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用餐前先拍张美美的食物照,上传脸书打卡分享后再开动;走到哪、LINE到哪,甚至一定要来个可爱的动态贴图。

或是,每2分鐘就忍不住检查手机,脸书po文按讚数有多少、传出的LINE讯息是否已读。

你,被社群网路制约了吗?

行动装置裡的虚拟社群世界,让你上瘾了吗? (照片提供/福音线民)

脸书贴文榜首:感情状态

六大社群成瘾症头 隐而未现的「酵」,你中标哪几项?

这是一个虚拟人际互动的世纪,打破时间、空间限制,独身时代的现代人与群众连结得更为紧密。

台湾人不仅爱跟风、爱排队。因应随脸书袭捲而来的全球社群时代,国人带出的「打卡」风气,就连脸书总部都惊艳,疯脸书的程度更高居全球之冠。

据2013年脸书官方首度公布的台湾用户数据,月均使用者达1,400万人,日均上线者达1千万人;每天至少用一次的活跃用户,佔每月活跃用户的比率达71%,较香港67%及全球61%高。

玩到哪,就打卡到哪。不论如何,总要抓紧当下时间,透过脸书告知亲朋好友旅游的所在地,显然已成了四处昭告天下的「打卡王」。这是国外行销公司整理出的「社群媒体大头症」之一,以下整理6种台湾常见的社群成瘾症头:

1. 必设铃声通知的「警铃情人」(The alert Lover):

「噔噔!」深怕错过任何一则留言、讯息或邮件等新动态,就设定手机铃声提醒自己。

但当铃声响不停或震动时,工作便会被打断,不仅影响工作情绪与效率,还会惹怒旁人,影响真实的人际关係。

2. 热衷按讚数的「数字追求者」(The Self-Proclaimed Influener):


「我现在有100个朋友人按讚了!」浏览数、按讚数、朋友数、留言数、转发则数、触及率等社群网路上的统计数据,无形中成为衡量一组帐号的指标分数,想看看是否更有影响力。

只不过物极必反,虚拟世界中的数字,不足以取代发文的品质与个人自我价值。

3. 四处昭告天下的「打卡王」(The Multi Mayor):

「每个角落都想分享,整个地球都是我的签到簿!」病毒式的打卡状态,出现在其他脸友的动态首页;不厌其烦敲锣打鼓、昭告天下,让所有人知道你在哪裡。

就像小狗撒尿佔领地盘一样,加上炫耀的成分,让人生浪费在看似美好的「打卡」上;其实,还有其他有意义的事物,等待着我们去发掘。

4. 迅速按讚不留言的「秒讚哥」(The Liker):


「不管好文、废文,什么文都要秒讚。」这种连内容都还没看,一发现po文就用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通通都按讚的行为,虽可让对方知道我在关注他;同时却也藉此揭示,自身渴望被重视的心理。

如果愿意多花几秒鐘,了解贴文背后的意思,或简短留言,绝对比「按讚」更能让朋友感受到真诚的情谊。

5. 手机强迫症的「低头族」 (The Constant Checker):

「枕上、厕上、马上,把握光阴,就是要流连虚拟社群!」一有零碎时间就忍不住查看手机;甚至吃饭、聊天、睡觉或工作时,把身边的亲友、同事晾在一旁。

这样无时无刻伸长脖子、紧盯社群网路动态,运用一指神功在行动装置上滑来滑去,不但影响人际互动,更会产生肩颈痠痛、妈妈手、板机指或腕隧道症候群等生理症状。

6. 理智线跟着网路断线的「暴怒族」 (The Freak Outer):

「谁把网路关了?」「为什么讯息传不出去?」只要手机没讯号、社群软体挂点或断线,理智线也会跟着断线;频频下拉动态首页更新,等待可正常连线使用的那一刻。


如果连不上线,脾气还可能会如洪水一发不可收拾,甚至大发雷霆摔手机。无形中不自觉养成易怒的性格,对身心健全有损无益。

眼球一直黏在手机上,沉溺社群通讯软体,形同隐而未现的「酵」。

你中标哪几项?

