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搜關鍵字
搜尋關鍵字:等待

【泉源之聲專欄】啊,這就是生命的滋味

在一生中(從出生到現在),若要用「兩個字」,名詞或形容詞,有沒有哪兩個字是讓你印象最深刻的?   閉上眼睛,立即浮現腦海的是「等候」。   我喜歡的一本日本小說《昨日咖哩明日麵包》,後來拍成日劇,其中有一幕,說到男主角年紀輕輕因病住院時,描寫女主角和男主角的爸爸一起在醫院陪伴掛號、看門診、等檢查、等報告、等領藥…諸多不得不「等待」的心情糾結。女主角說到:「雖然明明沒有做什麼,卻覺得好累」。   是的,只要曾經陪伴過親人就醫看診,或照顧病人住院,一定明白這種無奈,特別是當你知道所照顧的人剩下的日子可能不多的時候,這些等待,都像是一首首緩慢、聽不太下去、卻不得不聆聽的低鳴哀歌。   爸媽生前每次到醫院時,通常一般的門診,我就須挪出一整個上午或下午陪他們。幾年前,小組有位姊妹每週到醫院門診和化療時,就需用到一整天。擁擠的候診間、來來去去躺在病床上預備檢查的患者、坐在輪椅上由外籍看護推著看診的年長者,大多數的人眼神常是空洞的,伴隨著門診就診號碼燈一閃一閃的,是許多患者本身和家屬無聲的嘆息。   但,老實說,我並不討厭這些等待。   身上隨時有本書也等著我閱讀,而更多的時候,我和父母還有與陪同的姊妹,往往在這些漫長的等待中,有很好的聊天和難得的深入分享。   特別是和爸媽之間,也因為來醫院,不得不放下平常忙碌的事情,這段時間雖不是什麼舒服的旅遊或悠閒的時光,但卻能很「專注」的在彼此的身上。記得爸爸聊了很多以往的輝煌事蹟,媽媽則談了很多她掛心的事情,包括那些可能她離開世上後,我們小孩需要幫她做的「禮數」或各樣大大小小的事情。   跟小組的姊妹,一樣的,因她還有年幼的孩子,我們一起在這些時間中尋求神的智慧,也一起想辦法處理她所面對的各樣挑戰。   多年後,在回顧這些記憶,並沒有「漫長等待」會有的焦躁印象,反而是一種雖談不上愉悅,但卻是另一種「滿滿」的感恩情懷。   啊,這就是生命的滋味。   神沒有應許我們的一生會天色常藍,無災無害,但祂應許祂會與我們同在,祂絕不會撇棄我們。神,把「祂」自己給了我們。   在「等待」中,我們最需要的不是理智上大家都知道的各種建議,也不是說來容易的種種「看法」或「知識」,在這些「不得不」的等候中,我們需要的是「生命的陪伴」。而生命中蘊藏的珍寶,往往是需要在不順利或苦難的熬練下,我們才能真正的體會和感受到。   料理時,有時我們會用相反的味道來提味,譬如,加點「鹽巴」,會提出想像不到的甜味出來;加入一些略苦的香料蔬菜,更能品嘗到食物中另類的美味。有次,我看到做法式薄餅的麵糊中,竟加入少許的麻油(就是炒麻油腰子那種麻油),原因是要「上色」,真是太神奇了!   很多的美好,都是在這些辛苦的「等待」中領略的。   生命中有許多的經歷,就像是酸甜苦辣一樣,神允許我們慢下來,等一下,或等很多下,為要使我們生命的品格能像這些滋味一樣,彼此碰撞影響,產生出「美好的果效」出來。這樣,或許,我們也會像這本小說女主角說到的:「沒想到,在這時候,還能感受到些許的幸福!」   盼望,我們都能在天父慈愛的陪伴下,感受到祂特別為我們預備的「等候幸福」。   (文章授權/泉源之聲-台南聖教會) 作者/林姿儀傳道 誠摯的邀請每位讀者以奉獻來支持這份新聞媒體,並且為我們加油打氣,讓每一個神所賜福的事工,化為百倍千倍的祝福。謝謝您~(點此奉獻)

