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图 / 本报资料照、shutterstock)

忧郁、低落、愤懑、衝突……等负面情绪,在每个人的生命经验中,必定都曾出现过。面对这些情绪,有些人能藉着生活情境自然得到调适,然而,有些人会深陷泥淖、无法脱身,决定要以激烈手段自我了结。

 

台湾教牧心理研究院院长陈宇嘉提醒,面对有自杀意念的人,勿说浮夸激励、让人感到被挑战的言语;沉稳持续地陪伴、同理与鼓励,才能有效防止憾事。

 

当自杀憾事发生,谈论此事时,不应过度追索细节与执行方法,避免有认同或模仿效应出现。对于自杀者的亲密家属,关心他们时,可从找出造成憾事的塬因着手,并尝试予以解决,后续探访关怀中,也切记要「做需要的,而不是想要的。」

轻生憾事的背后:走不出负面情绪

17日上午,基督徒艺人艾成坠楼意外,引发社会震惊与讨论。

 

陈宇嘉指出,「社会中普遍认为忧郁、躁郁情绪,是造成自杀事件的主因,这是不正确的说法。」他以长期投入生命关怀的「生命线」,及社工相关实务来看,曾有自杀意念的族群,当中有90%的人有能力藉由日常生活遇见的人事物转念,仅有10%人口因不断强迫性负向思考、情绪无法转换、周边支持网络不足,最终选择走上绝路。

 

「这样的痛苦难以言喻。选择轻生前,他们脑中的神经传导物质不断累积,会让各式各样的负面思考大量涌现,彷彿有千百万个声音在对他们说『你很失败!』」

 

安静却有力量陪伴

面对走不出负向情绪、可能真的实践轻生行为的人,陈宇嘉提醒,陪伴、关怀,是最能做到的行动;但在关顾对方时,只要安静陪伴、让对方感到被同理与包容即可,切勿过度激励,也不应说出挑衅、刺激的话语,以免适得其反。

 

深陷负面情绪者就像是受了很严重的伤,照顾时,想当然耳不能反覆清洗、按压伤口。例如,当有人因着接连失败、挫折想要轻生,就绝不能跟他说:「没事的、没事的,我们都很爱你、会陪你。」

 

对这个人来说,各种不如意失败是非常严重的大事。此时旁人一味说「没事」,在负向思维引导下,有轻生意图的人只会理解成:「你们都说没事,那意思是我做的这些都不重要吗?还是你们都不重视?或是你们其实一直看不起我?」

 

好的陪伴者,是倾听伤心人说话即可。若他当下一句话也没说,就安静地等候他,传达出「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吗?有的话我们一直都在!」如此就已足够。

 

筑起爱网,成为自杀防治守门人

陈宇嘉分析,有自杀意念者仅有「一成」会採取行动,而有行动者,更只有极少数的人会在第一次自戕时致死;多数人都是在反覆轻生后不幸离世。

  • news-details
  • 辨别自杀意图3要诀。(图 / 台湾自杀防治学会)

     

面对情绪状况极度不稳的弟兄姊妹,陈宇嘉表示,唿应台湾自杀防治学会提出的「自杀防治守门人」理念,教会内应发展出接住伤心人的重重爱网,藉由训练会众学习辨识自杀意图、瞭解适当陪伴与回应方式,对于可能採取行动的人即早做出协助和鼓励,承接他们走过想要寻求死亡的低潮期。

 

辨别自杀意图1问2应3转介

1问:主动关怀、积极倾听

2应:适当回应、支持陪伴

3转介:资源转介、持续关怀

 

陈宇嘉也提到,上述口诀有意者都能付诸行动,然,以基督徒而言,我们可有更多紧密支持与连结。

 

「信心、盼望,和爱这叁样是永存的,而其中最重要的是。」

—(哥林多前书13:13)

因着神,我们能帮助深陷低落的弟兄姊妹,重新找到爱与关係的意义。「能够看见爱、知道自己是被重视与关心的,将对平復情绪、找回生命价值,大有功效。

 

面对遗憾,做在需要之上

当已用尽全力,却仍无法阻止憾事发生时,该怎么办?陈宇嘉叮咛:「要往前看,不要停在反覆检讨过去发生了什么事情。」

 

在缅怀离世者的同时,要明白「孤单」是促使轻生的一大因素。自杀者遗族在失去所爱后,短期内有较高机率会做出与亲人相同的选择,亟需周遭亲友在此时多加关怀,避免憾事短期内再次重演。

 

关怀自杀者遗族,重点在于「做他需要的,而非助人者想要的。」

 

陈宇嘉说明,有一定比例的人,是因生活经济过度困难选择轻生。若是经济相关因素,可先协助找到援助方案,使困境得以舒缓;当外部困境得着改善,进一步可就连结人际网络、发展关係,使伤心人获得需要支持,挪除孤单会带来的轻生意念与行动。

 

而在关怀频次上,起先应视需要,在短期内积极解决其困境。最急的问题都舒缓后,则可先维持两到叁天探访一次、持续两週,直到状况更为稳定后,则可改成一週一次,持续至较为确定家属情绪已平復后,再评估停止。

 

最后,陈宇嘉叮咛,谈论自杀相关事件时,不可过度鉅细靡遗地询问语探讨细节,以免在讨论中激发有意轻生者採取行动,也避免情绪低落者模仿、认同效应的产生。

 

如需更多认识「自杀防治守门人」的相关资讯,可上自杀防治学会网页自杀防治系列11:珍爱生命守门人阅读、下载手册。

分享
意见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