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图片来源/Shutterstock)

美国心理学会美国心理学会年度报告指出,15至21岁青少年是心理最不健康、压力最大的一个年龄层。其背后的主要塬因之一,就是3C成瘾问题。宇宙光总干事暨关辅中心主任、专业心理谘商师叶贞屏表示,瘾是一种追求乐趣, 或是满足慾望但却无法控制的行为。而为了减少青少年阶段人际相处的压力、不适应,可在小学阶段做好预防,让他们拥有美好的同侪相处经验,并提前学习与同伴一起相处的能力,减轻i世代「惯用社群媒体、却不惯与真人沟通」的忧郁与焦虑。

叶贞屏老师:科技确实是从人性出来,但人性裡面的东西太复杂,科技服务的有可能是人性裡的阴暗面,长此以往,会使我们远离人真正尊贵的地方。(摄影记者/都希基路)

 

儿少3C成瘾问题

机器人公司3D Robatics执行长克里斯·安德森(Chris Anderson)说:「如果拿糖果跟毒品来比较,3C产品更像毒品

 

2015年教育部调查指出,各种电子成瘾盛行率随着年级而增高,高中职学生的网路成瘾盛行率为19.5%,线上游戏为17.3%,脸书为15.6%,智慧型手机、平板为25.7%,大概每5个孩子就有一个有电子成瘾的问题。

 

「瘾」的目的性

叶贞屏表示,使人成瘾的的活动或物质有一共通点:它们可带来某种身体的经验,透过它们,会使人感到更警觉、冷静、不害羞或更有力量。也就是说,某种程度上,「瘾」能为成瘾者达到某些目的,例如让人有短暂的机会可以—忘记、惩罚、驱离自我意识和胆怯、逃避痛苦、填补自我形象的破口、管理情绪、与他人和谐相处、向自己证明我可以做我想做的、把自己关在房间裡与孤独相处等

 

所有的成瘾者都是「自己选择」追随他们的瘾习,对他们而言,被自己所欲求的事物奴役,有时好过没有这些东西的自由。

 

远离人性的尊贵处

曾经有一位美国爸爸自觉花太多时间在手机的社群软体,因此他决定从此不用社群媒体,但有一天他发现自己竟然坐在马桶上用手机看新闻。这表示让他离不开手机的不是社群媒体,而是想逃避现实的心情他已选择不使用社群媒体,但仍然掉进手机黑洞

 

「科技来自于人性」,科技确实是从人性出来,但叶贞屏认为,人性裡面的东西太复杂,科技服务的有可能是人性裡的阴暗面,例如:好逸恶劳、希望以最小的努力得到最大的收穫等,长此以往,会使我们远离人真正尊贵的地方

 

成瘾的五个阶段:

第一期毫无準备或漫不经心:好奇、好玩、无聊,成瘾刚开始并不明显。

第二期友谊:很多爱用者,「我这样没什么」,认为事情还在自己的掌控之中。

第叁期「沉迷」:周遭的人觉得你变得不一样,本来答应的事情开始做不到。

第四期「爱与背叛」:愈来愈不愿意履行自己的责任,例如变得不爱上学,缺课愈来愈多。为了「瘾」而与自己其他的角色失联。

第五期「尊崇」:「瘾」不只成为主人,更成为你生命的「王」;为了「瘾」,其他东西都可以抛掉,你成为「瘾」的奴隶。

 

「因为人被谁制伏,就是谁的奴僕。」-彼得后书 2:19

叶贞屏老师受邀至大直卫理堂《读书会讲座》,以「脱瘾而出」为题分享儿少3C成瘾的问题。(摄影记者/都希基路)

 

如何判断是否手机成瘾?

1.当无法使用手机时,孩子的心情会瞬间改变,突如其来的焦虑、暴躁、甚至愤怒吗?

2.孩子宁可盯着手机看,也不愿参加社交活动吗?

3.孩子因为使用手机而晚睡甚至熬夜吗?

4.当你问孩子在用手机做什么时,他会说谎吗?

 

社群瘾

儿福联盟公布2018儿少偶像崇拜概况调查结果显示,76%有偶像崇拜的经验,50%崇拜的对象为网红素人,90%有追踪过网红素人,46%家长并不清楚儿少喜欢甚么偶像。

 

美国时代杂誌曾经刊登一篇文章,文章描述高中生妮娜‧兰顿(Nina Langton)因为沉迷于使用手机与社群媒体,身心逐渐失调,试图自杀未果。「其实我不是很想死,我只是需要帮助、却不知道如何求助」,妮娜和她的治疗师发现,身体形象的不安全感是她痛苦的来源,「我花了超多时间在Instagram上追踪模特儿,然后担心我自己看起来怎么样」。

 

社交竞争使人不快乐

叶贞屏表示,社群媒体带来了「社交竞争」,人们是否快乐,不在于自己的生活过得如何,而在于「自己的生活跟别人的生活相比起来如何」。快乐不是自己的感受,而是跟别人相比的结果

 

睡眠不足、过度竞争、社群媒体等,都会削弱人们解读「社交线索」的能力,对成长中的青少年影响尤其大,而这会让青少年变得不懂与人相处,在人际关係与亲密关係中伤害别人、也被伤害

 

健康的调剂活动可以让人在生活上、工作上更得心应手;但遁入屏幕世界来逃避,反而让人更加焦虑与孤立。因此,寻找一个能纾解压力、恢復疲劳,但是又不会成瘾的适当方法,实在是现代人的一大挑战

 

凡事都可行,但不都有益处。凡事都可行,但不都造就人。-哥林多前书10:23

 

从小把握叁重点

叶贞屏建议家长,从孩子小时候就把握叁个重点:一群人、好玩、有成就感。小学开始为孩子找到「一群人」,让孩子可以跟着去做「快乐、好玩」、「又有成就感」的事情,这可以减缓他们进入国中、高中在人际关係上的不适应

 

一、一群人

为什么要一群人?因为青春期的男生女生,同伴关係是他们得到自我观念的重要参照,如果从小他们就有能力、有学习、有跟同伴一起相处的经验,这会为将来国中、高中时期与同侪相处打下好的基础。

二、好玩

叶贞屏曾经看到一句标语:「孩子喜欢去好玩的地方,但是他会待在有爱的地方。」所以,活动一定要「好玩」,不一定要学很多才艺,才艺只是让他去探索。

叁、有成就感

在6-12岁的孩子,其发展的主要任务就是「感觉自己有能力」,这是建立自信心很重要的依据

 

以这叁个标準来看,教会的主日学、童军团都是很不错的选择。叶贞屏强调,家长不要怕孩子输在起跑点,而帮孩子报名很多才艺班,重点是要陪着他们一起迈向终点,打下好的基础,未来孩子遇到各种挑战才可以站得稳、不跌倒。

神能将各样的恩惠多多的加给你们,使你们凡事常常充足,能多行各样善事(哥林多后书9:8)。请支持今日报媒体事工,谢谢您~(点此奉献)

 

分享
意见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