【張文亮專欄】減少病毒感染,要「洗手」的由來

同學,減少病毒感染,要「洗手」的由來   「摸了人死屍的,就必七天不潔淨。那人到第三天,要用這除污穢的水潔淨自己,第七天就潔淨了。他若在第三天不潔淨自己,第七天就不潔淨了。」(民數記19:11-12)   上帝在這聖經節告訴人,人要潔淨,要用一種水,稱為「除污穢的水」洗。不潔淨時,第三天要洗,等到第七天,才能確定得潔淨。   上帝約在3200年前,啟示摩西,人沾染污穢,要得潔淨,是要非常謹慎,不只是要重覆洗,要再檢查,還要「特別調配的水洗。」,這是什麼意思?   第一個解開這段話的人,是匈牙利的婦產科醫生塞麥爾維斯(Ignaz Semmelweis, 1818-1865)。他是匈牙利人,當時普世有個很嚴重的傳染性「產褥熱」,許多生產的婦女感染死亡。   他就讀奧地利維也納大學的醫學系時,是非常認真的學生,   在學期間,他看到一個教授,在上課示範接生後,產婦死亡,這位教授隔天也死亡。教授埋葬前,他檢查教授的身體,發現教授的手上,有一個很小的傷口。   他認為教授在進行手術時,無意中手術刀割傷自己,受到感染,迅速致命。他發現手術操作的手,竟成為最先交互傳染的部位。不久,他的同學在臨床接生產婦後,也迅速染病死亡。   當時,醫生接生與手術前,有用水洗手,而後手在空中甩一甩,或是毛巾拭乾。塞麥爾維斯認為水洗,不會乾淨;毛巾拭乾,只是摩擦手,也不會乾淨。   那時,人類還不知道細菌與濾過性病毒的存在。1844年,他畢業,在維也納市立醫院(Vienna General Hospital)擔任婦產科醫生。   他開始研究洗淨雙手的方法,發現用稀釋4%的次氯酸,或酒精最有效。1847年,他接生產婦的死亡率低於1%。他曾經連續接生產婦,6個月之久,死亡率為零。他向醫院報告,無人採信這個年輕醫生的報告。   當時歐洲的醫學界,是由一撮人組成的封閉團體,只接受圈內人的分享經驗,不接受圈外人的發現。要有任何醫學的發現,必須先進入圈內。塞麥爾維斯,是圈外人。   1847年,有位英國來的護理人員,來這醫院實習,塞麥爾維斯請她參與接生與清潔的方法。隔年,這位護理人員回到英國,將所學用在護理,她就是南丁格爾。以後普世的公共衛生,從英國發展起。   1850年,塞麥爾維斯在「維也納醫學學會」(Medical Society of Vienna)發表他的發現,受到大會猛烈的抨擊。沒有一位醫生接受,只因他們未努力洗手,醫治病人,變成傳播疾病的角色。   同年5月,他被趕出維也納醫院,工作也沒有了。   1851年,他回到匈牙利的布達佩斯。他已經惡名昭彰,由大醫院,換到小醫院;由全薪醫生,變成半薪醫生。再由半薪,變成無給職醫生。他還是堅持:「傳染疾病的發生,責任不該全歸給病毒,而是人對傳染病的處置不合衛生。」   即使成為無薪醫生,他還是日夜工作,陪伴病人。他寫道:「我相信我的堅持,日後可以移去醫學,邁向正確的一些絆腳石。」、「醫學是有系統性的,需要理論為依據,而非只有經驗。」、「仔細的閱讀病歷,可以有新的發現。」,他的發表,用到許多統計圖表。   1860年,他出版《Concept and Prevention of Puerperal Fever》,這是醫學史上最具革命性的著作之一。書中他提到避免傳染的方法,不是在盆子裡洗手,而是用有流動的手洗。洗後,還要用刷子,刷手指與指甲。並用配制好的水,如次氯酸消毒。   他認為受到傳染,等同人沾染污穢,需要潔淨,包括傷口消毒,手術前病人的消毒。他提出受到感染的人,會發燒到37.5℃以上,到第三天,發燒會下降到37℃,這時醫生或病人,以為燒退,身體好轉,可以離去,甚至婦女開始去工作。其實,致命性仍很高,感染仍在身上。必須持續「等待」,持續休養,直到第七天,才是安全。   這麼重要的發現,是未來醫學「科學診斷」的基礎。這書一出,當時奧匈帝國政府認為他還在發表謠言,強迫將他關入精神病院。他無法接受成群病人走向死亡,知道解救的人卻要關入精神病院。他在途中大力抗議,而被毆打,14天後,他死於禁閉室。   1875年,英國愛丁堡醫學院的院長李斯特(Joseph Lister, 1827-1912)以細菌學的消毒研究,證明這個死在精神病院的醫生,是正確的,為他平反。   如今普世最簡易的防疫,是被眾人最忽略的——認真、重覆地洗手,用調配的清潔劑消毒。   瘟疫時,工廠停工、學校關門、聚會解散等,若要進行,必須提供,防疫的服務。真正有效的衛生,是個人確實的洗手,與在可能感染時,不要四處走動,不要重回工作,而是「等待」,直到過了危險期,正如上帝在聖經民數記,對人的吩咐。   (文章授權/張文亮教授) 誠摯的邀請每位讀者以奉獻來支持這份新聞媒體,並且為我們加油打氣,讓每一個神所賜福的事工,化為百倍千倍的祝福。謝謝您~(點此奉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