图表一:2013年,脸书用户数十大贴文排行。 (图片来源/科技新报)

有趣的是,《科技新报》提到,2013年脸书公布的资料显示,台湾人最常贴文谈论的前十大生活要事,和全球类似(如图表一),只不过「减重」加入排行:(1)恋爱中、订婚了或结婚了;(2)旅游;(3)搬迁;(4)认识了一位朋友;(5)成为单身;(6)养了一隻宠物;(7)成就或奖励;(8)失去挚爱;(9)有新的兴趣;(10)减重。

✔ 说好的LINE已读?

估台湾逾160万沉迷手机 刘晓亭:社群已成为生活模式,但别受挟制

随时随地,就想和亲友LINE在一起吗? (图片来源/LINE官网)

因着即时通讯软体形成的虚拟社群人际网路,台湾主要除了马克‧祖克伯(Mark Zuckerberg)创办的脸书,更有2011年日本311大地震后、于6月上线的LINE

2011年12月其进军台湾市场后,便累积100万名用户;LINE创立1年半,全球用户数破亿,速度比当年脸书破1亿用户还快。今年,成立5週年的LINE在东京举行年度大会,昭告去年底註册户数已突破10亿,活跃用户约2.15亿。

据2年前LINE公布的资料显示,台湾用户达1,700万,随着LINE窜起的贴图文化,让国人对它爱不释手!然而,分析网路大数据的「网路温度计」,曾调查指出LINE/FB已读不回」高居滑世代网路文明病排行榜第一名。

LINE引发的「已读不回」忧虑,牵动着独身时代人们的幼小心灵,担心讯息就像青春小鸟一去不復返,不断查看着对方何时「已读」。

图表二:台湾手机行动上网族群,生活应用類型。 (图片来源/国发会)

去年底,国家发展委员会发布的「数位机会调查」报告显示,我国上网人口中,91.6%持有智慧型手机;手机族行动上网比率由2011年的35.3%,大幅成长至2015年的78.7%,每日手机上网时间,也由当年的平均92分鐘,扩增为179分鐘。

各世代中,以20-29岁世代每天滑手机的时间最长,日均达232分鐘,将近4小时。

调查也发现,手机行动上网族从事的活动中,「即时通讯」和「社群网站」位居第1和第4。可复选的前提下,两者分别为每百人次中佔了98和86人次。(如图表二)

等公车也要看一下社群软体。儘管LINE脸书已成现代人的生活模式,但刘晓亭牧师认为:「我可以决定:要怎么在这个方式中生活。」 (照片提供/刘晓亭)

「等车、等菜、等什么的那个时间,就是我去了解别人在做什么的时间。」常在社群网路中撰文,观察全球华人社会时事脉动的美国南加州「圣地雅哥台湾基督教会」主任牧师刘晓亭受访时表示,社群通讯俨然已成为一种生活模式,但需关注的是不受其挟制。

一位第一次见面的同工曾这么对他说:「牧师,我觉得你很奇怪,我每天都会在网路上看到你的文章,不管是FB、或者是一些媒体上。我想,你应该是随时一有空,就需要看,跟人家回应的人。塬来,你并不需要活在那个(社群沉迷)当中。」

网路跟社群,是上帝允许人类自然发展到这种程度,是现代人在后现代自然而然产生的一种生活模式。刘晓亭坦言,自身也加入一堆LINE群组,但「这是我的生活方式,我可以决定:我要怎么在这个方式中生活。

凡事我都可行,但不都有益处;凡事我都可行,但无论哪一件,我总不受它的辖制。-哥林多前书6章12节

然而,「数位机会调查」报告提到,「手机的高可携性也会带来健康、安全或人际的不良影响。」其分析发现,每百人次「滑手机」的情境佔比依序为:搭车等车、睡前、看电视、跟家人朋友吃饭时、上课或上班中、走路行进中、开车骑车等。(如图表叁)

图表叁:台湾手机族行动上网情境。图表四:各年龄层手机沉迷风险。 (图片来源/国发会)

值得注意的是,经使用量表客观评估「网路沉迷研究」,12岁以上民众约有3.5%属「网路使用高风险群」;另7.7%有「手机沉迷风险」,推估约有161万民众。不过,随年龄越高,手机沉迷风险族群的占比就越低。

