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辅仁圣博敏神学院「生命伦理研究中心」家庭部齐老师表示,台湾已经开始进入「同志运动」的整个範围。 (摄影/记者陈衿妮)

从全世界的同运议题来深入观察,不难分析出—当一个国家的「立法」与「教育系统」中,开始由「两性」变更成「性别」,这就是同运介入教育的起端


辅仁圣博敏神学院「生命伦理研究中心」,是台湾地区第一个研究「同志运动」的机构,其研究範围不限于台湾,而是观察全世界的同运相关议题。

 

「生命伦理研究中心」齐老师在接受本报专访时表示,2000年「台湾同志谘询热线协会」登记立案,是台湾首个立案登记的同志社团法人;2003年台北市政府编列预算支持「同志公民运动—台北同玩节」;2006年《优生保健法》倡议妇女实行人工流产应有「强制谘商」与「强制思考期」,引发堕胎权与女性人权之广大争议。由此看来,从2000-2006年之间发生的很多时事脉动,就已经显示出台湾已经开始进入「同志运动」的整个範围。

 

「性别平等课程」加入「同志教育」与「性教育」引发家长的反对

齐老师提到,回顾2002年,《两性平等教育法》修改成《性别平等教育法》;2007年《就业服务法》增列「性倾向」为禁止就业歧视;2008年《两性工作平等法》修改成《性别工作平等法》。以上叁法,均将「性倾向」、「性别特质」、「性别认同」叁个名词加入法条,表面上看起来好像是尊重与单纯保障他们的工作权、教育权。事实上,这叁个法的意义已经不同了,以由「两性」变成「性别」,已经不再是单纯的「男女两性」,而是「多元性别」。

 

近年来,社会上发生一年串的事件,不只校园裡有许多同性恋伴侣,连国高中都有同性恋行为;更在校园设立「皮绳愉悦虐社团」、「同志社团」…等。

 

随着影响越来越大,「多元性别」与「性解放」等问题,开始引发各界的关注。家长们虽不反对「性别平等课程」,但坚决反对在性别平等课程裡加入「同志教育」,以及不适宜的「性教育」。

 

开始由「两性」变更成「性别」,这就是同运的起端

从全世界的同运议题来深入观察,不难分析出—当一个国家的「立法」与「教育系统」中,开始由「两性」变更成「性别」,这就是同运介入教育的起端。

 

齐老师强调,「同运」叫做「同志运动」,但需清楚区分「同志运动」不是「同性恋权利运动」。「同运」含括了「性解放」、「激进的女性解放运动」等。

 

台湾第一届「同志大游行」2003年从台北开始,并逐年扩大,接着台中、高雄、台南也跟进展开游行活动。其实,这些转变是因着学校的「教育」、「教材」、「课纲」改变,加上「婚姻平权」的影响,而导致的现象。

 

所谓「性解放运动」,除了男女两性关係,还包括家庭伦理、婚姻观念的影响,在社会上的影响力是渐进的。事实上,这是同运团体、性解放团体及一些政治人物,有「系统」、「计画」推动的社会运动。

 

防止「性倾向」的观念被推广

「性倾向」的意思是,个人对某个对象会产生「性慾」或「爱情」的倾向,其中的倾向有几十种,包括同性恋、恋物癖、恋童癖⋯等。

 

齐老师提醒,若「性倾向」被法律特别保障,整个「社会的道德界线」都会瓦解;所有的教会、福音机构、公家机关、社会机构都不能拒绝「特殊性倾向者」,也不能用一些方法来规範特殊性倾向。(例如:当不愿意雇用他们时,就会违法;不喜欢这些特殊性行为者,会被视为「歧视」。其影响层面非常大,不容忽视。)

 

当性别不再是「男」、「女」二元的统一概念

台湾首次的婚姻平权法案提出,发生在2006年由民进党立法委员萧美琴提出《同性婚姻法》草案,当时遭多数立委反对而沉寂一时。2013年立法院首次排定审查多元成家法案审查时,被多数立委反对而搁置。2016年民进党尤美女委员等不顾民意,强行提出「婚姻平权法案」,欲将同性婚姻纳入民法。2016年12月26日「婚姻平权法案」正式通过一读送出委员会,交付大会进行二读朝野协商。

 

而关于教育的「性别平等教育法」将「性别概念」从「生理性别」扩展到「性倾向」、「性别特质」、「性别认同」,强调以教育方式教导尊重「多元性别」差异,消除性别歧视。当性别不再是「男」、「女」二元的统一概念,而有多种可能的组合,这将影响传统家庭的婚姻伦理观念与社会的未来发展。

 

齐老师唿吁,在这价值观混乱、性关係开放、感情观念错乱的时代,公民应善用民主机制,阻止败坏家庭社会的法案进入院会表决。同时,传递「如何避免被社会流行风潮错误的价值观影响」,使教会会友有免疫力,教会才能正面影响整个社会。

分享
意见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