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本(4)月2日,美國再次揮舞關稅大旗,以前所未有幅度調整全球貿易政策,宣稱將以「互惠」原則重塑國際經貿關係。政策一出,立即牽動全球經濟脈動。讓許多人深思,政策背後究竟是保護主義的升級?還是重振國家經濟的必要手段?對此,周學信教授在專訪中以「公共神學」視角,剖析這場關稅風暴背後的倫理意涵與社會衝擊,點
近日,美國對台政策修訂及變動、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訪團來台、大陸喊話及軍演等,連日沸沸揚揚,不免引起人們關注和討論。對基督徒而言:「是否該關心政治和公共議題?」同樣帶出許多反思與探討。針對此,中華福音神學院神學研究所教授周學信,以「公共神學」角度出發,針對近日備受關注的國際新聞話題做出教導。他指出:
隨著民主化程度逐漸成熟,台灣公民社會也更加多元化,在許多議題上,各方意見的表達更加放大,這樣的大環境下,教會表示意見的機會,亦較過去增加。 有鑒於此,中華21世紀智庫協會曾在2014年年初發表「當教會走進社會」觀察報告,理事長白祟亮博士以2013十大新聞事件回顧,用「兩刃劍」的概念為主軸,提出觀點
我们的心等候耶和华,他是我们的帮助、我们的盾牌。我们的心因他欢乐,因为我们倚靠他的圣名。耶和华啊!求你照着我们所仰望你的,向我们施慈爱。 -诗篇33:20-22
我们的心等候耶和华,他是我们的帮助、我们的盾牌。我们的心因他欢乐,因为我们倚靠他的圣名。耶和华啊!求你照着我们所仰望你的,向我们施慈爱。
-诗篇33: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