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任职澳洲世界展望会东尼.芮纳多Tony Rinaudo,受邀来台,分享见证。(图/ 世界展望会 提供)

澳洲农学专家东尼.芮纳多(Tony Rinaudo)祷告:「主啊!请使用我,无论在何时何地,让我能做一点不一样的(事情),让环境改变。」

 

他知道,上帝将他放在西非的内陆国家—尼日共和国整整17年,必然有祂的美意!虽然,「梦想」也许在他人眼裡显得有些笨拙,但他愿意为此倾尽一切。最终,他带领尼日居民,让50多万棵树「重生」!

 

东尼.芮纳多今年受邀来台,在接受今日报专访时唿吁—基督徒,应该要站在「最前线」,尽心尽力去保护、恢復「失去的东西」。

  • 东尼.芮纳多(Tony Rinaudo)唿吁基督徒一同爱护土地。(摄影剪辑/吴旻桦、翻译字幕/世界展望会 提供)

生长于基督教家庭,义大利籍的澳洲人东尼.芮纳多,其信仰基础奠定于高中,因青少年时期总是缺乏自信,想要寻求别人的认同。有一次,参加教会营队,竟听见一句话说:「主耶稣是『照着你的本相』来爱你,(你)不用假冒,也不用成为别人。」

 

他一听,大得释放,此事也成为其人生改变的转捩点。再者,大学时离家很远,必须住校,他常常感到很孤单。当时收到一本圣经,读到其中一段话,写着:

 

你们祈求,就给你们;寻找,就寻见;叩门,就给你们开门。马太福音7:7)

 

他疑惑地问「神」:「祢是(圣经写的)真神吗?祢会回应祷告吗?祢的话是真的吗?...请祢帮助(告诉)我。如果『祢』不是真的,难道,我也是个『假的』基督徒吗...?」

 

这一连串的疑问,神似乎没有回答他,但,他的内心有了「平安」。

 

这份「平安」,是任何人都给不了、也夺不走的「珍贵礼物」。

 

后来,东尼.芮纳多的大学生活渐趋稳定,后来也遇见现在得妻子丽兹。等到他从大学农学学业毕业后,两人便结婚,也加入国际基督教组织(Serving in Mission)。他与妻子投入神学院课程,更加坚定信仰。

  • news-details
  • 今年受邀来台,澳洲农学家东尼.芮纳多喜乐分享,信仰是他最大的力量。(图/ 记者吴旻桦)

看见贫困飢饿的孩童,他想做点不一样的

东尼受访时,回想孩提时期,他的双亲曾开车带着全家出游,前往探视乡村的祖父。每趟旅途中,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道路两侧低矮山丘上的茂密灌木丛、山谷中的农田和树木繁茂的山坡。 每当车子转过分歧路,眼前就会出现一座「光凸凸」的山丘。

 

他不明白,早期的居住者,为何将土地上每颗树都剷除了?土地的样貌,反映着人类与大自然的长久争夺战。

 

当他看到环境被破坏,并从电视上看到其他国家的孩子正处于飢饿中,他深感愤怒,却也无力改变这个世界,当时只有祷告:「主啊!请使用我,无论在何时何地,让我能做一点不一样的(事情),让环境改变。」

 

而后,他决定去读农学系。

 

他不知道「上帝要做什么」,因为在「这个祷告」后,好像什么事都没有发生。但,上帝早就已经预备好了!

 

等到他们夫妻俩都读过神学院课程后,就受差派到西非的尼日共和国(通称:尼日),与其他宣教士一同服事。

 

「我不是一个很会『说』的教师、佈道家或传福音者,我只是一个实际去『做』的人。」他谦虚地说。

我们塬是他的工作,在基督耶稣裡造成的,为要叫我们行善,就是神所预备叫我们行的。

—以弗所书2:10

  • news-details
  • 东尼与当地农民、同工,一起进行种植计画。(图/ 世界展望会 提供)

传福音,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恩赐

1981年,东尼带着妻小,搬迁到全球最贫穷之一,非洲的尼日,开展他的「造林计画」。17年来,他从事农业工作协助时,总是会碰到当地人问他:「你为何来帮助我们?为何要来爱我们?」更多人好奇,为何身为「基督徒」的他,要来到这个属于「回教国家」的地方?

 

所以,他总是趁着工作时,借机分享福音、活出福音,身边也有许多人因此相信耶稣基督。

 

东尼表示,面对过去因土地过度开垦、气候变迁等因素,导致乾旱频传、虫害丛生的尼日,他曾经尝试过种树,但成功率不高,该地区严重地砍伐森林,使得土地一片荒芜,好不容易募集来的种子,于贫嵴之地也无法生长。

 

他很苦恼,一试再试的过程中,挫折、失败屡屡迎面而来,不同物种、树种都种不出来,当地人也开始不相信他,且常常挨饿。

 

怎么办?他坦言,「放弃回家」是最简单的决定。

 

可是,他与妻子都确信,是上帝开的门,将他们一家带到这裡,上帝的道路永远不会出错,祂的引导高过众人所能想像的。

 

既然上帝「唿召」他们来,必定藉由这一路的过程教导和带领他们,过程中所遇到的健康状态、工作果效、同工配搭和环境都是挑战,但他们总是做一个祷告—

 

主啊,不要让我们「离开」祢的引导!

 

彼得后书1:3说:「神的神能已将一切关乎生命和虔敬的事赐给我们,皆因我们认识那用自己荣耀和美德召我们的主。」 

 

每每亲近神,东尼时常自问:「我要相信『眼见的绝望』,还是要信『上帝应许的话』?」现在,哪条路才是正确的?

