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搜關鍵字
搜尋關鍵字:管教

【馨香女人專欄】迷途知返的愛

我是一間教會的師母、三個孩子的媽。我雖然從小在教會長大,但青少年的時候因為課業成績不好而十分自卑,於是我活在自己的世界中,在班上邊緣化、在教會也坐邊邊,我不希望被人看見。後來,當我因緣際會開始對畫畫有興趣且往美術領域發展時,我從自卑轉成驕傲,表面上是乖乖牌,但其實心中和父母常常唱反調,父母以為用激將法和責打可以管教我的悖逆,但是反而不斷增加我對父母的厭煩和憤怒,於是在我上大學那年,我決定不回家、不去教會,也不跟父母聯絡。現在回想,那真是非常讓上帝和父母傷心的舉動!   我想證明自己的存在 大一的我,想要追求世界來證明自己的價值,當時唯一想到的就是錢,於是陸陸續續我兼了四五個打工,來增加我的人生經驗,我期待這些經驗可以豐富我的藝術創作。但是更多的金錢換得的是身體的疲憊和情感的空虛,於是我開始去夜店,我透過複雜的感情生活、成癮的物質慾望來證明自己的存在。 升大二的那年暑假,我出了一場車禍,晚上我因為玩得太累,騎車睡著了。車禍的地點正好發生在醫院外面,摔車的當下我整個不醒人事,陷入昏迷,立刻就被送進急診室。父母聞訊後火速從宜蘭趕到醫院來,看到一個臉部、手臂嚴重挫傷,牙齒和鎖骨都斷裂,幾乎面目全非的孩子,心裡十分傷痛,看著他們擔心的臉龐,我也很難過自責,但我還是不斷地問我自己:「我到底要怎麼做才能證明自己?才能達到他們的期待呢?」   原來上帝找我找了好久 於是我繼續自我放逐,直到有一位學長邀請我參加學校的基督徒團契,我不好意思拒絕,就去了,我記得那天分享的經文是:「因為凡世界上的事,就像肉體的情慾,眼目的情慾,並今生的驕傲,都不是從父來的,乃是從世界來的。這世界和其上的情慾都要過去,惟獨遵行神旨意的,是永遠常存。」我聽到這段話,心中很不甘心、流下眼淚~我不明白為何上帝要創造我?我追求眼目的情慾、肉體的情慾和今生的驕傲有什麼不對?如果說這些都會過去,我也跟著過去,那麼為何上帝要創造我?於是我當下向上帝作了一個禱告,我問神:「若要遵行神的旨意,才能常存。那麼請?告訴我,我要如何遵行?的旨意?」 很奇妙的,從那天起,我居然可以靜下來讀聖經,而且越讀越覺得聖經好有智慧,能解答我對生命的疑惑。我主動去找學校附近的教會,就在我回到教會的第一次主日站起來自我介紹的時候,我一說出自己的名字,牧師馬上就在台上說:「麥子萱,我找妳好久~妳終於出現了!」原來我父母在我離家之後就拜託學校附近的教會牧師尋找我,要把我帶回上帝的家。牧師曾經多次到學校宿舍找我都找不到。   我找回了自我的價值 重新回到上帝的家,我找回了自我的價值。神也一步一步帶領我饒恕我的父母在過去管教當中因為缺乏正確的溝通而惹動青少年的怒氣,我也因為越來越認識神賦予我的價值和使命,知道我不需要迎合父母的期待來證明自己的價值。 現在若是父母不認同我的決定,我會儘量和他們溝通,我知道他們的擔心和焦慮都是因為愛的緣故,所以我會用溫柔、幽默的方式,幫助他們瞭解我的計劃和上帝的帶領。我也禱告神,在父母年邁的歲月中,能經歷神更多的恩典和慈愛。漸漸的,父母雖然仍會擔心,但也會給我適當的尊重和支持。   學習接納和饒恕 有時候,他們還會偷偷地從宜蘭跑來我和先生牧會的教會聚會,給我們驚喜,或是和我分享他們對於信仰生活的觀點,我們彼此之間的交流比以前更多也更深了!我實在深深地感謝神,讓我明白父母對我的愛,並且在學習接納和饒恕的功課中,知道如何尊榮父母,現在我和父母的關係是前所未有的美好。我所經驗的正如聖經所說:「他必使父親的心轉向兒女,兒女的心轉向父親。」(瑪垃基書四章6節)   按著真理來教養孩子 我的大女兒正值青春期,因著過去我自己所經?的,我知道我要按著真理來教養孩子。孩子是屬神的,他們的天賦能力都是從上帝而來的,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所以不要比較。當孩子對我的管教有情緒的時候,我知道我需要給孩子成長和領悟的時間,並且反省自己需要對孩子更多的接納和等候。 有一次,已經半夜12點了,但大女兒的英文作業還沒完成,我請她坐到我旁邊,我要陪她一起做功課,但她的反應卻是很不情願,她帶著憤怒的情緒,還一邊掉眼淚,我告訴她:「我陪妳,即使要寫到凌晨兩點都沒有關係,媽媽都可以陪妳。」沒想到,她反而更生氣的不斷哭吼,好不容易吐出一句話說:「我不喜歡妳太忙碌,不能好好陪我,每天只會問我讀書進度~」原來她的憤怒是在責怪我對她的陪伴太少。   神的愛打破一切隔閡 其實過去在她小三和小四的時候,我有花大量的時間陪伴她自學的課業,但自從小五她學習的主動性出來之後,我就開始接很多教會的服事,的確有好一陣子,我只告訴她讀書進度,卻沒有足夠的陪伴。經女兒這麼提醒,我立刻跟她道歉說:「對不起!我錯了,媽媽不應該這麼忙而忽略了妳。」於是她哭的更傷心,說:「我最難過的是自己做的不好,媽媽還那麼信任我。」我察覺到女兒好需要我幫助她確認自我的價值,於是我擁抱女兒、告訴她:「妳當然讓我信任啊!因為妳是上帝的女兒,無論妳表現如何,我都愛妳、相信妳。」當晚,我們彼此饒恕,雖然第二天腫了雙眼,但神的愛打破一切隔閡,我承認自己的錯誤,上帝愛的工作就毫無攔阻的在孩子身上運行。我並沒有什麼教養的本事,只要從神看我的眼光,去體會神也是同樣地在看待我的孩子。很感恩能如此陪伴孩子成長,不僅幫助他們有正確的價值觀、建全的自我形象,孩子還成為我的信仰同伴,常常一起讀聖經和禱告。   活出神的榮耀呼召 我雖然知道真理,但常常是知道卻無法行出來,在學園婦女小組我看見很多雲彩般的見證,以家庭為優先,做好妻子的本份,愛丈夫愛孩子,真實活出上帝所教導的真理,一群姊妹一同尋求恢復身份和自我價值是一件十分興奮也美好的事!感謝神把我從世界的泥沼中拉出來,回到祂的家,並且透過婚姻家庭使我活出祂的榮耀呼召!   <http://women.cru.tw/?attachment_id=5027>文/麥子萱 (文章授權/學園傳道會 馨香女人專欄) 持續看到暖新聞,為你的生活帶來祝福!點我奉獻 誠摯的邀請每位讀者以奉獻來支持這份新聞媒體,並且為我們加油打氣,讓每一個神所賜福的事工,化為百倍千倍的祝福。謝謝您~(點此奉獻) 

