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丁松筠有2个弟弟,大弟丁松青同样成为一位神父,与他一起待在台湾近半世纪。

丁松筠有2个弟弟,大弟丁松青同样成为一位神父,与他一起待在台湾近半世纪。 (照片来源/丁松筠脸书)

光启社副社长丁松筠神父(Father George Martinson S.J)今(31日)上午因心臟病发过世,享年74岁。

民国56年来到台湾的丁松筠,除了是天主教神父,也是英语教师、电视节目製作人、演员和主持人。他多才多艺,以「Uncle Jerry」(杰瑞叔叔)的名字出现在光启社和长颈鹿美语的节目中,这位高大外国人说着中文、面露亲切微笑的模样深映在许多人心中,他的突然逝世让许多人措手不及,相当不捨。

台北总教区司铎程若石神父透过脸书贴文表示,丁松筠在端午连假期间病逝,移民署塬本预计将在明日授予丁松筠台湾身分证,现在却等不到了。但,他耕耘、陪伴这块土地逾50年,在大家心中早已是正港的台湾人。

丁松筠个性不喜拘谨,多才多艺喜爱接触人群。他说自己最喜欢唱的歌是「烧肉粽」。

丁松筠个性不喜拘谨,多才多艺喜爱接触人群。他说自己最喜欢唱的歌是「烧肉粽」。 (照片来源/丁松筠脸书)

从美国到台湾,「我是美国製造,台湾加工。」丁松筠说。(影片来源/数位传播经典人物馆)

丁松筠生于美国圣地牙哥,24岁落脚新竹传福音,一待就是50年。他和弟弟丁松青(Barry Martinson)被称作「大丁、小丁」,丁松青也是一位神父,同样奉献一生给台湾,在新竹五峰清泉部落服务塬住民40多年,且创办第一所山地托儿所「圣心托儿所」,替外出工作的家长照顾孩子。

丁松筠从不会一个中文字到会讲、会写又会唱,他积极融入台湾社会,主持和演戏都难不倒他。台湾人可以透过英语教学节目、广告或戏剧看见其身影,可说是台湾人最熟悉的明星神父。

除了让人印象深刻、由光启社和长颈鹿美语共同製作的《杰瑞实用美语》系列之外,他也以人道关怀的角度,製作以泰北难民为主题的纪录片《杀戮战场的边缘》,得到金马奖肯定,也频繁参与各样公益活动。

藉由大众媒体潜移默化的力量,达到服务与奉献社会的初衷,一直是他的希望。

丁松筠爱留台湾50逾年,在许多台湾传播界的重要场合皆有机会见其身影。左上为丁松筠的利玛窦扮相;右上为《杰瑞叔叔说美语》饰演邮差;左下为丁松筠与孙越和张小燕合照;右下为丁松筠在光启社50週年庆上与崔苔菁合照。

丁松筠爱留台湾50逾年,在许多台湾传播界的重要场合皆有机会见其身影。左上为丁松筠的利玛窦扮相;右上为《杰瑞叔叔说美语》饰演邮差;左下为丁松筠与孙越和张小燕合照;右下为丁松筠在光启社50週年庆上与崔苔菁合照。 (照片来源/数位传播经典人物馆)

2月13日,移民署亲临光启社欢迎丁松筠成为台湾国民。接受访问时,他多次提到台湾最美的风景是人──从50年前到台湾的第一天就有这样的感受,这裡的热情,让他成为这块土地的一份子。

「刚来的时候,亲戚朋友都在美国,有时候还是会有一点想家。但这裡不会让我觉得我要回去看家人…不管是教会或其他团体,都把我当作自己人。」丁松筠打趣说道,「我会慢慢忘记我是外国人,有时候我真的会照镜子,想说:我怎么还是外国人?」

「有一次我在外面的游泳池,有一个人过来,我是那时后唯一的外国人。他就问我:你是一个人来吗?我就告诉他,我怎么会是一个人来,这裡到处都是人啊──都是我的兄弟姊妹啊!」对他来说,不管哪个种族或信仰都是他的家人。「这个是我的地方。」

初来乍到,他对台湾很陌生,却受到许多台湾人的点滴帮助,「大家教我很多…台湾是我的第二个父母──在美国製造、台湾加工。」

每次提到台湾,都可以看出他对这块土地的爱。他提到,台湾的风景真的很美,但却没有什么美得过「台湾人」。「没有任何东西可以跟台湾人比较,一个外国人在这裡生活50年,我要想很久、才能真的想到一个不太愉快的经验。」这裡人的热情、包容性,让丁松筠和他每一位来到此作客的朋友大感惊讶,「我觉得这是最美的地方。」

每年,他都要参加好几场辅仁大学的同学会,那些都是他教过的学生,敬重他、喜欢他。过去为了备课,他每堂课都会唱一首歌,同时也为了精进自己的中文,「我知道我有很多地方不如台湾人,我的中国字写得不好看,中国字看得很慢…我希望我能够懂更多,学更多。」

总是觉得自己应该更了解台湾文化,他告诉自己要「活到老学到老」,「我希望我90岁的时候可以写书法,看一些比较深的小说…这是我的希望。」丁松筠笑着说。

▌HOT!!! 本周超热门 ▌

焦虑来袭? 10节经文安抚你的心

反同婚男「绝食请愿」逾130小时,身体状况处危险边缘 盼蔡英文接受「同婚危害」陈情,倾听庶民心声

15位大法官中,仍有独排众议的声音──黄虹霞与吴陈镮的「部分不同意」与「不同意意见书」

裘佩恩:同婚释宪后,接下来的战场是「反歧视法」、「性别平等基本法」

4件事,让你在职场更容易传福音

  • 关键字
分享
意见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