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OM推动的福音船事工,40多年间走访世界各地宣扬福音,每年有超过100万人登上福音船参观。

OM推动的福音船事工,40多年间走访世界各地宣扬福音,每年有超过100万人登上福音船参观。 (照片提供/OM世界福音动员会)

1970年,一艘满载着福音的大船开始航向世界,40多年间走访世界各地,甚至航进中东,将福音带到穆斯林世界。平均每年有超过1百万人登上福音船参观,到过140多个国家,送出5千多万本福音书籍,超过4百万人参与船上聚会,培训约1万名青年门徒,与5万间以上的教会合作福音事工,全球更有千万人因着福音船信主。

福音船事工的创办人George Verwer 。

福音船事工的创办人George Verwer 。 (照片提供/OM世界福音动员会)

福音船的创办人乔治‧韦华(George Verwer),1957年暑假与大学友人,带着1万5千份西班牙文福音单张前往墨西哥传福音,获得不错迴响。之后他陆续前往欧洲、俄罗斯,更远赴印度传福音,旅途中,他觉得开车太费时耗力,后来得到了「福音船」这个异象。此后数年间,他不畏困苦,至各教会、机构推广福音船事工,「买艘船来传福音」这项众人看为不可能的事情,在1970年实现,第一艘福音船「真道号」,就此航向世界。

福音船叁大使命:知识、援助、盼望

许南忠牧师贤伉俪。

许南忠牧师贤伉俪。 (摄影/记者钱弘芸)

从事福音船事工超过37年,曾任世界福音动员会(简称「OM」)东亚太区主任许南忠牧师,在20岁那年登船接受训练,从打扫服事开始,杰出表现让他在24岁那年被OM派至新加坡,从零开始展开亚洲福音船事工。他表示,每到一个国家,福音船会停泊在港口,举办福音书展或是特色活动,邀请当地民众登船参观,也会从船上派出短宣队与当地教会合作。

带来知识、援助与盼望,是福音船的叁大使命。福音船上有超过5千种的福音书籍,在一些发展落后或敌基督的国家,如中东回教地区,当地居民求知若渴,福音船成了另类移动书房,曾有在2个月内卖出超过2千本《圣经》的纪录,也曾捐书帮助贫困国家或协助建立图书馆的例子。因为福音船实在太特别,某些禁止传福音的阿拉伯国家,也开放让船入港,甚至国王亲自登船参访。

福音船也会与OM合作的教会配搭,视当地状况派出短宣队修建房屋,兴建厕所或能提供乾净水源的集水井。福音能更带来生命的「盼望」,曾经有人看见短宣队裡基督徒夫妻合力同工,才真正体会「幸福家庭」的真谛,因而产生生命的盼望。

主爱裡看世界 培育万名「僕人」领袖

来自全世界的基督徒为上帝摆上,在福音船上做不支薪的义工。

来自全世界的基督徒为上帝摆上,在福音船上做不支薪的义工。 (照片提供/OM世界福音动员会)

每年都有许多人想报名福音船的服事,但若只是期待有浪漫的海上航行或想乘船度假,上船后,绝对会对「现实」感到失望。福音船相当重视「训练」,每天都有许多工作来造就门徒成为「僕人」领袖,登船前,也会依照个人选择长宣或短宣,给予不同的课程培训。

船上的多元文化,能扩展青年们的眼界,即便来自敌对的国家,也在主爱裡学会放下仇恨,以一种全新的眼光看世界。日本与韩国素有纠结的民族仇恨,但在福音船上,来自日韩的基督徒可以住在同一个房间,其乐融融;也有台湾人对外劳、菲佣塬先抱持偏见,走一趟菲律宾之后,重新体会上帝赋予「人」的崇高价值。

许南忠牧师(右)与汤玺瑾(左)见证福音船事工。

许南忠牧师(右)与汤玺瑾(左)见证福音船事工。 (摄影/记者钱弘芸)

来自苗栗铜锣长老教会的汤玺瑾弟兄表示,一趟福音船的「建造」旅程,让他对生命有了不同的看见。他曾随着福音船抵达回教世界国家,接待他们的穆斯林既热情又友善,与过去透过媒体报导所拼凑出来的「恐怖主义」印象完全不同。

他说,许多台湾父母把小孩照顾得太好,不少人去之前甚至连家事都没做过,但这些都是福音船上最基本的工作。在非洲偏乡停留的时候,连洗澡水都要自己顶着太阳大老远提回来,在这些缺乏裡他们看见了珍惜,回来后懂事的模样,让父母亲都大吃一惊。

许南忠牧师分享曾在福音船上遇见一位来自韩国的年轻人,他曾代表韩国至北京参与数学奥林匹克大赛,击败来自全世界的顶尖高手,成为2007、08年的世界冠军,之后他的朋友们去了哈佛、牛津,他却选择登上福音船。他说,他要寻找的是生命的意义,而不是社会所认定的「成功」,上帝使用他透过福音船宣教,许多人因为他的见证而信主。

在福音船上,让人见到许多过去从来不曾遇见的人、事、物,生命在不同文化的碰触中,激出美丽的火花。

【福音船招募义工 欢迎有志青年加入】

欲加入福音船担任义工者,需要两个教会的推荐函,个人要有清楚的异象与健康的身体。当福音船在台湾的港口停泊时,也需要当地教会的支持与义工的帮助,欢迎大家加入福音船宣教事工或带亲友一起参访福音船。OM世界福音动员会台湾洽询专线02-2959-6120。

  • 关键字
分享
意见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