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南投魚池神國復興教會郭志芳傳道,高中時因乾姊邀約,不好意思拒絕而參加了教會感恩節、聖誕節活動,在牧師呼召時看到周圍許多人都舉手,他雖然心中沒有感動,卻因為好奇也跟著舉手,但受洗後就沒去過教會,又回到以前打架、翹課的日子。之後卻在神奇妙的帶領下,成為拉阿魯哇族(台灣第15個原住民族)的第一個傳道人(據
屏東恆春活泉靈糧堂今(8月29日)舉辦獻堂禮拜,由母堂鳳山活泉靈糧堂主任牧師陳安誠牧師主禮,現場爆滿、氣氛火熱喜樂!短短五年內,一間百人教會能夠在台灣最南端、非都會地區建堂,讓許多人感到不可思議,也見證神榮耀的作為。
基層宣教訓練學院(基宣)杜林茜院長表示,雖然新冠疫情導致基層教會牧養困難,但感謝主的恩典,沒有一間教會經營不下去,他們還另外又開拓了一個新的福音據點,還因此連結上台北教會的資源,神的恩典的確奇妙!
曾經有人問我為什麼要選擇開拓教會,為什麼不繼續巡迴講道就好,這樣不是更輕鬆、簡單嗎? 這個問題就好像我問各位為什麼要結婚有孩子呢?沒有孩子的人生不是更輕省嗎?省下很多的辛苦、時間、金錢、心力啊! 確實如此,但同時也會無法經歷許多辛苦後看見生命成長的喜樂。 我想有人生歷練的人都知道,
曾經有人問我為什麼要選擇開拓教會,為什麼不繼續巡迴講道就好,這樣不是更輕鬆、簡單嗎? 這個問題就好像我問各位為什麼要結婚有孩子呢?沒有孩子的人生不是更輕省嗎?省下很多的辛苦、時間、金錢、心力啊! 確實如此,但同時也會無法經歷許多辛苦後看見生命成長的喜樂。 我想有人生歷練的人都知道,進入婚姻是一個當我們成長、成熟後,我們會很自然做出的決定之一(別誤會,我認為真的想清楚後選擇保持單身也是個同樣成熟的決定!婚姻是個選擇,不是必須。) 回到教會這一塊,我們傳福音給別人,或邀請別人進到教會,然後就期待有別的更成熟的人來牧養他,這個想法其實是不健康也不成熟的。 一個基督徒就是在願意牧養別人的過程中,邁向更大的成熟的。你可以不會,但你不能一直不會。 別的人可以一起合力的跟你牧養他,在牧養的路上你不是一個人單打獨鬥,但別忘了,你在你所引進門的人的生命中仍然扮演著關鍵性的角色。你是他的引路人,同時也是牧羊人之一。 隨著我們生命的成長,我們的責任自然的也會增多。這就是聖經中按著信心的程度來回應神的真理原則(林後8:12)。 如果你過往在與權柄人物的相處中受傷,因而對自己能夠去牧養人感到排斥與抗拒,我也覺得很難過,然而我也相信這部分的傷害經年累月一定可以慢慢的得醫治。我們切勿因噎廢食,而忽略了建造教會的根基—牧養。 能夠生養別人成為基督徒的基督徒,不只傳福音還能夠牧養,才是在屬靈上成熟的標記,也是神所賜給我們的使命,能夠如此行是我們莫大的榮幸!這一點我非常確定。 正如你要怎麼知道一個女孩在「生理上」邁向成熟了?她的身體開始出現變化,並且開始有孕育下一代的能力。 一個邁向成熟的基督徒必然的會敞開心、願意學習牧養,因為這就是天父的心意。 縱使神國翻轉教會只是個開拓四個月的教會,但我會不斷地、不斷地引導、鼓勵、成全每一個願意的人往牧養者的方向邁進。 這樣,我對呼召我建立教會的上帝,才不會有所虧欠。 (文章授權/陳思國-被翻轉的男孩阿國) 誠摯的邀請每位讀者以奉獻來支持這份新聞媒體,並且為我們加油打氣,讓每一個神所賜福的事工,化為百倍千倍的祝福。謝謝您~(點此奉獻)
