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张文亮教授说,一个好的领袖,是你在夜晚看不见星星,但相信星星还在。(图/记者黄睿慈)

「护理是一种科学,是一种看顾的艺术,是上帝的法则。」-南丁格尔一生对待信仰和专业的态度,深深地影响张文亮教授。9月12日下午,贵格会合一堂举办「纪念南丁格尔生辰200週年讲座」,邀请台大教授张文亮分享,他没有学过护理,也不了解护理,却在1994年时,抱起倒在血泊中的太太,走上研究护理之路。

张文亮教授分享,1994年妻子因产期血崩倒在中山北路,无助的他却抱不起妻子,也没有路人愿意伸出援手,只好跑到附近摇醒醉倒在路旁的醉汉,请他帮忙把妻子扛起来,赶紧送妻子送医检查。看着最爱的人浑身是血被推入手术房,再坚强的汉子都不禁流下泪来,这时有位护理师安慰他:「先生,别哭!子宫是很有弹性的,它有事就有事,没事就没事!」很普通的一句话,听在身为父亲、教授和绝望的丈夫耳裡,却很受安慰,即便最后,张文亮教授与妻子再也没有小孩,但他仍选择踏上了解护理的道路。

 

他跑遍各地图书馆,研习有关护理学的书籍,也认识了这位护理学先驱佛萝伦丝・南丁格尔(Florence Nightingale,1820年5月12日至1910年8月13日),她是一名英国护士和统计学家,毕生致力于发扬护理知识,解救更多失丧灵魂。

 

「上帝唿召我去服事祂!」南丁格尔在她的书信中留下这句话,让他印象深刻,于是决定跑遍世界各地,只为更认识这位护理先驱的服事歷史。他到了美国史丹佛大学图书馆研究南丁格尔的书籍,也前往英国南丁格尔护理学校研修课程,甚至问了学校老师「一个毕业生可以救多少人﹖」「如果他工作到60岁,大概可以救1200人的性命。」后来,张文亮教授花费许多时间研究南丁格尔留下来的书籍,以及3万多封书信,发现她的一生充满波折却精采动人。

 

南丁格尔的父亲威廉是一名理想家,母亲费尼出自当时着名的政治世家,她的父母在1818年结婚,并到欧洲度了叁年的蜜月,生下南丁格尔和她的姐姐。

 

南丁格尔出生在富裕家庭,从小就喜欢小动物,也照顾过小马、猫、野鸟等等,11岁时便帮忙照顾亲戚的小婴孩。当时她来到一间小教堂「东威洛教会」,当时牧师为基弗德,这位牧师常让南丁格尔上台分享照顾小动物的心得,也让信仰从此走进她心中。

 

1857年,基弗德牧师年岁已高,而当年的小女孩也已经成为名满天下的「提灯天使」(南丁格尔经常在黑夜中提灯巡视病房)。南丁格尔从7 岁直到91岁,持续写下日记、书信、手记、摘要等等,并妥善分类和保存,并在第一本日记标明「佛罗伦斯在爱伯利的游记」,最后一页写上「无论我在哪裡,上帝都与我同在」。

有南丁格尔安息后,有人到她家中,看见客厅的一个匾额,上面写着「是我,不要怕」,南丁格尔在世时,时常用这句话鼓励学生,遇到任何风浪都要想起,耶稣基督是我们的帮助,不要害怕!(图/记者黄睿慈)

南丁格尔的主要老师是她的父亲,教育女儿希腊文、拉丁文、德文、法文、义大利文、歷史及艺术,在当时女子皆以刺绣、煮饭为主要任务,其父亲却培养女儿独立思考的能力,以至于后来她决定当一名护士时,连母亲都看不下去,责备父亲「谁叫你教女儿太多东西!」以时代背景而言,护士是奴隶、妓女、罪犯和低下劳工的代名词,一名护士甚至有可能在医院被医生或其他人强暴,社会地位极低,但南丁格尔无所畏惧。

 

1836年时,南丁格尔思考自己人生未来的路,半年后便听见神对她的唿召,并在信中写到,上帝要她带着信仰去服事穷人和病人。隔年9月,南丁格尔跟着父母到欧洲法国、瑞士、德国、奥地利、义大利旅行,1839年才返国。因着过去父亲对她的栽培,她拥有多国语言技能,同时也修习各国的护理知识,奠定日后基础。

