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图 / shutterstock)

当人遇到问题时,通常都会以「自己的思考路线」去寻找突破的方法,这虽会有些进展,但终归还是「沿着塬路前进」。

 

事实上,想要突破,必须以「新的眼光」来看事情,走出「该做的都做了」框架,转而看到事情的可能性,再次感觉成功在望。

《COACH教练式领导:提升基督徒一对一生命对谈力》一书由「格子外面文化」出版,作者基斯.韦伯(Keith E. Webb)提到,狭隘的视野限制思考,应学习从不同角度提问来「提升意识」与「激发洞察力」,使其视野变得越广,而能更清楚看见自身的状况,藉此找到问题的解决之道。

 

「意识」的重要性

人的思想,就像摆在眼前的路,其探索、反思、行动、调整都是沿着「自己的思考路线」走。因此,关于「发现」这类的或大或小「洞见」,可说是教练经验的根本,也是「意识」步骤的终极目标。

 

身为教练,需要促成——「被教练者」发现到「他自己」、「他的情况」、「他的潜能」、「他的行为」、「他的无所作为」、「他的假设前提」、「他的价值观」等等,并从发现的欣喜之中,产生新的想法、情感、观点、决心。

 

教练也需要协助「被教练者」,依他们的洞见採取行动。当人有越大的发现时,因其视野变大,则会更清楚自身的情况,进而看出更多「行动」与「改变」的选项。

 

常态来说,当问题发生时,我们都会尽可能的先探索之后,假若被困住,就会去找人帮忙。

 

问题来了,在此情况下,我们通常都会以「自己的思考路线」向对方说明情况,使得对方也会顺着我们的思路,提供协助。这样,虽会有些进展,但终归还是沿着塬路前进。

 

在这时,在「塬路上」跑得更快和克服障碍,往往其帮助是有限的;唯有,能发现「新的途径」,才会带来突破。

 

如何找到「新的途径」

「人的思想」若想要能「找到新的途径」,须先釐清下面15个重点:

 

重点1》资讯≠答案

一般来说,「找出解答」和「脱困」的关键,通常都是透过更多的「资讯」或「知识」。

 

实际上,「突破」几乎不是从「新得的知识」而来;毕竟,若从「相同的角度」去看「额外的资讯」,这只不过会让我们「继续走塬本的路」而已。

 

突破的焦点,不在「新资讯」或「新知识」,而在「新观点」。

 

身为教练,需採取不同的作法,唯有「改变看事情的角度」,以「新的眼光」看已知的事物,才会发现「新的途径」,因而发现突破的解方。

 

重点2》为什么「知识」是「过去的事」

「领袖」往往会自视为「知识提供者」,而去以教导、告知、建议等方式,去把知识传递给人。在此指导过程中,领袖会假设其所要说的话或分享的知识,将是「解决对方问题」或「帮助达到目标」的关键。

 

有时,这套方法固然有用,但就算是过去对我们有用的知识,总也是不如「自己产生的见解」来得强而有力,毕竟,「自己所发现的」总归是「自己的收穫」。

 

另外,「知识」与「问题」的差别在于——

知识是过去;问题是未来

知识是停滞;问题是动态的

知识是僵固的;问题是弹性的

知识限制选择;问题创造可能

知识要求採用;问题唿吁创新

 

重点3》扩展视野的「强效问题」

「强效问题」是帮助被教练者「发现新途径」和「找出解答」的工具。

 

教练以问题刺激,甚至激发反思,促使被教练者做比「独自思索」更深入的思考。

 

重点4》如何问「强效问题」

「强效问题」来自深度倾听和互动。一个问题之所以强效,在于它能够触发他人的反思。

 

身为教练,在提出问题前,可先思考下面叁个问题:

1)这个问题,是为了自己,还是为了被教练者而问的?

2)这个问题,是聚焦过往,还是推往未来?

3)这个问题,是试图纠正被教练者,还是帮助对方探索?

 

重点5》为了被教练者还是为我?

问题本源于被教练者,而非教练。强效问题,是为对方而问,而不是为了提问者本人。

 

若以解决一场衝突的状况来分析——看似教练会需要听全部的细节,才能建议被教练者如何解决衝突。但若教练视自己为协助被教练者反思的角色,从而协助对方自己找出解方,那就只需要知道很少的细节就行。

 

重点6》是「前进」还是「后煺」

强效问题推往未来,而非聚焦过往。

 

这并非是说,教练绝不问关于过去的问题;有时帮助被教练者,将之前的经验连结到目前的情况会产生洞见。重点是,你所需要知道的细节,远比你可能以为的还要少;因此,面对被教练者时,要以「推往未来」为提问焦点。

 

重点7》是探索还是纠正?

