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你是什麼樣的人,比你能做多大的事更重要。」這句話是我在講道中常說的,因我如此深信。
「如果我感覺到『被呼召』去做某件事,我怎麼知道那是出於神還是我個人的衝動?如果去做了而實際上那不是神的感動怎麼辦?」
在我所觀察到的一些例子中,有好些強調要追求聖靈特殊經歷的人,他們主張,基督徒若沒有這些經歷,靈命就很難成長、教會也難以復興。奇怪的是,他們不見得個個都是教會中火熱參與服事的人。
我身邊有許多傳道人和有志當傳道人的朋友,他們對於學歷的看法相當兩極化:有一部分人致力於追求高學歷,另一部分人則對學歷不屑一顧,認為它不重要,最重要的是「生命」...在此分享一點筆者個人淺見:
其實,人與人之間的忌妒和神的忌妒是有根本差別的...
看運動賽事,也在信仰上實踐運動的精神!
我期待更多基督徒藝術家興起並投入在文化使命中。世界正在用盡各種途徑宣揚它們的價值觀,甚至奧運開幕式都用上了,全世界都在直播,還有人熬夜觀賞。對於奧運開幕式所引發的輿論,我只想針對教會作以下鼓勵:
從十誡看「偶像」與「神」的差別...
愛神不是只有服事、敬拜、禱告...
你是否有種感覺,就是剛信主的那段時間常常經歷到上帝的作為(容我用「外在經歷」來定義,好與內心與神的交流區分開來),有好多見證可以與人分享,隨著信主年日漸久,就越來越沒有見證可以講?為什麼會這樣?
常聽見信徒禱告或唱詩的時候祈求:「求聖靈充滿我!」筆者並不反對這樣的禱告,但想與大家對此做一點反思...
很多人認為,信仰是個人的事情,所以不一定要「上教堂」,甚至有人辯稱,所謂「教會」重點是「人」而不是「聚會」。
基督徒有一個常見的觀念,認為上帝特別祝福祂的子民,即那些稱為「基督徒」的人...
這是一個人之為人本來該有的面貌,只是後來因?犯罪、不認識神而失去了,如今重生,當然要重新建立起來!
有些人有興趣、有恩賜,但找不到需要他的工場;有些人有興趣,工場也有需要,但他沒有相關的恩賜;另有些人有恩賜、工場也有需要,但他自己沒有興趣。究竟這三者應該如何協調?
我们的心等候耶和华,他是我们的帮助、我们的盾牌。我们的心因他欢乐,因为我们倚靠他的圣名。耶和华啊!求你照着我们所仰望你的,向我们施慈爱。 -诗篇33:20-22
我们的心等候耶和华,他是我们的帮助、我们的盾牌。我们的心因他欢乐,因为我们倚靠他的圣名。耶和华啊!求你照着我们所仰望你的,向我们施慈爱。
-诗篇33: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