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神为我们的下一代所预备的经歷,远比我们为孩子设想的更加精彩。(图片提供/蔡颂辉牧师)

投入全职事奉这么多年,我一直都不太讲或写教养儿女相关的题目。前面几年是因为自己没有孩子(我们夫妇结婚近九年才有第一个孩子),尚未有实际经歷,不敢随便发言。后来有了孩子,又不晓得自己教养的方式会否带来良好效果,恐怕活出来的见证和所表述的有差距,欠说服力。今年,我的孩子分别十二岁和九岁了,看着他们身、心、灵还算健康,觉得是时候回头整理一下,写一写心得和反思来与大家分享了。本文不是一个系统的育儿指南,你也不会在本文读到什么实际的教养方式,本文仅是一个宣教士的育儿反思和应用,但相信可以带来一些启发。

 

关係优先于亲子关係

 

我们夫妇在婚后两年就期待有孩子,可是却一直没有,直到婚后八年才怀孕。内人很喜欢小孩,也很希望有自己的孩子,可以想像,那段日子对我们而言是何等煎熬。我不晓得为什么神让我们等这么久,但如今回头看,其实就在那段时间,我们建立了良好的夫妻关係基础。我们一起面对期待和失望,一起欢笑和哭泣、一起分享内心的挣扎、一起四处飘荡事奉、一起面对困难、一起经歷神的作为。正如我在《宣教士谈婚姻》一文中所述,能与所爱的人一起经歷神,就是宣教路上最大的感恩。可惜现实中很多夫妻有了孩子之后,婚姻生活的焦点就转移到孩子身上,夫妻关係在不知不觉中淡化了,甚至因孩子问题而起衝突。有人说,良好的婚姻就是爸爸妈妈能给孩子最宝贵的礼物。我完全赞同,也努力实践。

 

培养孩子配合环境

 

谈到宣教士孩子,大家最关心的是「适应」问题。我的儿子在韩国出生,两岁多搬到了马来西亚,女儿也在这时候出生,住了半年又去了台湾,四年后离开去了柬埔寨,住了叁年又搬到了目前所在的德国。语言是这个过程中的一大挑战。在韩国的时候,儿子上午去一所讲韩语的幼儿园,到了台湾就讲华语,学繁体字。后来在柬埔寨上国际学校,媒介语是英语。虽然儿子在台湾已经上过一年级,可是国际学校的入学英语考试不过关,所以必须重读,入学后还要上英语加强班。叁年后来了德国又全是德语。先是进入专为外国人开设的融合班,叁个月后开始于德国同学一起上课。正如很多人所说的,孩子们学语言很快。其中也有艰难的时刻,我儿子在进入德国的中学后,就曾经有半个学期情绪低落……无论如何,这是他们要学习和成长之处。到目前为止,我的孩子已可以掌握中、英和德叁语。

 

至于环境的适应,我认为从小的培养和操练是至关重要的。我们一贯没有太迁就孩子,而是让孩子迁就我们。例如,孩子小时候睡觉我们都不会製造太安静的环境,而且也尽量不哄孩子睡觉,让他们自己懂得上床入睡。我们也不会因为孩子们还在睡觉而延迟或取消去聚会,甚至带着孩子一起事奉。孩子的适应能力更多在于他们自小所在之家庭的生活方式(有特殊需要的孩子例外),而不是大人所设想的安稳环境。因此,若要当宣教士,不要等孩子长大一点,相反的,孩子越小,就越容易适应。

 

亲密关係是孩子极深的需要

 

或有人会问:「就算环境适应得来,那孩子的朋友圈怎么办?」孩子小的时候他们的感受不深,可是渐渐长大以后,就会越来越感到不捨。每一次搬家,除了清楚告诉孩子们我们为什么这样做(尤其是强调神的带领和我们的使命)之外,唯一能预防他们因此而感到失落的方法,就是与他们建立亲密的关係。

 

