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歷经4年的平静,去年11月中,以色列与巴勒斯坦组织衝突再起,透过国际媒体报导,巴勒斯坦老弱妇孺受伤画面不断被传送出来,引发举世关注,尤其是全球各地基督徒,更迫切高举起手为双方的停火而祷告。

但媒体的报导,是否代表事实的全貌?基督徒该怎么看?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该站哪一边?

基督徒该站哪一边? 像神一样两边都爱

在深入探讨以巴关係之前,巴拿巴宣教学院教务长黄齐蕙博士特别提醒,以色列和巴基斯坦就好像翘翘板两端,一定要平衡和中庸,因为不管是以撒的后裔(犹太人)或以实玛利的后裔(巴勒斯坦人),神都爱。 很多时候事件本身没有对与错,只是观看的角度与所在的位置不同,不论是完全支持以色列,或是全然站在巴勒斯坦这边,都不是神的心意,而是两边都要爱。 一般而言,基督徒多会站在以色列这边,因为了解他们为了「求生存」的艰辛,需要时时绷紧神经,不能丝毫鬆懈;但是,另一方面也要明白巴勒斯坦人民的善良与辛苦,他们的生活真的需要援助,如此才能避免落入极端。

新闻真象?还是假象?

以巴衝突,国际媒体报导多有偏颇。

但在现代社会,媒体形塑了阅听众对事情的认知。在以巴衝突事件中,媒体新闻往往多採单一事件或画面,缺乏对整个中东地区歷史演变或实际状况进行全面性的分析与探讨。很多时候却是以色列先遭受攻击,媒体多不予理会,直到他们为了自卫反击,才开始大肆报导,以致陷入对事件「倒果为因」的认知中。

根据以色列军方公布的画面,指控哈玛斯组织利用民宅当掩护发射火箭攻击,更标示出哈玛斯攻击火箭的基地,距离学校与清真寺只有咫尺之遥,儘管以色列反击试图缩小相关损害,仍无可避免伤及无辜。但反观以色列,防空警报声不断响起,以色列不分老小经常过着躲防空洞的日子,以及随时可能发生的自杀炸弹袭击,以色列民众说:「我们在自己领土上,面临永远无止尽的火箭攻击。」

此外,媒体经常强力放送的画面,还有两区边界,一边为以色列的坦克大砲与武装军人,另一边则是手无缚鸡之力的巴勒斯坦「小孩」拿着石头来对抗,形成强烈对比。

在军力上,以巴实力的确相差悬殊,但神学家陈希曾博士指出,若进一步深思,就不禁要问:孩童为什么不在街上,而是被送到前线去丢石头?父母又为什么让自己的小孩到危险的前线?父母当时又在哪去?是否希望透过媒体,造成某种程度的舆论同情?

回顾以巴歷史 对错难评断

对于以巴衝突,黄齐蕙指出,通常以色列反击的前提是因为「某件事」发生或已达临界点,很少站在主动攻击的位置。或许仍有人认为,以巴双方兵力与武器上的悬殊,所谓「自卫还击」仍做得过度。但面对列强环伺的阿拉伯诸国,几乎是在夹缝中求生存的以色列,怎么能不时时神经绷紧?

以色列周围环伺强盛的阿拉伯诸国。

以色列周围环伺强盛的阿拉伯诸国。 (图片提供/黄齐蕙博士)

如果认真回顾中东歷史,世界上再找不到任何一个国家像以色列如此命运多舛…

1947年,根据联合国181号「巴勒斯坦分治决议」,将巴勒斯坦分为阿拉伯和犹太人两个国家,但阿拉伯人觉得土地分配不公。隔年5月14日以色列成功復国。就在次日,埃及、伊拉克、约旦、叙利亚及黎巴嫩随即加入巴勒斯坦阵营,向以色列宣战,以色列被迫开始4次的独立战争。以色列建国至今64年,期间所经歷的战争与飞弹不计其数。对犹太人来说,「平静过生活」成了人民唯一的希冀,却不易得。

巴勒斯坦人会说:「这是我们的故乡,以色列都亡国2千多年了,凭甚么说这土地是他们的。」以色列成功復国后,许多巴勒斯坦人因而成流亡他国的难民;以色列人则说:「这块地是神应许给亚伯拉罕的,所以我们只是回到自己的家乡。」为了復国,他们也付上极惨痛的代价。

事实是,以色列犹太人与巴勒斯坦平民都是衝突关係中的受害人,主要还是巴勒斯坦的少数恐怖份子从中作祟与煽动。从政治角度看,一切都无解;若站在双方各自的立场思想,实在很难评论谁对谁错。

若不挪去心中仇恨 和平终将遥遥无期

黄齐蕙提醒指出,圣经马可福音3章25节提道:「一家自相纷争,那家就站立不住。」让兄弟相杀,不就是属灵的争战与仇敌最聪明的诡计?以巴双方就因着时刻拥抱着歷史中难以抹灭与放下的「仇恨」,让真正的和平变得如此遥不可及…

很多基督徒都认为自己是代祷者,但在中东的议题上,真正的代祷者,是祷告下去心都会破碎,因那种从神而来的心痛,非人所能承受。但是,她仍鼓励兴起更多祷告者,如果能更深刻、真实的为他们祷告,相信必蒙神垂听与应允。

在以色列管理下的阿拉伯人(含巴勒斯坦人),不论在医疗保健、公民教育、水电民生、交通运输等,都一视同仁;阿拉伯人若生病受伤送至犹太医院,同样是先救再说,不管有没有钱。

但反观巴勒斯坦,对于人民生命的珍惜度,不如以色列。以色列「反击」是为了生存,盼自己的人民免于死亡威胁;巴勒斯坦的「攻击」则是要推翻以色列,伊斯兰圣战观念深植民心,认为能为阿拉而死,是何等光荣。

  • 关键字
分享
意见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