【梁蓓禎專欄】愛要說出來

亞洲人不善表達愛??   常常會發現很多的爸爸媽媽在面對小孩子時,很容易對他們闡述愛意,年紀越小的孩子越容易看見爸爸媽媽對他又抱又親,還會一邊告訴他有多愛他多喜歡他。   不過好像隨著年紀越大,有些家庭好像就會越來越少擁抱,可能是孩子也長大,對於肢體接觸的需求,也逐漸降低。也可能是孩子長大,會讓爸爸媽媽生氣的點,也越來越多。所以好像孩子越長越大,擁抱、說親密話語的次數也越來越少。   同樣的,當然孩子對父母擁抱、溫柔的話語也就越來越少,當有爭執時,很容易會直接情緒性的字眼出現。因為在他的資料庫中,已經很少出現溫柔的話語,如「你好棒」、「我好愛你」...等。   一般「傳統」的家庭中,爸爸媽媽、長輩會想說,你都長大了,當然要好好的「管教」。況且,我都生你、養你,難道你還不知道我愛你嗎?   其實老實說,有陣子不說,是會忘記的,或是說,頭腦知道,跟心裡感受到是有距離的!   當孩子接收到的比較多是,你功課怎麼樣....,你吃飽沒......。你作業寫完沒,你怎麼又這樣?講好幾遍?你難道不可以怎樣嗎?   當太多的話題總是出現在「指示、命令」,孩子感受到的溫度,應該就剩下「把事情做好」,這樣的關係吧!   越長越大,擁抱變少、愛的話語變少,雖之而來的是「指導性」的話語,真的不太容易感受到「愛」。不是因為愛變少了,而是我們越來越少講到愛!   但連我們都希望是被接納、被喜愛的,更何況是孩子呢?   孩子越大越容易會用自己的行為表現來定義自己的價值,當他將行為與你是否愛他歸成因果時,要再找回彼此的心就又更加的困難了!   常常抱抱自己的孩子,告訴他說你有多喜歡他、多愛他吧!   或許孩子大了我們不習慣說愛,但習慣是可以養成的!   用愛的話語來鼓勵孩子的成長過程,讓他對於愛是放心的!   當孩子進入青春期時,也就比較不容易因為「感受不到愛」,甚至是「感覺同學比較愛他」,而容易做出錯誤的選擇。   我們都期待有更美好的關係,而愛是最大的力量!   不只愛,更要說出來,讓對方能更直接的知道。   孩子,我愛你!   (文章授權/梁蓓禎老師) 誠摯的邀請每位讀者以奉獻來支持這份新聞媒體,並且為我們加油打氣,讓每一個神所賜福的事工,化為百倍千倍的祝福。謝謝您~(點此奉獻)   

