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世界卫生组织(WHO)宣佈,孤独已从普遍的负面情绪,升格为急迫的全球健康问题!
研究指出,孤独造成的伤害「等同于每天吸15支香菸」,比肥胖和缺乏运动的风险更高。
孤独常见于年轻与老年族群,年轻人可能因学业或人际受挫而产生厌学问题,出社会后,也可能因不适应职场而失业茧居在家。孤独同时会增加失智和中风风险,现今少子化、人口老化,人与人之间疏离,造成独居长者「孤独死」事件日渐增多。
身为基督徒,如何在疫情后持守信仰连结,避免掉进孤独黑洞?值得探讨。
世卫特别成立「社会连结委员会」,由美国卫生局长和非洲青年大使领导11个各国官员,打算花叁年时间,观察社会连结对各年龄层健康状态的影响,并提出大规模「建立社会连结」的解方。
刻意经营关係,对抗孤独
身为临床心理师的「小鱼儿心理治疗所」所长吕幸芳表示,科技发达使人与人之间「真实」互动变少,人们往往习惯传递文字或语音讯息,胜过面对面沟通。
而住宅环境,也从塬本邻里彼此都非常熟悉的乡村,变成住宅大楼,邻居间就算偶尔会在电梯裡碰面,相互仍不熟悉;即使逢年过节,邻居间的互动也不会因此增多。
其实,人有自然想要「建立关係」的渴望,只是现代科技发达,人类迷失于网路世界,即便家人一起吃饭,也常不自觉开始滑手机——身体虽然靠近,心灵却相隔遥远。
吕幸芳提及,新竹有一建案是以24节气为主题,社区门口植有大榕树,有如传统文化上,是村民聚集、閒话家常之地;并有步道将24户人家连接,两端各有一休憩平台供住户泡茶。
依照24节气,每户皆有花草树木种植,可邀请邻居一同饮茶赏花。与一般社区不同的是,这裡没有围墙隔绝,住户们可常一起种菜、摘菜、分工煮饭,并一同用餐,彼此间如农业社会般亲近,大大减低孤独冷漠的问题。
欲克服孤独现象,必须「刻意推动人与人之间的联繫」!
吕幸芳表示,基督信仰即非常重视人与人、人与神的关係。若身边有认识茧居在家的年轻人,可先从邀约参与教会活动开始,从一些开放给社区的课程从而接触,使对方渐渐产生归属感。
孤独者通常渴望有人懂得自己内心感受,若对方愿踏进教会,就是好的开始。透过教会中的活动体验,进而拥有被接纳、支持的感觉,自然对信仰接受度也会提高。
哈佛大学有一个持续75年关于「快乐」的研究指出:人类要长期保持健康和快乐的关键,在于与人有连结。
美好的关係,不在于朋友多寡,乃在于良好品质。例如:一段不断争吵的婚姻,对人的杀伤力可能更甚离婚;温暖、稳定的关係,实能促进身心健康。
落实信仰「以人为本」
现今成年人大多以工作为主,生活常是公司和住家两点一线,少有「社交活动」。
吕幸芳表示,工作中其实就能与人连结,基督徒当学习把生活福音化,信仰不应只限于星期天去主日,而是,在日常生活都落实信仰,以基督的爱诚实相待。
若日常生活中感到孤独,当事人需意识到自身「关係的困境」,旁人才能协助克服孤独问题。
可尝试将「以工作为本」的生活,转化为「以人为本」,重视人的需求,大于完成工作。
吕幸芳分享,对小孩适性而教,使孩子了解自身优劣势,并了解工作目的并非完全为了金钱,未来便较能乐于工作,对社会产生正向影响。
神应许同在,救人脱离孤独
吕幸芳曾在儿主分享一个耳熟能详的故事,有一个男孩和耶稣一起走在沙滩上,当他望向天边,人生跑马灯快速闪过,发现信主后,就有两双脚印在沙滩上,是「耶稣与他同行的证据」。
每当他遭患难时,沙滩上却「只剩一双脚印」,男孩不禁向耶稣抱怨:「为何我最需要祢的时候,祢却不在我身边?」耶稣回答:「我从来没有离弃你,沙滩上的那一双脚印,是急难时我揹着你走。」
圣经也有多处经节,证明神随时与人同在。
马太福音7:7,「你们祈求,就给你们;寻找,就寻见;叩门,就给你们开门。」以赛亚书41:10,「你不要害怕,因为我与你同在;不要惊惶,因为我是你的神。我必坚固你,我必帮助你,我必用我公义的右手扶持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