7月27-29日於東海靈糧堂舉辦的「靈糧使徒團隊暨主任牧師退修會」,今日邀請北、中、南部,各一組子母會堂,分享鄉鎮植堂的美好見證。
今日上午(15),新生命小組教會於花蓮吉安鄉福園古厝舉辦「花蓮福園福音中心」開幕感恩禮拜。活動邀請到全台教會眾多資深牧者及花蓮縣縣長徐榛蔚參與,首先由阿美族歌手阿洛?卡力亭?巴奇辣帶來精彩演出,以及大眾熱情的敬拜讚美揭開花蓮福園福音中心開幕感恩禮拜。
基督教大溪懷恩教會林信義長老曾任桃園縣議員、復興鄉長,在踏入政界前他是國小校長,多年來帶職事奉,1993年即到雲南宣教,與教會同工一起在國內開拓了19間教會、國外3間教會。還到印尼宣教,連結當地團隊,幫助西加里曼丹省首府坤甸(Pontianak)附近的山區原住民蓋了8間教堂。近年退休後,開設「基拉耳
基隆靈糧堂周學仁牧師夫婦熱衷開拓教會,卻在建立瑞芳靈糧堂時,經歷小兒子的悖逆,多年後又因早年忙於教會事工,讓兒女們覺得備受冷落,引起家庭內的「茶壺風暴」,這場風暴如何收尾?
1951年,一群從大陸來的弟兄姊妹定居基隆,找不到適合的教會,於是在1953年建立基隆教會,是基隆地區第一間國語教會。
基隆馨香教會黃桂香牧師曾經有個夢想,想要開店賺錢,資助宣教士、傳道人、教會事工,但卻因男友意外去世,改變了她的人生計畫。
無形中,我把教會的復興歸功於自己。我覺得那是因為我的講道很不錯、盡全力擺上自己,教會才有今日的規模。驕傲是什麼?不就是奪取神的榮耀!驕傲就是滅亡的捷徑!
英國人Katie熱情浪漫,說得一口流利中文;台灣工程師陳逸文做事一板一眼,從高中才開始接觸信仰。上帝使他們千里相遇、建立家室,並一起開拓教會,為年輕人預備屬靈的家。
某工場來了一個新的單身宣教士:與一對已在工場服事數年的宣教士夫婦配搭。新舊宣教士做事方式極其不同,包括對金錢的處理。平時意見不合累積了許多不滿,終於有一天,在彼此對峙中爆發,雙方掀起罵戰,現場猶如戰場,最後不歡 而散。過了幾個月,雙方分家,新來的宣教士出去另外開拓事工。 兩位新的宣教士在同一段
某工場來了一個新的單身宣教士:與一對已在工場服事數年的宣教士夫婦配搭。新舊宣教士做事方式極其不同,包括對金錢的處理。平時意見不合累積了許多不滿,終於有一天,在彼此對峙中爆發,雙方掀起罵戰,現場猶如戰場,最後不歡 而散。過了幾個月,雙方分家,新來的宣教士出去另外開拓事工。 兩位新的宣教士在同一段時期來到同一個工場,在工場主任夫婦的督導下組成 一個團隊一起配搭服事。在同一個辦公室內同工,彼此之間有許多交流,聊事工, 也聊生活和興趣。幾個月後,其中一位宣教士找工場主任談話,指控另一位宣教士 總是針對他,甚至把對方所說過每一句令他不舒服的話都一一數算出來。一年後, 這同工要求轉到別的工場。 有一組外來的宣教士團隊來到一工場與當地同工配搭,由當地同工領導。當地的文化習慣家長式的領導,大部分決策都是領導一人說了算。雖然該團隊的領導還 是會召開會議討論事務,但宣教士卻感覺意見總被否決,有時候在會議上好不容易 被採納的建議在會議後也不照著議決執行……領導仍然一意孤行。漸漸的,宣教士 就不再提意見,甚至不願參與會議,整個團隊瀰漫著怨言和不滿。 以上都是我親眼見過和經歷的實例,而且只是記憶較深刻的幾個。這些個案往往很難以誰對誰錯、或誰好誰壞來簡單定義,其中所牽涉的因素相當多樣,包括宣教士原居地和工場當地的文化、做事習慣、思維方式,還有個人背景、性格、所受的訓練……要就此化解分歧、安撫情緒、尋著出路更是難上加難。