【青少年專欄】英雄之路,只給願意謙卑的人

暴力與管教的不同(詳見下表)之一,在於暴力是為了達到自己想要的目的,而管教是為了孩子。   這其實是非常難分辨的事情。試想,有多少次動手打孩子時後,都認為「這是為了孩子好」?多數人的答案是「每一次」,但是我們都忽視了人性,忽視了我們做每件事情的動機,可能不只是單一原因。我們動手了,但「動手的原因」100%都是「為了孩子好」嗎?   或許其中90%是為了孩子好,而10%是生氣「付出那麼多卻沒有收穫」、或是因為「今天工作已經不順利了孩子還不聽話」、或是為了「讓自己情緒可以有出口」……,這些舉例,都只是為了說明我們是「人」,不可能完美,所以在教養孩子時,我們多多少少也會犯錯,當我們接受這件事情後,才能更加理性的正視這段「管教」的關係。   越認識「那10%」的原因,也越能幫助孩子在正向管教的引導下,正確分辨自己做錯的事情,以及所造成的後果。亦能幫助我們更加認識自己,進而從罪咎感中被釋放;因為造成那10%的原因,並不會在忽視中消失,反而常常在我們動手後,從心中油然升起一股罪惡感,彷彿我們做錯了什麼──那是源自於內心深處的脆弱與無助 (只是往往很難承認)。雖然有時候在管教上,我們真的不小心錯了、不小心多了,但當我們更多認識自己、更清楚面對自己的內心,就能更有果效地幫助自己與孩子走在正確的道路上。   試著與信任的親人朋友或是專業人員,談談自己的10%吧!甚至是跟自己談談:在生活裡創造自己的空間,當心安靜下來的時候,多與自己的內心對話,會發現竟然能夠從困苦的育兒處境中,找到整全自己的生命之道。   其實陪伴一個生命成長,是一件又累、又辛苦、又喜悅、又驚喜的事;希望身為照顧者的您,除了累和辛苦,也一定要嚐嚐喜悅和驚喜的滋味。ㄏ我想這真的是英雄之路,每個家長都是英雄,但嚴苛的,是這條英雄之路,只給願意謙卑的人。   合理的管教與兒童少年身體虐待之間的區別 類別/區分標準 合理的管教 身體虐待 動機 善意、寬容而溫慰的期待或要求 怨恨、敵對而惡意的報復或處罰 方式 正向、支持的方式示範或告訴子女應所當為者 以忿怒、負向方式所施予子女的不適當懲罰 態度 鼓勵、讚許、支持而恆定一致 衝動、嚴苛、責罰而反覆無常 雙方的認知 父母與子女均知道行為的結果 父母對子女不給予他們了解父母動機的機會 規範的制定 非威脅性的,而是允許雙向表達真誠情感的溝通 威嚇性的、強制而單方向的威權式壓迫 對違規行為的定義 任何違規行為有著持續、清晰的定義,和可預見的結果 對於違規行為無持續、清晰的定義,子女無法預期結果 父母對子女遵從家規的反應 子女如果朝著父母所設定的目標或期許的方向努力,會得到獎賞 父母認為是理所當然的,子女不會因此而得到鼓勵 父母對子女不遵從家規的反應 允許子女練習父母所期望的行為,錯誤有更正的機會 錯誤即受到嚴苛的處罰,子女因之而感受到苛責,使其認為自己是一個「壞人」 造成結果 子女可從中得到成長、學習 紀律內化無效,加深雙方的誤解,不信任和仇恨 (上表引用自「教育部家庭教育網」:https://moe.familyedu.moe.gov.tw/Pages/Detail.aspx?nodeid=236&pid=2313)   作者/文/中山大同區兒少保護暨家庭服務中心 督導 楊皖欣 (文章授權/基督教勵友中心)   神能將各樣的恩惠多多的加給你們,使你們凡事常常充足,能多行各樣善事(哥林多後書9:8)。請支持今日報媒體事工,謝謝您~(點此奉獻) 

【梁蓓禎專欄】父母管教,誰要當黑臉?誰要當白臉?