「不留下遗憾」一直是我生活的塬则。今天的生活方式,希望未来回想起来引起的是甜蜜和无憾,而不是后悔。在亲子关係上,要不遗憾,就要陪伴。很多现代父母以物质来弥补心中对孩子的亏欠感,这样做非但于事无补,反而可能引起其它后患。亲子关係的建立没有捷径,一定要花时间和心思。自孩子一出生,无论再忙,我也要求自己必须抽空陪孩子。这在我无形的时间表裡列为每日必做的事。在台湾进修神硕的时候,我的孩子分别是五岁和叁岁,虽然学习压力很大,我仍要求自己每天在图书馆至多只能待到晚上八点。时间一到,无论进度如何,我都必须收拾东西回家,目的是要让自己每天至少有一小时专心地陪孩子。在那一小时裡我完全不做其他事,而是陪孩子们玩玩具、桌游,有时则给他们讲故事或进行其他活动。也许有人觉得一小时太少,但当时若不刻意安排和律己,恐怕一天一小时也抽不出来。我的目标是,让家成为孩子最渴望的归宿,也成为一个他们可以毫无顾忌倾吐心声的地方。

 

记得有一天,天洵背着书包準备上学的时候,忽然站在门口对着家裡面发呆。几秒鐘后他说:「爸,我们的家好小哦。」

顿时,我的心揪了一下。接着他说:「不过很温暖。」

一个家,温暖不温暖,要比大小重要很多。

 

让神有机会给孩子更好的

 

「把最好的给孩子」是一般父母要求自己可以办到的,我们也不例外。问题是,什么是「最好的」?我们心目中的标準是根据什么?说不定父母给出了他们以为「最好的」,却剥夺了神实际上要给孩子们「更好的」机会。

 

记得我们準备离开台湾到柬埔寨的时候,有一个未信主的亲戚看着我们的孩子对我们说:「好可惜。」他的意思是,相对于柬埔寨,台湾无论是环境或教育条件都好很多。他没说出来的那部分或许是:「作为父母,你怎么忍心把孩子带到那种地方去?!」坦白说,作为父母,我们的确有点为自己所做的选择可能影响孩子的未来而犹豫。当时我冷静下来思考,一方面重新学习仰望神,知道既然唿召是出于祂,祂必供应和带领,我们应当把神的心意摆在一切之先。这不单是我们要学的,也是孩子们要从小被建立的价值观。另一方面,我重新反省什么是「最好的」。从客观条件来看,台湾的环境和教育或许要比柬埔寨好很多,可是孩子们就单靠环境和学习制度成长吗?不见得。我不会说宣教士的生活对孩子最好,但孩子们能在跨文化环境当中体验和经歷不同的生活方式,学习和不同种族的人相处,以及操练信心仰望神,这些也无比宝贵。

 

引导孩子面对现实人生

 

到了柬埔寨之后,我们也面对选择学校的苦恼。一般柬埔寨国立的小学程度太低,所以在金边有很多大大小小国际学校,其中一些只是挂个名字,裡头的老师都是本地人。基督徒首选通常是基督教团契办的国际学校。这些学校条件很好,老师都是基督徒,而且还上圣经课,学校裡还有牧养和关怀小组。可是,这些学校学费很贵(即便给宣教士子女打了折扣,还是比一般国际学校贵),名额也有限,因为想进去的人很多。后来,我们选择了一所非基督徒办的国际学校。除了因为收费较可负担得起外,我们的考虑是:建立基督徒价值观的责任重点应该是父母,不能推卸给学校或教会。再说,孩子也必须学会面对这个不信的世界,而不是在一个受保护的环境中接受「洗脑」。就曾经有人问过我:「你会给孩子们看哈利波特吗?」会这么问的塬因,是因为这些小说和电影有很多关于奇幻魔法的内容,可能对孩子们灌输了不符合圣经的观念。我的立场是,与其只是让他们接触我们认为对他们好的东西,不如教导他们如何去判断好坏对错。我们不可能完全保护孩子们不受世界的渲染,即使能做到也不是好事,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判断力(当然,有一些内容确实完全不适合让孩子接触,连基督徒承认也不适合看,诸如色情、血腥、变态等)。不但如此,接触不同的事物可以提供亲子更多样化的话题,关键仍是需要花时间和心思。如果你真的关心孩子们的身心,并肯付代价去建立,这反而是一个推动我们建立亲密关係的因素。

 

孩子是属神的,我们只是受託照顾,不要把孩子从神手中抢过来。我相信,神为我们的下一代所预备的经歷,远比我们为孩子设想的更加精彩。

 

本文塬载于《华传》第58期(2019年7-8月)

(文章、图文授权/蔡颂辉牧师)

 

神能将各样的恩惠多多的加给你们,使你们凡事常常充足,能多行各样善事(哥林多后书9:8)。请支持今日报媒体事工,谢谢您~(点此奉献) 

分享
意见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