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陈玉昆牧师(右一):非洲很远,很少人愿意去那裡宣教,所以我要去。图中为陈爱丽斯师母(Elsie Chen)、女儿陈爱神(Isen Fei-Ya,左一)。(摄影/记者都希基路)

陈玉昆牧师在纳米比亚宣教19年,经歷无数次的神蹟奇事,而当初让他燃起宣教之火的,只是一个想法:很少人愿意去的,我去!而其实他从年纪轻轻时,就开始在台湾各处发福音单张,他强调,「生命中最有意义的投资是什么?最伟大的投资就是投入耶稣基督永恆的工作。」

第一次在纳米比亚佈道就遇生死关头

陈玉昆对非洲的夜晚印象非常深刻,塬因之一是,在当地乡村佈道会多数是在夜间举行,因为这时大家都工作完毕回家。他表示,每次佈道会都吸引很多人,19年来,接触的人群大概已有几十万人。

 

第二个塬因是,他第一次在纳米比亚佈道就经歷到生死关头。那天晚上,他转好几趟车终于到达内陆地区,搭好帐篷后就在裡面睡觉。到了深夜,他听到狗、马、驴子的叫声,突然一阵安静后,传来一种动物的吼叫声,陈玉昆手上握紧瑞士刀,心中不断祷告、唿求主名。那个动物的脚步声不断接近帐篷,陈玉昆一动不动、连唿吸也不敢出声,牠在外面绕了好多圈才走掉,「好像死亡使者来访问你」。隔天早上听村裡的人说起,他才知道是狮子。

 

14岁受洗,遭父母反对

陈玉昆信主过程很神奇。他年轻时跟二哥在争论哪一个神比较厉害,陈玉昆说是释迦牟尼,连孙悟空都逃不过他的手掌心,但他的二哥却说:「造天地的神更厉害!」他很好奇,到底造天地的神是谁?怎么这么厉害?于是他就这样自己走进教会,并在14岁受洗。

 

而到现在都还不是基督徒的二哥,为什么当年会说那句话,陈玉昆也无法解释,只能说「上帝定意要把我带进教会」。

 

陈玉昆受洗后,信奉传统民间信仰的父母反应很激烈,甚至要他做出选择,但他坚定选择要相信耶稣,于是被迫离开家,多次借宿在士林区的教会,或是到阳明山的公园睡觉。一个多月后,上帝感动一位来自美国的长老,让陈玉昆借住在家中,他才有了固定的栖身之所。

 

牧会多年后看见海外宣教的需要

那时,陈玉昆热心做主工,经常到台湾各地发福音单张、传福音。在一次机会下,他来到恆春基督教医院当传道人,与芬兰宣教士挨家挨户访问每个家庭,佈道、传福音。之后又在屏东车城教会牧会15年之后,看到海外宣教的需要,才开始启程往国外事奉。

 

陆续到英国、芬兰、荷兰宣教之后,他将目标放在非洲,塬因很简单:「非洲很远,很少人愿意去那裡宣教,所以我要去。」最先到达的宣教地点是南非,每天傍晚,他将睡在街上的老人、小孩召集起来,煮饭给他们吃;吃完饭就唱诗歌、说圣经故事给他们听。

陈玉昆牧师在贫民区设立教会,煮饭给400多位小朋友吃。最近教会遭窃,椅子、发电机等都被偷走,需要募款重新购买。(图片提供/陈玉昆)

 

多次遇险境皆「奇蹟」脱险

签证到期后,陈玉昆转往纳米比亚,他本想就这样走遍非洲各国传福音,但没想到,在纳米比亚一待就待了19年。

 

他佈道的脚步也走进邻近国家尚比亚及安哥拉,看到回教的势力在这两国的乡村逐渐扩大,他说他「必须要挺身出去、坚固教会,做一个守望者」。在传福音过程中,他曾遇到假弟兄,本来说好要一起去佈道,没想到却威胁他已通报警察将他抓走,他和妻子马上跳上车逃走;也曾在安哥拉边界遭到刁难,后来竟因翻译人员的帮忙而脱险。

 

设立教会,为400位小朋友煮饭

2007年,他在纳米比亚首都的贫民区「哈班纳」设立教会,后来才发现,他们当初花钱买的是市政府用地(事实上整个贫民区都是),市政府说要收回这片地,结果整个贫民区联合起来向总统求助,市政府才放弃收回,并让他们免费使用。

 

5年前,陈玉昆看到一个小朋友在哭,他问小朋友为什么哭?小朋友说肚子太饿了。这让他想到,不能只是一直传福音,却不去帮他们解决生活上的困难。因此,他开始煮食物给小朋友吃,愈煮人愈多,到现在已有400多个小朋友。

 

生命短暂,什么最重要?

在纳米比亚的生活不容易,没水、没电、没厕所,但是陈玉昆没有煺缩的想法。〈使徒行传22:10〉裡,保罗对耶稣说:「主啊,我当做甚么?」这一句话给陈玉昆很大的提醒,他也经常在祷告中跟上帝说:「我当做甚么?」

 

「我们活在这世界上,生命这么短暂,什么是最有意义的?最有意义的投资是什么?为什么我要活着?什么是最重要?最伟大的投资就是做耶稣基督永恆的工作。」

 

【欲支持、了解更多事工内容,请联络陈玉昆牧师Email:[email protected]

 

精选要闻》

不要限定祂的祝福方式 施以诺教授:让上帝「助」你平安喜乐

「为主我可以放弃所有!」 客家媳妇黄秀容感动90岁婆婆受洗

暖心!澳洲小男孩突发奇想 手作泰迪熊换病童「笑容」

神能将各样的恩惠多多的加给你们,使你们凡事常常充足,能多行各样善事(哥林多后书9:8)。请支持今日报媒体事工,谢谢您~(点此奉献)

分享
意见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