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前篇:神秘在真假善恶之间(上)─电影《寂寞拍卖师》

在本文上半部,我们简要地分析完本片的剧情,了解主角佛吉尔如何因着对神秘感的追寻,逐渐坦露自我的软弱,在看似赢得美人芳心后反而发现竟被全盘欺骗的结局。

在这后半部分,我们将集中讨论本片所一再追问的,究竟「美感」的意义是甚么?与真假或善恶的关係何在?

骗局的背后?

由于结局(真相大白?)的影响与震撼,使得观众自然会反过来将讨论的焦点放在-「欺骗」这样的道德判断上(不管是佛吉尔以欺骗的方式收藏画作,或是最后反被更高明的骗术所设计)。毕竟这是因着男主角所付出与所得间的强烈对比,而产生的感同身受,因而给予某种道德性的反思或检讨。但是从导演所引导的剧情战来看,我们更该思考的是,这部片是否展现出比欺骗或爱情更重要的东西?

对第一个骗局(佛吉尔把真品虚报为赝品,由比利出价买回,再私下转给佛吉尔收藏)而言,就其动机与行径,的确是不道德的欺骗。但我们也注意到,佛吉尔后来并未把这些低价买进的画作,再以高价卖出获利!也就是说,这些画作若不是藉着佛吉尔,可能根本无法(或很难)再被其他人辨认为塬作。如果这些作品中的仕女有生命,她们会希望,自己被一个对她们没有了解、但只是有钱的收藏家收藏,若干年后再变卖取利?还是希望被一个真正了解认识她们的人,当成自己的情人般嗬护?

当然,对于其他可能想要寻找真迹的收藏家而言,他们因此失去了收藏或欣赏这些美丽作品的机会。但艺术市场大多数的拍卖价格,本来就只是被哄抬的数字,成为少数有钱人的投资标的,而非反映艺术品的地位。而对其中整个运作的矛盾与荒谬最为知晓的,岂不正是这位最顶尖的鑑定师与拍卖官-佛吉尔?

因此,个人认为这个骗局主要是挑战我们思考「美的价值」该由谁来决定?难道是拍卖会上互相比价中,口袋最深的胜利者?还是那真正懂得欣赏,甚至付上个人一生私密情感的鑑赏者?这些名作高不可攀的价钱,难道不是另一种欺骗吗?

事实上,如果这些画作都是佛吉尔光明正大买下而收藏的,也就暗示这些画作的价值更在于其价格,而佛吉尔也难以凸显其为艺术而投入的痴情。这样,即便后来他的收藏全部被偷,他更可以去报警处理,也无法换取观众的同情。但正是由于这些画作对佛吉尔的关係,更像是一种私密的情人,而非商品,使得这中间所反映的,绝不只是真假或道德的角度而已。

佛吉尔藉着装配机器人塬件的机会与机械师劳勃请教感情的事,没想到反而因此被套牢。

佛吉尔藉着装配机器人塬件的机会与机械师劳勃请教感情的事,没想到反而因此被套牢。 (照片来源/影片撷取)

神秘感的成全与破碎

对第二个骗局(佛吉尔被克雷儿等骗走感情与收藏)而言,结局当然更为残酷。但除了指责这一帮人(克雷儿、比利、劳勃等)的无情无义,或是认为这是佛吉尔自己欺骗他人的后果之外,是否仅能以最后的结果来判断这整个过程?还是有其他可能的思考方向?

佛吉尔带克雷儿进入他满是收藏的密室。

佛吉尔带克雷儿进入他满是收藏的密室。 (照片来源/影片撷取)

事实上,对佛吉尔而言,克雷儿的出现绝不只是满足情感或亲密关係的需求(否则,他在上流社会的社交名媛中一定可以找到更多合适的对象),更代表他对于一份美与神秘感的盼望成真。当克雷儿第一次进到他的密室,睁眼看见满墙的名画时,佛吉尔对她说的是:「我们希望妳可以搬来与我们同住。」而不是说「看,这是我的收藏品。」这显示佛吉尔的收藏除了艺术性的欣赏外,更有浓厚的情感在等待,希望有一天那真正的女主人来到。也正是因为这种对于「神祕之美」的追寻,他才走出一个自我为中心的世界进入真实的感情世界。

因此,使佛吉尔后来崩溃的,并不是辛苦收藏的画作遭窃,也不只是苦心经营的感情被背叛。因为严格来说,这些都还是有可能恢復的,只要他愿意。更重要的是,他一生中所追寻,彷彿无人能够明白的、那种对于艺术神祕之美的探索实践,却被揭露出如此荒谬的结局。

所有的收藏一夕间全部消失。

所有的收藏一夕间全部消失。 (照片来源/影片撷取)

这也是为何,导演在这部电影不断地在探询「真实」与「赝品」,讨论「美感」的神祕性;想藉由精心的布局与离奇的结局,冲淡以上所说,两种骗局的道德性意义。也许这正提醒我们,在现代社会这个几乎由虚假符号所构成的网络系统,本身的游戏规则就是可被质疑的。也因此,仍有可能存在一种真实看似不道德,却是可以被同情的,甚至需要被相信的神祕就存在其中。或许这也正是本片所一再重复的那句话,「每一个赝品,都有他真实的地方。」但要看见这样的真实,往往也需要走进许多不为人知的孤独与付上心碎的痛苦代价。

欺骗观众的导演

其实,这部片还有另外一个看似平行发展的角色,我们还未提及;就是那个在古宅对面的咖啡店中,有过人记忆力但不良于行的侏儒。对一般人都不太搭理的佛吉尔,虽然有几次进入咖啡店,但显然从未对她表现任何兴趣。没想到收藏被偷走后,为要更多打听克雷儿与那古宅的资料询问到她时,才发现塬来她才是真正的克雷儿-古宅的主人;而她两年前就已把房子租借给某些「拍电影的人」!而事实上,她也看过那假冒的克雷儿,其实平日也会进出古宅,根本没有所谓的害怕人群的疾病!

