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中华信义神学院助理教授马永年、梁婉华夫妇,以「实践大使命,从家庭开始」为题,探讨父母在子女信仰发展中的重要性。(图/中台神学院 提供)

教会年轻人正严重流失中,父母在子女信仰发展中,该扮演什么角色?

 

父母如跑者,若不知道目标在哪,就无法在对的地方努力!」神学教育专家马永年、梁婉华夫妇从信仰及相关研究讲解,若用「世界」的方式带领孩子,孩子就会跟随世界,唯有父母真实活出信仰、塑造传承信仰的环境,才能信仰一代传一代。

3月28日,中台神学院举办「婚姻家庭教牧讲座」,探讨于数位新时代中的信仰传承,邀请中华信义神学院助理教授马永年、梁婉华夫妇,以「实践大使命,从家庭开始」为题,探讨父母在子女信仰发展中的重要性,并建议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建立孩子的信仰。

 

我们与「基督是我家之主」的距离

许多基督家庭都挂有「基督是我家之主」摆饰,也经常以此作为新居、新婚贺礼,但拆开包装,裡头是否有「教导我们如何使基督,成为我家之主」的说明书呢?

 

首先,梁婉华分享北美区域的信仰家庭研究,在基督化家庭中,仅有约10℅家庭经常讨论信仰,43℅从未讨论过,佔将近一半;依据基督教福音派民意调查机构巴纳集团(Barna Group)研究,有参与教会聚会的父母中,仅有约10℅父母会跟小孩一同读经,以及做谢饭以外的祷告。

 

或许你会说,这是美国的情况,不代表台湾,据曾任「中华华人福音普世差传会」美国主任的李道宏牧师研究,父母对下一代的信仰影响甚过同侪,影响力非常大,而且台湾和北美的信仰家庭状况类似,家庭信仰活动仍以谢饭祷告为主,甚少全家一起读经祷告。

 

2008-2009年,梁婉华与团队调查教会辅导、传道、基督徒父母,以追踪世代间的信仰状况。他们发现,第一代基督徒的信仰品质呈常态分佈,形似左右对称的鐘型曲线,介于平均值的人佔多数。而在许多人认为的:「什么样的父母,就带出什么样的孩子」,但就信仰上的传承却并非如此。

 

这中间到底出现了什么问题呢?

 

梁婉华建议,使用「以终为始」的概念,能帮助自己省思希望孩子10年后,达到什么样的成就、对信仰的认真程度,以及检视现在所做的努力,能否帮助孩子长成目标。知道自己想要带孩子到哪裡,才能订定计画、在对的地方努力;虽然并非每位跑者都能在培训后,获得奥运冠军,但若不努力,就永远不可能成功。

  • news-details
  • 课程中有多次讨论时间,若有疑问,可以写提问单询问讲者。(图/记者卢玟静)

将大使命传承给下一代

申命记6:6-7说,「你要把这些话不断地教训你的儿女,无论你坐在家裡,或行在路上,或躺下,或起来的时候,都要谈论。」在申命记第6章4至9节提到,上帝要我们毫无保留地爱神,并将信仰传给下一代。

 

马永年表示,但在现实生活似乎很难实践经文教导,因父母、孩子平常忙于工作、上课或补习,父母结束工作后还有小组服事,因此孩子看不到我们活出信仰的一言一行;而孩子犯错时,父母第一时间也无法察觉。

 

再加上,因社会文化影响,上一代太重视「知识」,无形中也影响了我们的价值观;当父母「活不出」向孩子传讲的真理时,可能导致孩子产生矛盾、怀疑,进而离开教会。

 

从旧约到新约圣经,上帝的教导就是要我们,帮助孩子在神国的环境裡成长、成为基督的门徒,这也是父母最大的责任。

 

根据研究显示,父母对青少年信仰的影响力,大于同侪、世界,因此父母绝对不可小看自己,他也鼓励教会的家长,趁孩子年纪尚小,与其建立良好的关係,拉着孩子时常亲近神。

 

世界正在跟我们抢孩子,当父母没有紧抓孩子、觉得孩子的信仰受造,责任在于教会,或跟随世界的方式带领孩子,那么孩子就会跟随世界!

