为我祷告,我很拉扯……」

人心痛苦无法单靠祷告解决,赴美进修攻读心理博士

「我看见人心很多痛苦,无法用道理、用祷告,就完全解决了;人痛苦挣扎时,我也跟着痛苦挣扎。愤恨、苦毒、疑问、无能为力、绝望……种种质问、种种情绪纠缠人心,上帝让我看见人心正在经歷这些,我好像,也看见自己也跨不过的关。

 

我从小只会祷告,但,祷告有让我脾气变好吗?没有,我常常还是因此痛苦。我会读经也会教圣经,但我从小性格又自卑又骄傲,我也因此受拉扯,改善了吗?好像也没有……」因而,她发现,现有的服事方式、技巧、经歷与累积,碰触不到人内心的痛苦,于是又起了进修念头。「我的想法也很简单,遇到不会的事,就是读书,书读多了,融会贯通的能力会变好;书读多了,很多想不通的疑问,读着读着也就通了。」

 

这些自我问答,促使张传琳传道决定赴美进修,过程曲折,但神一一开路,关关难过,但关关都过。张传琳传道回忆,因为英文不够好,托福只是试考、都拿了极低分,一时信心遭受打击,而几乎要放弃。她只好祷告神,为她预备一间只需申请书、但不须托福成绩,就可藉推荐函入学的学校,神也信实地即时量给她,并有周联华牧师热心祝福,为她撰写推荐信。

 

再者,赴美进修所费不赀,神恩待她在计画出国那年,美金对台币的匯率是1:25,再往前或往后一年,再没见过这匯率。赴美当年,已年近40岁的她,带着的,只有一颗想要服事「人心」的心志、称不上流利的英文,以及在美生活第一年的花销。其余还有欠缺的,或甚至没想到的,神都为她预备。

 

「我只预备了第一年的费用,但神养了我八年,我在美国一路读到博士,中间没有缺乏。」

 

错误期待神的爱,痛苦是作茧自缚

张传琳传道现职,除了仍在怀恩堂继续事奉,也是「台湾教牧心理研究院」资深教授,教授课程包含变态心理学、现实治疗、团体治疗、人类成长与生命週期;并从事婚姻辅导、心理谘商、个案辅导、协谈关怀。这些事奉,正如她赴美前的规划与预期,一一养成;当时自觉「还碰触不到人心的痛苦」,现在,则能透过多年在美心理专业学术养成,助人面对与解决。

 

她再次提及〈约伯记〉,因为这卷书,谈的是苦难中的信心与忍耐,也谈了人类无解的大哉问,「慈爱的神,为何容许人世间有苦难。」张传琳传道分享,「认识神的人,对无解的事感到痛苦,常来自于没有从神得到『满意的答案』,或是,『答案不够标準』、『不够符合我的期待』。」

 

「但我却要反问,如果神告诉人真正的因由,人就都能接受吗?会比较不痛苦吗?好比我自己,一进神学院就母丧,当时我也跟所有人一样,不解的事,我一直逼问神,但神回了我什么?说祂爱我,这什么答案?!我当时不能接受。

 

但神岂没有给我答案吗,祂有,只是祂的答案,不是我要的,不是我要的,我就否定。类似的态度,世人都一样。」

张传琳传道在教育领域也事奉多年。上图为儿童主日学,下图为清华义工训练。(图/张传琳传道 提供)

如果耶稣站在你面前

《无语问上帝》一书,是张传琳传道在美求学时,因为又一次面临无解的痛苦,试图从书中寻找答案的凭藉。书中提及到一位神学生,在决心事奉时,才刚进神学院,就发现妻子癌末;祸不单行,不久后,孩子也在车祸中失去四肢,而神学生自己,则是伤及颜面神经,终身斜视。

 

《无语问上帝》作者在访谈时,问这位神学生:如果耶稣就站在你面前,你有什么问题要问祂?

 

「我没有问题,我只有感恩」。神学生回答道。他接着说,若非认识全能的神,靠自己,是走不过一面上神学院,一面还要照顾妻子罹癌的日子;也无法接受,自己的孩子在车祸中残疾。「我们信神,是因为祂是真神,不是因为祂说爱我们,或是回应我的祷告。」

 

因为神说祂爱世人,我们就期待祂的爱是『一百分』,少一分都不行,少一分就不是爱;我们期待的爱是『若非全有,就是全无』。信仰有太多层面,事物跟人心成形过程也很复杂,但人性面对痛苦,因为想要快速减轻疼痛,就倾向简化跟快速。

 

人在神面前遭遇无解的事,都妄想从一个点,推出一个结果;再从这个结果,推了一个答案。然后,还拿这个答案跟神讨价还价,说祂没有爱,说这答案不是我要的。如此一来,作茧自缚的是谁,其实是人自己。」张传琳传道分享。

 

相关阅读》

怀恩堂张传琳传道47年事奉:人生就是一卷约伯记 跟随神是怀疑与痛苦中,仍义无反顾的路

 

精选要闻》

「我只是个带位小弟…」万力豪牧师谈服事低谷:破碎不是让你苦,而是要找到宝藏

「个人成长」与「建立教会」密切相关 郭俊豪牧师:从4方面重新认识神眼中的教会

全球代祷》美非印宗教迫害:牧师遭处决、鞭打,信徒被迫吃圣经、被泼酸

简单好用!一键阅读今日报—自己做今日报App

HIS宠爱她福音保温瓶》点此奉

分享
意见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