有個爸爸對於孩子生活表現很苦惱,因為他真的不知道為什麼孩子會有這樣的表現。爸爸說當他在管教孩子時,都覺得孩子當下都聽懂了,甚至有時爸爸是會用處罰來幫助孩子記住教訓,在當下也確定孩子已經記取教訓。但下次還是會發生孩子對於同樣的事件卻又一樣的表現,他很苦惱,為什麼孩子總是這樣?也不是聽不懂,因為當不好的行為出現,提醒沒用時,爸爸會用比較強硬的態度,孩子就會瞬間清醒,然後一切步上正軌!   我想若孩子爸爸是個比較會約束管教孩子的,那孩子真的不會有這麼多「脫序」的行為。但突然想到了媽媽,因為媽媽是個很「不忍心」的媽媽,對於孩子的生活表現當然也會有「不應該這樣子」的想法,甚至也認同應該要管教!但下一刻,當孩子邊扭邊撒嬌時,媽媽往往就心軟說『你知道了嗎?下次不可以了』。   孩子的表現,其實直接地反應出爸媽的教養方式,孩子在學校有什麼狀況,當老師好言好語的「提醒」時,孩子往往依舊故我,做自己想要的,不理會老師。即時是明顯的錯誤,依然如此,原因就是『因為我不想那樣嘛!』但當老師語氣堅定,把孩子抽離他的小世界時,他突然就開竅了,並非是能力不夠,或是不知道何為對錯。只是想要活在選擇輕鬆的、容易的、自己的小世界中。   所以我知道為什麼孩子的表現,在爸爸眼中是「反覆無常」了,因為爸媽教養的方式不一致!爸爸是管教,媽媽是寵愛,或說爸爸是黑臉,媽媽是白臉,這樣的狀況很有可能會出現在不少人的家庭中。有的習慣是爸爸扮演黑臉,孩子有錯誤行為時,媽媽可能就會說:等爸爸回來我要跟他說!讓他修理你!有的可能是媽媽扮演黑臉,爸爸比較是有什麼事都說:去找媽媽、去問你媽!媽媽說可以才可以!不管誰是黑臉誰是白臉都不好。   一黑一白,代表兩種極端的管教方式!但爸媽應該是要同一陣線的,不是嗎?不論爸爸媽媽想要走自由派、高壓派、溫柔派....,但重點是爸媽應該是一致的!因為當不一致時,孩子當然知道誰是屬於比較「好講話」的。當犯錯了,找誰比較好過關,要隱瞞誰比較不會被處罰,孩子可能開始會「鑽漏洞」,有些事情選擇跟誰說,或是東窗事發時要逃到誰的旁邊。   甚至不一樣的管教方式,孩子也很混淆,有時候媽媽在,這樣是可以的,為什麼爸爸在的時候,這樣又不行了?到底什麼時候可以什麼時候不行?就像我們的這個孩子,父母不是沒有管教,而是管教不一致,讓孩子混淆了。孩子習慣活在自己的小世界中,陷入忘我狀態。所以「寵愛派」的在旁邊時,這樣的行為當然沒事,只是我忘了現在我身旁的是「管教派」的。   有的人會說扮白臉讓孩子至少有一個出口可以抒發,但為什麼會演變到孩子需要一個出口抒發呢?白臉的存在也是因為有黑臉的出現,為什麼不可以有智慧的管教,讓親子之間沒有隔閡距離呢?孩子在不同的階段當然會有不同的「比較容易傾述的對象」。但這對象不要是因為「比較出來的」,而是孩子自由選擇,想跟爸爸分享這件事,想要跟媽媽分享那件事,而當爸媽的管教一致,爸媽是同一陣線的。其實我們都清楚不論跟爸媽誰說都是一樣的,因為爸媽會一起合作,是最佳夥伴的,來陪伴孩子成長。爸媽們,請在同一陣線的來陪伴孩子吧!   教養中為何要一個白臉一個黑臉?你面對的是孩子而不是犯人!你是父母,而不是警察!誰想要一直跟孩子有距離?被孩子懼怕呢?為什麼不能兩個都是有智慧的父母臉呢?爸爸媽媽加油吧!會更有智慧的!   (文章授權/梁蓓禎老師)   希伯來書 12:5~8 5你們又忘了那勸你們如同勸兒子的話,說:「我兒,你不可輕看主的管教,被他責備的時候也不可灰心;6因為主所愛的,他必管教,又鞭打凡所收納的兒子。」7你們所忍受的,是神管教你們,待你們如同待兒子。焉有兒子不被父親管教的呢?8管教原是眾子所共受的,你們若不受管教,就是私子,不是兒子了。   神能將各樣的恩惠多多的加給你們,使你們凡事常常充足,能多行各樣善事(哥林多後書9:8)。請支持今日報媒體事工,謝謝您~(點此奉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