 

教养孩子没有速成捷径,须按孩子不同年龄、特质、遇到的瓶颈,调整训练。底下,马永年与梁婉华整合夫妻与叁个孩子互动的经验,分享落实传承信仰环境的5个建议。

1.家庭气氛

家庭气氛要有爱和温暖,但不等同于不吵架、没有衝突,更重要的是向孩子展现,发生衝突后,该如何在爱裡解决

 

根据依附理论,父母的言行举止会被投射在孩子身上,因此能否活出信仰,让孩子认识天父上帝,至关重要。而在这方面,父亲的职责可能会比母亲更重大

 

马永年分享,博士班同学的先生为韩国人,他在研究中发现,韩国的父亲越投入信仰,孩子的信仰品质就越糟糕,解读数据后才知道,韩国的父子互动状况普遍不融洽,因此常与父亲唱反调、讨厌父亲所爱的事物,可见亲子关係之于信仰传承的重要。

 

营造良好、温暖的家庭气氛,就如铺设轨道,日后才能将信仰传递给孩子,而创造融洽互动的唯一路径,就是大量时间陪伴

  • news-details
  • 讲座现场,有许多牧者同工、神学生参与。(图/记者卢玟静)

2.塑造环境

在美国的华人家庭中,经常会摆设中国字画、书法,特别是华裔第二代,虽然英文比中文熘,但还是会摆设字画,以提醒自己华人的身分。

 

梁婉华表示,关係如逆水行舟,不进则煺,在事业、生活中,都会刻意扩张、经营人脉,为什么讲到家庭,就不刻意经营关係呢?家庭关係并非「放着」,就能突然变美好,她盼望,信仰摆设不只是装饰品,而能提醒我们属神的身分,常校正自己,与家人们一同努力,塑造信仰环境。

 

想拥有敬畏神的孩子,需要时间、心力培育。她分享,在家中会与叁个孩子一同睡前祷告、全家使用同一个灵修进度、一周一次家庭祷告时间、运用节期带孩子认识耶稣的名字和属性。虽然万事起头难,但日积月累下,就能塑造充满信仰的环境,使信仰融入孩子生活。

3.随时讨论

想要拥有高品质的相处时间,就必须先付出大量时间,例如,开车接送孩子时,他们大约要上车5-10分鐘后,才能敞开心胸分享,因此要把握各种与孩子相处互动的机会。

 

又如,马永年陪伴女儿上学路上,看到地上死掉的鸽子,便藉机与女儿讨论动物的生命、生命意义。

 

现代孩子关注的事情、价值观,与过去不再一样,如:孩子们在学校会讨论政论节目内容、政治人物、对谈恋爱的价值观也不一样了。因此父母与孩子讨论的议题,不应侷限于查经而已。

 

4.诉说故事

父母的生命就是一场「实境秀」,应按照生命阶段,与孩子分享自身见证、故事,不要只是报喜不报忧,因这能让孩子知道,父母也不完美,有欢喜,也有陷入低潮的时候,如此一来,孩子会更愿意敞开心与父母分享自己遇到的挫折。

 

梁婉华分享,有次家庭祷告时,分享其撰写论文的压力,盼望大家能帮助自己,在期限内完成论文,让她意外的是,孩子们不仅非常认真地聆听、代祷,还彼此提醒该做的事情,并主动分担家务,使她非常感动。

  • news-details
  • 马永年(右)建议,教会多开设装备父母教育孩子的课程,有助信仰一代传一代。(图/中台神学院 提供)

5.成为榜样

父母是孩子的教练,亦是榜样。举例来说,羽球球后戴资颖的教练赖建诚,为带给她更实际的帮助,本来已不再比赛的他,却不断自我训练,观察羽球女性球员的大小赛事。

 

同理,身为孩子信仰主场的父母,也要负起责任,不断关心、观察选手—我们的孩子,并了解他们在下一阶段的挑战、需求。

 

「棒子若不在你手上,是传承不下去的」,回到讲题,要实践大使命,就从家庭开始;希望孩子走在信仰正道裡,身为父母就需拥有信仰,才能传承下去。

 

总结来看,父母的灵命成长非常关键,不能只仰赖教会儿童主日学、青少年教育等一週一次的教导,这些对孩子灵命的影响很有限,然而,父母每天的「实境秀」,却是实际且可能影响孩子一辈子的。

分享
意见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