 

病床是最接近人性真实的地方。欧洲之旅回来后,她体认病床是这个世界最接近死亡幽谷的地方,若能陪伴一名病人终老,是她此生最重要的事。她说「为别人代祷的夜晚,都是最可爱的。我相信所有的苦难都是有意义的,可是。很多人到了末了才发现,信心是他们最好的朋友。」

 

1844年,她决心成为一名护士,她不作文学的女僕、不作音乐的差役、不作哲学的跟随者,只愿作上帝的僕人,活着不再为别人的掌声。这个决定使她母亲天天以泪洗面,父亲眉头深锁,害怕女儿身受任何一点委屈,但南丁格尔从不放弃神所赐下的使命。这叁年间是她最痛苦的时期,也常跟神祷告「我的神,祢为什么忘了我?」

 

「『飢渴慕义的人有福了』这句话,深深震撼我的心,我想圣经最影响我的是公义这个字,我不求上帝这时赐给我喜乐、平安、赦免、荣耀,我只求上帝的公义成为我最深的良知。」南丁格尔没有因此掀起家庭革命,而是选择安静等候,也有人劝她为何不当医生,她认为医生医治人的病,护士照顾病人,因此成为护士是天父赐下的唿召,不是个人的空想,而是託付。

 

她也不愿意成为修女,「护理如果成为一种宣传宗教的外衣,整个护理的价值会荡然无存。护理如果依附在宗教架构下,宗教人士的断言,会比护理的见解,更早让病人接受最后的权威,这是非常危险的事情。」护理是在服事上帝与服事人之间的平衡点,正如耶稣祷告「愿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护理是把塬来上帝照顾人的旨意,切实的实施在人间。

 

南丁格尔自1839年时修习数学、统计和天文,并从中找寻护理知识,1847年父母不再拦阻女儿的心愿,父亲甚至陪她去牛津大学旁听化学课程。她曾到平民学校考察、到埃及开罗的护士学校参观,也去过希腊一间孤儿学校,最后选择到德国莱茵河畔的凯撒维斯护士学校就读,之后她去爱尔兰的都柏林医院实习,几乎走遍英国北部各间医院,也前往法国参观名医的手术现场,详细记录每间医院的管理流程、护理训练和设备摆饰。

 

1853年,南丁格尔在伦敦成立自己的看顾中心,并收了一些贫穷农夫的女儿,作为护士进行培训,塬本这个看顾中心不为人知,直到克里米亚战争爆发,南丁格尔自告奋勇投书给当权者,表明不拿国家的钱、人力和资源,愿意带着团队前往战地前线进行医疗服务,「我不完全相信报导属实,但我相信伤兵每一声呻吟都是真实的痛苦。」当年10月,她带领14位护理师前往战地,几个月后离开,这场战争让世界看见护理的重要性,也大批善款涌进感谢南丁格尔与团队,金额约为44,000英镑(约台币1.2亿)。

 

1860年,南丁格尔护士学校成立,2000个申请者,仅录取16位,她渴望培育出护理的精兵,而非只为求将来职位慕名而来的学生。

 

爱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哥林多前书13:4-5)如果人生像是一幅画,愿我的画框,所呈现的就是这一段圣经章节。」

 

张文亮教授分享,据说在南丁格尔安息主怀后,有人到她家中,看见客厅的一个匾额,上面写着「是我,不要怕」。南丁格尔在世时,时常用这句话鼓励学生,遇到任何风浪都要想起,耶稣基督是我们的帮助,不要害怕!

 

「一个人生命最好的品格,是来自于黑暗,是生命裡的坚持,因为苦难是培养性格最好机会。」南丁格尔选择在最艰困的环境,勇敢走上神的唿召,也放弃了与爱人相守的机会,影响了全世界的护理体制,也改变了护理师对于女人的负面看法。

 

张文亮教授说,一个好的领袖,是你在夜晚看不见星星,但相信星星还在。他感谢在1994年时,护理师的一句话,帮助他从死荫幽谷中走出来,他深信每个护理师都像圣经说的「怜恤的人有福了」,将来到天上见上帝,必会得蒙怜恤。

分享
意见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