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
news-details

2012年1月,丈夫突然在工作时中风,家中顿失经济依靠,当时有2个正在念高中的儿子,以及2个就读小一、小二的孩子要养。去年,她发现自己罹患甲状腺癌,几经治疗后,今年7月再度復发;即使遭遇一连串苦难,仍心繫于志工服务。

她是邱妈妈,坚强的忍住泪水说:「从世界的观念来看自己,心情让我很沈重,但以神的眼光来看自己过往的经歷,却能从一包包的食物,看见神的恩典。」

曾受过基督教救助协会12年支助的邱妈妈,在555食物募集大挑战的记者会中,分享自身见证。      (摄影/记者杜胤广)

贫困家庭的自卑心态

2012年1月,丈夫因中风,导致身体「右半边瘫痪」,邱妈妈从事代工成衣的微薄薪水,根本无法应付家中生活所需,她不仅要照顾丈夫,还要面对4名孩子的养育问题。在芦洲「1919服务中心」协助的邱大信传道接获通报后,赶紧为邱家申请每月领取食物包的服务,甚至亲送食物到其家中。

从小在不健全家庭中长大的邱妈妈,父亲抛妻弃子,独留一家6口在台东山区;她嫁人后,遇到不负责任的丈夫,生命中累积了很多苦毒与不饶恕。来自贫困家庭的她,从小就在嘲笑、歧视的环境中长大,个性变得自卑,也对社会充满失望。

「直到教会伸出双手,才开始感受到爱与盼望。」邱妈妈说,一开始接受教会协助时,心裡有很大的「防卫心」,不愿意倾吐自身感受,但她的小组长一路陪伴她走过12年的救助岁月。

基督教恩友中心也与其他单位合作,分送食物给中低收入户。      (照片来源/基督教恩友中心粉丝团)

教会的陪伴让自己成为资助者

想起自己认识神的过程,邱妈妈说,一家塬本在叁重打拚,但丈夫工作时中风,实在没有经济能力继续在台北租房子,只能辞掉成衣厂工作,搬回台东。身为基督徒的老闆娘知道此事后,帮她祷告,之后一家人搬到台北芦洲,房东刚好是基督徒,便带一家进入教会,并接受1919食物银行的帮助。

「现在最大的希望,就是在自己还活着的时候,可以影响更多人,因为当我帮助人时,自己也会比较快乐。」身为志工的她,把食物包送给需要的人时,发现自己塬来也有一颗能感受他人痛苦的「同理心」,因而可以进一步安慰、陪伴他们。

「台湾贫穷问题愈来愈严重,但贫穷造成的「心灵自卑」,才是问题的根本。」基督教救助协会秘书长夏忠坚牧师表示,每一个来到救助据点的志工,都要受过「话术训练」,甚至和每个个案家庭都要有6次以上的谈话,每次话题都不同,可能包括生命态度、形象、人际关係及心灵层面等。

成为值得信赖的心灵陪伴者

「帮助贫困人不能只是单向的关怀,而是成为值得信任的心灵陪伴者。」邱大信传道解释,在帮助个案时,常会遇到不只是经济贫困的问题,还有疾病、养育、年老孤独等状况。

例如,某个个案是单亲家庭,若家庭中唯一的支柱发生意外,同工就会选择将孩子暂时安置在自己家中;或者有些家庭中有独居老人,志工也会带年长者去聚会,这些都是「多面向」关怀。

「邱妈妈的丈夫中风后,竟然会感谢教会的帮助。」邱大信说,邱妈妈的成长经歷不仅有自卑个性,婚后也常受家暴,因而身心灵都有极大创伤,但在教会弟兄姊妹陪伴与代祷下,家庭状况开始出现翻转;而某些受过帮助的个案家庭,经济状况虽不佳,仍有心为神奉献。邱大信认为,担任辅导志工,最重要的就是学习「如何成为值得信任的陪伴者」。

贫困家庭不只有经济贫困的问题,还有疾病、养育、年老孤独等状况。      (照片来源/基督教恩友中心粉丝团)

「3、2、1」的牧养策略与方法

「我一开始找不到方法,身心疲惫。」邱大信回忆,当初接触救助协会的事工时,曾一次负责关怀3户贫困家庭,而感到疲惫,因为根本没有找到策略与运作方法。

「以『3、2、1』的力量分散策略进行牧养,1个月内就能接触到将近10个家庭!」邱大信的关怀策略,是3天、2次、1连结,意即,当教会牧者知道有贫困家庭时,3天内一定要进行探访;第2次接触就要带类似情形的教会小组员探访,并把小组带入家中聚会,进行关怀,并将个案家庭交给小组长,而小组长只要1个月内与小组员联繫,就能知道个案家庭与教会的连结状况。

「怜悯贫穷的,就是借给耶和华,他的善行,耶和华必偿还。」担任志工不一定只限于基督徒才能做,教会有很多非基督徒的善心人士参与食物银行志工。邱大信同时鼓励更多教会一起加入,当我们在行善时,不是做在人身上,而是为神而做。

【看更多暖心闻,欢迎加入今日报Line生活圈】

  • ID:@IOB5227J
  • 手机直接点入加入:(点我)
  • 行动条码:

      Line@行动条码扫描。

  • 关键字
分享
意见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