人際關係一向是教會生活最令人頭疼的難題,在宣教領域上,還加上了跨文化因素,情況就更複雜。很久以前就看過一個統計,相信至今沒有多大的改變——團隊不和是宣教士離開工場最主要的因素之一,解決團隊糾紛也成了差會和工場最大的挑戰。在宣教工場能夠找到一個志同道合、配搭愉快的同工,不是理所當然的!以下是我這些年來對人際衝突的反思和建議,希望對大家有點幫助。 1.不要懷著不切實際的期待 很多因人際問題而離開事奉崗位的例子(包括一般信徒離開教會),都始於人對這個團體存著過度理想的期待——以為大家都是基督徒,而且還是獻身全職的人,大家都與神有美好的關係,聖經讀得很多、很屬靈,在個性和品格上也符合一定的標準,相處起來應該不會有太多問題。錯!大錯特錯!有人的地方就有問題,教會和宣教團隊也是。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巴拿巴和保羅,他們是自古至今都令人敬佩的領袖,巴拿巴更是被稱為「勸慰子」(徒四36)。這兩個大好人順利配搭了一整個第一次宣教行程,卻在第二次行程的開頭爆發衝突,導致最終二人分道揚鑣(徒十五36-40)。在事奉神的團隊當中有衝突,很正常,不必大驚小怪。 2.不要輕忽團隊發生的衝突 有衝突雖正常,但不能不理。忽視衝突所造成的後果可能遠比我們想像的嚴重!我就親身經歷過,因上級輕忽團隊衝突而導致宣教士離職,甚至整個事工必須結束。人很難在一個關係緊張的團體中快樂地服事,服事不快樂自然就無法長待。我們或許應該先停下其他我們認為重要的事務,解決人際問題,即使無法一下子解決所有問題,也要及時先給相關同工予以安撫和解釋,並且讓當事人感覺到問題被重視。 3.不要太快下結論判斷是非 衝突發生之後最常見的反應就是爭論誰對誰錯,但事實上,在一個「屬靈」的團隊中引起衝突的,往往不是對錯分明的問題。當然,這不意味著宣教團隊完全不會出現道德問題,但依我所遇所聞,機率很小。在以巴拿巴和保羅衝突的事件為例,你認為誰對誰錯呢?或者我們這麼問:路加在記載這件事的時候,是否有意判斷誰對誰錯呢?顯然沒有。該事件可能更多是牽涉到兩個人的個性與處事方式,也可能和巴拿巴與馬可的親戚關係有關。同樣的,衝突當頭,非但協助調解的第三者應當客觀,當事人也切勿因一時的情緒而對人、對事下定論。 4.不要只從一個角度看事情 正如上文提到,人際衝突本身往往牽涉非常複雜的因素,在跨文化的團隊中,情況更是如此。某些地區的人習慣特定的領導方式,某些地區的人很介意某種說話態度,某些地區的人不習慣某些動作,某些地區的人很看重隱私……要不是事先了解並曉得如何謹慎,這些都可能是計時炸彈。而且炸彈不但可能在對方身上,也可能在自己身上。艾得理在《跨文化倫理學》一書中提到的就是一實例:一位在埃及服事的美國老師與當地同工配搭,那同工向美國老師吹噓自己乒乓球打得多棒,當他問起美國老師會不會打乒乓球時,對方回答:「會一點。」於是他邀請美國老師跟他比賽一場。結果,美國老師輕而易舉地贏了,但他們的關係卻從此有了很深的裂痕。美國老師認為埃及同工根本就是吹牛大王,而埃及同事則認為美國老師有意撒謊,為要羞辱他。他們對真理的認定各自有不同的前題,也各自以自己社會所認為美善的語言來表達。 5.不要輕言離開所屬的團隊 我知道「忍耐」是很多人最不想聽的字,因為那非但不是一個容易承受的負面情緒、有害身心,而且顯然對解決問題沒有多大的幫助。然而,活在人間,即便是在基督徒的團體中,甚至在一群全都是蒙召全職事奉的工人中,人若想要完全不必忍耐就能順利的「活」下來,絕不可能!