该报告进一步提到,手机沉迷风险的世代以12-19岁最高(18.4%),其次为20-29岁(15.6%)。如以性别区分,20岁以上各年龄层的女性沉迷比例皆高于男性,30-39岁的女性更高出男性3.8个百分点。(如图表四)

「基本上多数是女生觉得,(男生社群上瘾)妨碍了他们的生活,但男生不这么觉得(自己社群上瘾)。」刘晓亭提出自身观察,与实际调查结果产生落差;可见,客观而言,女性有较高的比例,社群成瘾而不自觉。

因此,「如果你自己不觉得社群上瘾,可是其实你的太太、先生觉得非常影响夫妻生活,」即能从旁人的反应客观得知,虚拟互动如何影响自身实质上的人际互动。

报告显示,台湾的手机行动上网族裡,仅有19.9%「主观」感觉自己的网路使用状况已达「沉迷」状态。自认沉迷网路者当中,39.8%认为自己是沉迷于「人际维繫」,另23.2%、22.2%坦言「无法放下手机与游戏」,15.2%表示「害怕错过网路各式资讯」。

✔ 直播再掀按讚潮

流连社群成镁光灯焦点 卢希鹏:「心流」心理状态带来愉悦感

现代人出门靠手机,人人一机在手,透过社群网路掌握亲友及世界大小事。 (摄影/记者蔡宜倩)

为什么流连社群网路,会让人感到时间飞逝,甚至成瘾而不自觉?

台湾科技大学资管系特聘教授卢希鹏受访时表示,这是一种「心流」(Flow)的心理状态。

沉浸在事物中,享受喜悦满足的感觉,不察时间飞逝,这是达到心流状态的人会产生的「忘我经验」(optimal experience)。「像是女生逛周年庆,一下子就逛了叁小时,男士逛街,时间却非常慢,因为女生达到心流状态,男生没有。」

「特别当一个有难度的小目标达成之后,太难的目标令人焦虑,太简单的目标令人无聊,适当有难度的目标,让人产生心流。」脸书功能不断推陈出新-蓝勾勾、讚和喜怒哀乐6种表情符号,接着开放直播。为克服、使用新功能,成为众人焦点,「心流」带来的愉悦感,使人无法自拔。

卢希鹏认为,沉溺网路虚拟世界,来自「心流」状态的忘我经验。 (照片来源/卢希鹏)

随着脸书开放个人直播,什么都播、什么都不奇怪。

不论睡觉、吃泡麵、大疗情伤、秀厨艺、敷面膜、唱KTV,都掀起直播热潮,整个社群网路成了个人LIVE舞台,甚至争相「讨讚」。但曾有身心科医师指出,这种自恋的展现可称为「镁光灯症候群」,目的是为博取关注,过犹不及。

✔ 发光15分鐘的机会

成名、成瘾一线间 基督徒社群网「战」心法:真实信仰关係,击煺虚拟箝制

20世纪普普艺术教父-安迪・沃荷(Andy Warhol)曾说:「在未来,每个人都能成名15分鐘。」一旦迅速抓住机会,每个人都可以透过文字、声音、影像及作品,短暂让自己被世界看见,发光发热。

这是一个即时社群通讯的时代,「成名」、「成瘾」就在一线之间。如何身处其中,却不深陷?


「要回到心的问题。」

刘晓亭抛出反思:「人生若是有方向及目标,怎会受到挟制?信仰如果帮助你跟上帝建立真实的亲密关係,怎么会沉溺在这个裡面?」他直言,会上瘾者代表其信仰仅停留在「基督教模式」的宗教关係,尚未进入真正的「基督徒模式」。


基督徒活在社群时代,必须有紧握社群网「战」的攻略心法-信仰,以免遭箝制、成瘾无法自拔。

社群网路明明就是虚拟的。

当一个人会花很多时间在上面,已经出现了明显的社群上瘾现象时,

代表他跟上帝的关係,其实也很虚拟

-「圣地雅哥台湾基督教会」主任牧师刘晓亭

 

手机上的虚拟社群,近在咫尺、唾手可得。但靠着读经、祷告,与上帝建立真实的亲密关係,就能击煺「社群瘾」。 (照片提供/刘晓亭)

  • 关键字
分享
意见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