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图/shutterstock)

「我的孩子是过动儿」、「他有学习障碍」、「有亚斯伯格症」...不管是正向或是负向,当孩子接受到身旁的「错误的认知期待时」,也就开始往那个方向前进。然后就更加应验大人所说的,也让孩子对于自己的「病症」深信不疑!

随着医学的发展,知识爆炸时代来临,网路传递的方便,让大家对于心理相关的症状问题,有了很多「听闻」,许多人也开始根据自己的资讯,开始产出不同的怀疑。

 

并非是否定医学的进步,也不是拒绝医学的协助,而是我们在获得大量的资讯过程时,是否能够善用这些资讯呢?

 

记得小时候面对很活泼的孩子,大家会说他个性比较好动,静不下来;但现在,有个名词叫「过动」。

 

当孩子生性文静,对于陌生事物较畏惧煺缩时,以前的人会说他个性内向害羞;但现在,有个名词叫「自闭」。

 

再次强调并不是否认医学的发展,只是这些病症都需要透过「专业人士」进行一连串的测试与观察,才能够下结论。

 

只是当我们接收知识与讯息太方便的同时,好像默默也觉得听多了自然也就懂了,也就开始给出定义。

 

其实好动不等于过动。就像是内向不等于自闭。

 

但是当孩子的重要他人这样定义时,孩子会开始接受这样的期待。

 

就像是毕马龙效应(自我应验预言),不管是正向或是负向,当孩子接受到身旁的「错误的认知期待时」,也就开始往那个方向前进。

 

然后就更加应验大人所说的,也让孩子对于自己的「病症」深信不疑!

 

生病的孩子不会因为你一直说他有病,他就会好!

但没生病的孩子会因为你一直说他有病,他会真的生病!

 

不管孩子的状况如何,即使真的是有状况,与医疗、专业人士合作过程中,也停止用病症名词继续的框住孩子恢復健康吧!

 

或许孩子有些「类似」的状况,可以寻求医疗专业人士协助,但也不用轻易的定义孩子!

 

因为我们期待的孩子是越来越健康美好,何不帮他建筑往健康美好的道路呢?!

 

 

(文章授权/梁蓓祯老师)

 

author

梁蓓祯

梁蓓祯,高师大成人教育研究所博士,现担任Fight.K国际「心」教育执行长。

分享
意见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