我聽聞一些基督徒不斷換教會,或者傳道人不斷換工場,結果自己永遠無法從中學到功課,更妄論要在事工上有所成效。當然,同工不是結婚,沒有必須終身廝守的承諾,我們也不應該批評因團隊不和而選擇離開的同工,但一遇到問題就以離職迴避,無論對事工或宣教士本身而言皆非好事。成熟的人格不僅僅是靠一堆待人處事的知識學習而來,更是靠有血有肉的實戰經驗去磨練出來的。一見衝突就逃的人,肯定有很多寶貴的功課沒學好。 6.不要把關係建立在事工上 預防勝於治療,團隊衝突不能只是要在它發生後懂得如何面對和處理,最好是懂得如何將衝突發生率降低,或為難免會發生的衝突打下好的基礎,讓化解衝突變得更容易。按我的經驗,建立關係良好關係的團隊關鍵在於平時的相處,而不僅僅是在事工上有互動。我想念在韓國和柬埔寨服事時的團隊,平時天天忙於事工,一到週末就和同工一起出去吃飯、購物、逛街,一年也會有一兩次一起到較遠的地方旅遊。在台灣進修的時候也是。教會同工每週都開會,但每月會有一次大家一起出去散步、喝茶、聊天,一年會有一次帶全體同工和他們的家人一起旅遊。這些平時所建立起來的關係和認識,以及一起經歷和累計的美好回憶,使彼此更了解對方的個性、想法和做事方式,也因此能防備碰觸對方的底線。如果想要更有系統地認識自己的隊友,使用一些專家設計出來的測驗(個人性向、領導風格、衝突模式等)或遊戲(我就大力推薦《送禮高手》桌遊)會有所幫助。 7.當了解自己的職分與定位 我發現,團隊衝突出現的另一個常見的原因是職份分配不清楚,或者衝突者不曉得自身的定位。換言之,一個團隊中必須對每一位同工的職責與權限說得越清楚越好,讓大家都知道哪些範圍是哪位同工負責,避免自己侵犯別人的範圍,也可以避免自己的權限被侵犯。在這個過程當中,每個同工當學習的功課就是順服。意即,在不是自己權限範圍的事,負責的同工做決定的時候,即便自己並不完全同意,也為了團隊和事工的好處而全力配合。健康的團隊精神,就 是放下自尊,全力地支持整個團隊達成的協議。 話說回來,對事工造成最大破壞的是團隊不和,但相信很多宣教士都會認同,給宣教生涯留下最多美麗回憶的也是團隊。到底我們要讓自己的團隊經驗留下傷害還是甜美回憶,一大部分在乎我們如何有智慧地處理配搭過程中所產生的衝突。 圖文:蔡頌輝(Andrew Chai)/本文原載於《華傳》第57期(2019年5-6月) (圖文授權/蔡頌輝牧師) 神能將各樣的恩惠多多的加給你們,使你們凡事常常充足,能多行各樣善事(哥林多後書9:8)。請支持今日報媒體事工,謝謝您~(點此奉獻)
「一個靈魂在天上,比地上所有的都值錢。」基督教台灣貴格會板城教會主任牧師何有義牧師分享,過去曾經是一名考進公家機關的優秀記者,作為家鄉裡少數讀完大學的高材生,他選擇排除眾議放棄工作、進入神學院就讀,當時年紀輕輕的他不後悔說:「等我到60歲,不一定有車有房,但只要我讓一個人信主,他生命改變了,我就蠻高興的。」
我们的心等候耶和华,他是我们的帮助、我们的盾牌。我们的心因他欢乐,因为我们倚靠他的圣名。耶和华啊!求你照着我们所仰望你的,向我们施慈爱。 -诗篇33:20-22
我们的心等候耶和华,他是我们的帮助、我们的盾牌。我们的心因他欢乐,因为我们倚靠他的圣名。耶和华啊!求你照着我们所仰望你的,向我们施慈爱。
-诗篇33: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