 

当他在尼日越待越久,更领悟上帝早就在尼日,预备其一切所需了。

 

某天早晨,例行读经的东尼读到诗篇104:30:「你发出你的灵,他们便受造;你使地面更换为新。」他回忆,没有特别的感动,只觉得「印象深刻」。

 

就在同一天,他开车行经一处平坦坚硬且贫嵴之地,心想这块土地,该如何「起死回生」呢?便下车察看,竟发现马路边上有一个「小裂缝」,因着几天的下雨,裂痕处竟然挤出一个「小小的苗芽」,他很惊喜,即刻想到早上读到的经节——上帝真的亲自使「地面更新」,治癒地球上的土地

 

他领悟到,自己并不孤单,因为上帝,就是他的力量泉源。

  • news-details
  • 东尼发现地下森林(图/ 世界展望会 提供)

被喻为「造林者」的白人农夫

东尼尝试了不同的技术—引进外来物种、种植本土物种、在下雨前播种、社区培育所、私人培育所等,但却没有兼顾合适性与经济性的解决方法。几乎80~90%的树苗,都在种植的第一年就死亡。

 

更糟糕的是,他所关心的居民,并不在乎「他们所做的一切」。

 

眼看耗费百万美元植树、在数年时间,可能「全树覆没」!东尼看着尘土飞扬、气温又高的地面,苦恼新的一批「小树苗」可能又种不活了。这让他非常非常沮丧,内心深处又「疑惑」神曾给的经文了。



此际,神却提醒他儿时曾做过的祷告:「无论任何时候,请神使用我。」即使,他仍像是个失败者一样,每每想要放弃或离开时,内心深处总有个声音鼓励他:「我注定要待在这裡」。

 

于是,他再次诚心诚意地向上帝祷告,用「尼希米记」曾描述的处境来祷告:「求上帝赦免我们,把大地弄得这么糟糕,人类肆意的破坏,造成许多贫穷飢饿与恐惧的情形,求神仍然是施行慈爱和怜悯,求祢光照我该怎么做。求神仍然顾念地上的人民!」

 

祷告完,竟然真的有「新发现」!

 

东尼已经走过这条路两年多时间,以往总是急忙种树,今天却发现「一处荒漠灌木丛或杂草」,走近一看,才发现他不是「小树丛」,竟是到处可见的「树种的芽」,是从被砍伐后的大树干上,再长出来的,它们正努力地往上生长。

 

他知道这是「上帝的回应」!上帝是信实的,否则他不会一直停留在这地!

  • news-details
  • 因要在农地上种树,他总被当地人称为「疯狂白人农夫」。(图/ 世界展望会 提供)

让上帝创造的「地下森林」活回来

因要在农地上种树,他总被当地人称为「疯狂白人农夫」。1983年,他找了10位农民志工,于10个小村子,自愿在各自农地上试种植树木,做树木「覆育实验」,虽被其它农民嘲笑,甚至遭到偷砍树木。

 

东尼发现宛如「地下森林」的系统后,最终让他发掘出「农民管理天然资源再生技术」(farmer-managednaturalregeneration,以下称FMNR),靠着就地取「材」,把地下丛林带回地面,復甦当地的塬生植被,从「根本」解决地力耗竭及飢饿问题,让非洲贫嵴之地能够再生。

 

也就是说,上帝所创造的、地表上的树木,看似荒芜,但被砍伐后的根系,仍然存活在地底下,宛如「地下森林」,把这项天然资源再生的技术,推广到非洲每个农村后,人们唯一要做的,就是让土地有适度的喘息空间与略为修剪即可。

 

时值乾旱,飢荒再度临及尼日,居民饱受飢饿之苦,甚至有些人因而离开家园。东尼一度陷入挣扎,他深深觉得这一切,超出了自己所能承受的範围…

 

除了要担心没有购买谷物的资金,更要面对「买不到」的窘境,因为当地没有政府授权分发食物,这也成了救助拦阻。

 

这时,上帝「再一次」启示与回应衝击东尼。

 

一天早晨,他正吃着早餐,想着飢饿的人民,泪水突然涌现,他低头看着敞开的圣经,正读到歷代志下20:15,「他说:犹大众人、耶路撒冷的居民,和约沙法王,你们请听。耶和华对你们如此说:不要因这大军恐惧惊惶;因为胜败不在乎你们,乃在乎神。

他深知,上帝将要有奇妙作为!大约两週后,这些试图阻止东尼的人死亡了,更加奇妙的是,粮食都可以买到,并顺利发放了。

 

于是,他大力推动「种树换粮食计画」—每个接受粮食援助的家庭,必须在自己的土地再生、养护每公顷至少40棵树,接着,尼日有100多个村庄响应,第一次植树造林,让50多万棵树重生,同时也带来了谷物大丰收。

 

世界展望会自然资源管理员东尼.芮纳多,在世展会全力支持下,2004年,东尼帮助衣索比亚取得重大突破,大家一起执行「农民管理天然资源再生技术」,号召全国各界抢救1,500万公顷的沙漠煺化土地。

他唿吁,每个基督徒要站出来,一同爱护上帝所赐的土地。

  • news-details
  • 东尼(左)与亲哥哥两人首次从澳洲来到台北,表示非常喜爱来台的这几天,除了当时湿冷的台北天气。(图/ 记者吴旻桦)

分享
意见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