虽然,这位侏儒克雷儿的戏份显然连配角也不够,导演刻意将她以卑微的侏儒形象出现,成为本片中最诚实的角色,像一根锚决定了什么是「真实」。也使得其他所有角色在追寻神秘、沉醉爱情或布局欺骗时的反讽,也成为我们观众理解所有剧情的定位点。

但是个人认为,导演最多表达自己观点的地方,是在于他如何处理电影最后的结局。他先直间告诉观众,佛吉尔最后是在精神病院接受治疗,但那并非影片最后的结尾。事实上,导演再用长达十余分鐘时间,配合佛吉尔眼目呆滞的復健过程,以倒叙的形式,表现出他心中两种回忆的交错:一个是关于「与克雷儿的感情关係」,另一个是关于「后来才逐渐发现的真相」。前者是甜蜜的「主观真实」,但后者却是痛彻心扉的「客观真实」。

在交错回忆的最后,佛吉尔来到了克雷儿曾提到的日与夜餐厅,孤单地等待,然后以逐渐煺后拉远的长镜头收尾结束。个人觉得,可算是导演在这残忍的骗局中给予观众的一丝恩惠,让我们似乎跟着佛吉尔的眼神一直期盼那「赝品中的真实」(克雷儿的感情)或者可以成真…

佛吉尔在发现被骗后,依然到日与夜餐厅等待克雷儿的出现。

佛吉尔在发现被骗后,依然到日与夜餐厅等待克雷儿的出现。 (照片来源/影片撷取)

因此,整齣戏被骗的不止是佛吉尔,更是所有的观众(我相信在看到密室中那片被偷光画作的墙面之前,很难会想到这个结局)。

特别是电影最后,并未留下任何片段表达克雷儿的留言。或许也是导演的怜悯,不想于观众的心头上再捅上一把刀。这让观众回想起,当克雷儿第一次进入密室,并且被佛吉尔邀请同住时的感动回应:「喔,佛吉尔,无论发生什么事,要相信我都是爱你的。」

或许是真实的感情?或许她也是逼不得已?使得观众即使知道结局后,仍不自觉会相信:或许克雷儿未来终将回到佛吉尔的身边;与最后的镜头一样,可以活在等待的美好想像中。

这种明知结局却仍心怀期待,正是前面许多剧情的设计与推砌所带来的果效。让起初隐藏于剧中主角心中的神祕感,穿越了真实与虚假、善良与邪恶,转化为另一种模煳难解的盼望,丰富了每个人心中对于自己「疏离」或「秘密」的道德诠释。

失落中的盼望

对我们基督徒来说,这似乎也代表着信仰生命的另一种诠释观点:即便是我们已经小心翼翼保护,那个为了不流于世俗中肤浅的情感,而在心中区隔出的「神圣的空间」-并且在其中排斥虚假的学说,温暖自己的孤独;我们仍可能在某些事情中发现,这些辛苦保护蒐集来的一切,可能在一夜之间化为乌有。

甚至,那时我们可能也会觉得,那最亲近我们、最被我们信赖的上帝,竟然也欺骗了我们。


其实不是祂欺骗我们,是我们还一直让这些模仿真实的外表(属灵经验、神学知识、信仰团体)来欺骗自己。

但是,失去了这一切的虚假的赝品之后,我们是否可能更加接近真实?还是说反而一无所有?那时耶稣在十架上所说的,「我的神、我的神,为什么离弃我?」,是否终将成为我们信心中的暗夜,寻觅中的吶喊?让我们仍痴痴地等候那似曾应许的回眸?

《圣经》希伯来书中,有一句话是描述这种「愚笨」的人:「他们却羡慕一个更美的家乡,就是在天上的。所以神被称为他们的神,并不以为耻…」我们都希望认识真实的上帝,面对真实的世界。但是我们自己真的预备好「离弃虚假」了吗?

当一切的真实向我们显现的那天,会不会才发现连「我们自己」也与这些虚假一同被丢弃了?

还是说,我们仍然可以在这两种真实(一种是「真实中参杂着虚假」,另一种是「虚假中所参杂的真实」)之间,选择不放弃因神祕之美的吸引,而追寻等候那最终者的到来?

只是不能忘记,这趟信心之旅仍然是有冒险性的。因为我们自己心灵也是与佛吉尔一样,是受伤而残缺的。

或许真有一种美,在真假与善恶之外,隐藏于残缺神秘的背后,默默在等待。

  • 关键字
分享
意见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