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身處快速變遷的現代社會,且近年來全球一起經歷了世紀大疫與科技(如AI)發展的影響,眾教會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與轉型。為了幫助牧長們找到更好的牧養策略,中台神學院特別舉辦「教會增長的基調與變調」神學研討會,台灣多家神學院牧長齊聚一堂,共同探討在新時代背景下,教會如何與時俱進的調整,同時對過往曾出現的多
聚會結束回來之後,我問她:「那個教會的聚會怎麼樣?」她說:「雖然我一句話都聽不懂,但是整個聚會讓我非常感動!」她所說的不是在聚會中看見什麼感人的場景,而是純粹指整個敬拜聚會的氛圍,如音樂、會眾的投入以及牧師講道的氣勢等。然而,那真的是出於神的感動嗎?
「『我的心臟就是我的使命!』心臟每一次跳動,都是神呼召的『使命』在說話。」─洪英基牧師。「以肯定的態度面對問題,要清算負面的過去,將絆腳石變成墊腳石,並記住屬靈的信心地標!」─張漢業牧師。「『絕對肯定』不是出自我們的內心,而是根據『神的話語』去做;『絕對肯定』──我絕對相信神要做的事。」─嚴泰旭牧師
「若遇挫敗就拍拍屁股走人,那我們得勝的確據、信仰的根基又在哪呢?」前往台中服事,原是神學院畢業前就訂好的規劃...夫妻倆同心服事的心願,卻一時未能找到「接納容身」的教會,廖金河牧師、何淑鳳師母仍帶著2名幼子前往中部,倆人回顧篳路藍縷的30年來,走過微小到復興、再從復興到衰微的歷程,高呼「因著神,雖遇
「我覺得我原本的個性,是比較『會做事情』的人。建造教會不是只有對『事情』而已,是要對『人』。所以我在過程當中去學習、被教導,如何對人的生命更細膩。」吳孟禹弟兄說。「建造教會,不要看說自己到底會什麼,因為你一定有很多不足地方。但是,你會看見有更多不足的、更多有需要的人。因為其實在更偏鄉地方,他(人)的
近期網紅「眾量級」成員家寧分手事件引發關注,許多人質疑她是否受到「心靈課程」影響而有異常表現。這類收費高昂的「心靈課程」,聲稱能快速改變人生、獲得成功,但效果是否真如其所宣稱?本報特別訪問曾參與心靈課程的見證人與專家,從不同角度探討這類課程背後的心理機制,並指出真正的生命改變之道。
身為基督徒是否想過:「基督徒家庭」(chrisitians family)和「基督化家庭」(chrisitians family)有什麼差別呢?談到信仰傳承,只要父母都是基督徒、有帶孩子上教會,這樣就算是「信仰傳承」了嗎?為回答此問題,中台神學院舉辦「基督化家庭信仰傳承研習會」,邀請包括信仰已有五代
俗話說:「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是否善用媒體、使其最大發揮正面影響力,就成為在媒體盛行、自媒體當道的年代,基督徒不可不學的課題!為此,黃仁宇牧師與愛媒體發展協會多年來投入媒體宣教、致力幫助神國培育福音媒體人才。他近期更準備出版新書《打開福音任意門─善用媒體,建造無牆教會新契機!》(橄欖華宣出版社發行
若說「沒有國外宣教士,台灣就沒有基督信仰」,大概不會有人反對。台灣基督信仰始自大航海時代的17世紀,由荷蘭宣教士帶入,後因統治政權轉移,基督信仰在台灣曾中斷許久,但隨1860年〈北京條約〉簽訂,台灣正式「開港」,各國宣教士的到來,又再一次將基督信仰帶入台灣,發展至今。上週六(9/28),新北市八里的
「教會」就是每位弟兄姊妹的「屬靈的家」,然經營每個家庭,並不是這麼的容易,有時關係越久,越容易有摩擦、受傷。但受傷後,還有合一、同心建造教會的能力嗎?有的!高雄靈糧堂歡慶三十五週年,透過劇場「這就是我們家」娓娓道來教會歷史,見證教會家人如何因著時間推移,從經歷教會起創、人數增多的喜悅,到經歷流淚谷、
「成為領導者,其實是讓自己成為有影響力的人。」你我若能省察神所賜的專長、經驗、能力與熱情,清晰看見個人優勢,進一步發現從神而來的獨有呼召,便將如同展翅上騰的飛鷹。《找到屬於你的領導力》作者陳德堅(Jacky Chen)表示:「活出上帝眼中真實的自己,就是一個領袖。」他整理所學、所感,用實例傳遞「領導
在全日本最貧窮、犯罪率最高的沖繩縣,有一間成長最迅速,以愛擁抱上千人生命的「白之家教會」,致力幫助破碎家庭的孩子和青少年。在牧師與教會的陪伴下,人們經歷耶穌無條件的愛,勝過生命困難,這是最大的神蹟!「我若是能夠奉獻給耶穌用,那是世界上最有價值的。」在白之家的孩子與青少年,真的很愛耶穌!他們願意把生命
於菲律賓出生、成長在8個孩子、手足滿堂的大家庭,台灣浸信會神學院新約教授陳安安老師是家中老么,自12歲起,就對成為牧者充滿渴慕,而後透過持續禱告、尋求應證,最終回應神的呼召,完成裝備,在神國牧養與教育事工中有份,成為一位傳道人。
你要用十幅幔子做帳幕。這些幔子要用撚的細麻和藍色、紫色、朱紅色線製造,並用巧匠的手工繡上基路伯。(出埃及記26:1)
當今教會面臨著諸多挑戰,包括:疫情導致信徒減少參與教會生活、信徒對靈性塑造操練不夠明白、部分信徒靈性不堅定、傳道人靈修生活不夠扎實、講道偏向心靈建造等的個人需要、個人主義高於教會群體意識...。這些挑戰,反映了當今教會在靈性方面的不足,也是傳道人透過牧養、領導、建造整全靈命的「機會所在」。面對新時代
我们的心等候耶和华,他是我们的帮助、我们的盾牌。我们的心因他欢乐,因为我们倚靠他的圣名。耶和华啊!求你照着我们所仰望你的,向我们施慈爱。 -诗篇33:20-22
我们的心等候耶和华,他是我们的帮助、我们的盾牌。我们的心因他欢乐,因为我们倚靠他的圣名。耶和华啊!求你照着我们所仰望你的,向我们施慈爱。
-诗篇33: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