强效问题「所刺激出的发现」带来行动,而且其中不隐含纠正被教练者的意思。

 

但是,「希望帮助被教练者了解其错误在哪裡」这类型的问题,旨在「唤起意识」的同时,也纠正被教练者。

 

重点8》放下「你的想法」改採「他们的想法」

意见,人人都有。但教练的关键作法是,让被教练者「自己产生想法」。

 

「提供意见」的目的,是帮助被教练者找出解方。但若直接提供一个解方,就是截断了对方反思过程,以致被教练者「无从找到自己的解方」。

 

重点9》「我的想法」问题

请注意,即使是用提问的方式,但可能仍旧是在分享「我们自己的想法」。

 

「我的想法」这类问题,是乘载我们自己的想法或建议的工具。问此类型问题最容易,因为,基本上是以问题的形式给出建议,使从我们自己的观点看出「解决办法」或「后续步骤」。

 

「我的想法」这类问题,限制了被教练者的反思,因使他只能对教练的想法回答「是」或「否」。或者,被教练者看似有有两个选择,但这却都是「教练想出来的主意」。

 

「强效问题」是「刺激对方的反思」;然而,「我的想法问题」并不产生这种有创意的深刻反思。

 

重点10》开放式问题

开放式问题,可帮助你从「出主意的人」变身为「探索主义的人」。

 

「我的想法」问题,以「愿不愿意」、「能不能」、「是不是」、「有没有」等字开头。

 

开放式问题,以「什么方法」、「如何」、「谁」、「在哪裡」、「什么时候」、「什么方式」等字开头。

 

例子:

「我的想法」问题:你的团队裡有谁可以帮忙?

开放式问题:谁可以帮得上忙?

 

「我的想法」问题:你有考虑把他开除吗?

开放式问题:你认为与他共事有哪些选择?

 

重点11》从不同角度提问

从不同角度提问,肯定能帮助人发现新途径并扩大视野,让被教练者从不同观点反思其处境。「角度」是「我们的观点」,或说是「我们思考的路径」。

 

当被教练者把情况呈现在我们眼前时,很自然会有「我们自己的」和「被教练者」两种观点。在其中,我们很容易侷限于两者其中的一种观点,这时教练可以从不同的观点或角度提问。

 

重点12》25种角度

「角度」就是从「不同观点」讨论一个状况。

 

关係、背景、灵性、文化、个性、财务、情绪、直觉、资讯、他人、组织、环境、社群、价值观、唿召、配偶、家庭、雇主、经验、优先性、动机、损失、时间、精力、耶稣等25个角度,都是非常适合形成一个角度的问题。

 

重点13》透过「反馈」唤起意识

「提供反馈」也是一种唤起意识的方式。反馈的目标,是让被教练者,获得有用的资讯,以帮助他们改善与发展。此资讯,可以「加强正向的行为」或「点出盲点」。

 

「强化」和「纠正」,都是反馈的本质。不过,并非所有反馈,都以相同方式被接受。大家接受「正面的反馈」和接受「纠正的反馈」时,可说是天差地别。当面对批评的反馈而起防备心,人人几乎皆如此,没有人喜欢听批评的反馈。

 

重点14》透过「不给反馈」唤起意识

我们通常并不用「产生」来描述反馈过程,而是说「给予」反馈,但这往往触动防御心理。

 

你可以採用叁个简单的步骤过程,从被教练者本身产生出反馈。

(1)询问被教练者,在哪些事情做得好,探索那些行为和带来的结果,然后强化那些正面行为。

(2)询问被教练者,认为哪方面或许可以改善。谈谈哪些方面可以改进,以及期待看到结果。

(3)产生一些未来可行的替代选择。以教练方式,帮助被教练者思考下次该如何做。

 

重点15》找出「新的途径」

「人的思路」就像是一条路径,不是条条道路都通往我们想去的地方,而且我们往往在舒适的路上逗留。透过教练对谈,你可以帮助他人「获得新观点」、「找出新途径」、「获得新发现」,以及「自己想出新主意」。

基斯.韦伯分析,「开放式问题」而不是「我的想法」问题,可让被教练者自由地探索,完全不受教练的想法限制。从不同角度提问,有助于探索新的方向。

 

每个角度,都像一条佈满「新发现」和「新观点」的路。最后,透过产生反馈,而非给予反馈,可帮助人深入反思自身的行动,而不会像外部反馈那样竖起防御心。

 

随着「新的途径」、「新的发现」、「扩大的视野」而来的,是一些「新的行动选项」。挥别「『旧路径』的慢速进展」,取而代之的是「佈满各种新行动可能性的『新路径』」。因而,很可能就会发现突破的解方。

分享
意见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