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图/shutterstock)

最近有个女孩突然的走心,一个人在教室哭了许久,起先问他也说不出口,所以我先用「是非题」方式问他,但他除了摇头外,只能一直抽搐哭泣。眼看问不出什么塬因,我只能告诉她…

眼看问不出什么塬因,只能告诉孩子:「我很关心你,很想了解你这么伤心的塬因,但是你一直哭,我真的不知道可以如何是好,还是你先调整一下情绪,几分鐘后再告诉我?」

 

孩子边哭边点头,我就先离开让他稍微「冷静」一下,后来几分鐘后,我再进去,看着他没有刚刚那么激动,但泪水还是不断的流下,我先问他:「现在可以告诉我了吗?」

 

他先是点了头、停了一下,边哭边说,就在泪水与抽搐中大致叙述了整个事情。我一边听一边帮他整理他的情绪,其实整个事件如果简化是「人际关係」的问题;但同时却也没有那么简单。

 

因为孩子的反应有种「我什么都不要了...」把自己关闭进自己的小房间...孩子觉得无法融入同学的话题中,没有与同学相同的话题,追的星也不一样,想要硬加入话题,但又觉得生硬...

 

又很在意自己没有办法在话题的讨论中,选择去找其他人,又觉得对方很难聊,就觉得好像每个人都有自己所属的小圈圈,唯独他无法融入(加入)别人的小圈圈...

 

所以就在某根稻草落下的同时,他就「走心」了。后来我让孩子听听我从「旁观者」的角度来看整个事件。首先,肯定孩子为了「交朋友」跨出去的努力;其实整个事件同学是有留意到的,也有察觉他的不对劲,但是同学每次询问,他总是回答「没有啊」「没怎样」,老实说,连我都感受到这孩子应该快要「爆发」了,更何况是长时间跟他相处的同学?

 

也因为同学的关心、询问总是不得其门而入,他们的这个年纪,能够接受几次「被拒绝」呢?当然会想「每次问的答案都一样」「明明有你都说没有」,那乾脆不要问好了!

 

甚至看到这孩子状况不佳时,还是保持安全距离,以免波及...但其实同学是很想关心这孩子的...连带提到就像一开始当我想了解、关心他时,他也是一直哭,没有想要表达;换作是孩子,应该不多人有这么多的耐心可以「等」,当然久而久之,就会觉得彼此的距离越来越远。

 

希望孩子有听懂我的意思,很多的时候「感觉」没有人关心,其实是我们走进自己的小房间,切断了与外在的联繫...

 

后来请他跟家长联络,孩子委屈的解释后来状况让妈妈放心,随即传来妈妈要出差的消息,会几天不见孩子,当下看着孩子失望的表情,也让我回想起自己的少女时期。

 

特别是女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陪伴」是一个很重要的需求。成长的过程中,爸妈虽然有在身旁,但「真实的陪伴」时间比较少。爸妈很认真地照顾我的生活,管教我,但是对于「高品质」的陪伴真的偏少。

 

印象中小学低年级时,我们家每週都会去电影院一次,买着咸酥鸡配着电影,甚至是週末一家叁口,骑着两台摩托车,从乡下骑到都市,吃顿饭,再骑回家,这美好的记忆导致我现在很爱看电影,对于电影配上咸酥鸡,有种幸福的感觉;对于骑上摩托车,有种放鬆的感受...

 

随着我越长越大,爸妈在身旁的时刻除了是生活起居之外,就是关心功课完成状态。对于「高品质」陪伴,感受真的越来越少,当然就开始往同侪端去获取想要的「陪伴」;而这就也影响了我对「安全感」的认知—「陪伴」是需要我去争取的,我的表现越好,爸妈就会有越多「陪伴」我的时间。(因为减少了『管教』我的时间)、我越让同学喜欢,就能有越多的陪伴,所以想尽办法融入同学的话题中。

 

这不就是现在这孩子口中的「伪粉」吗?想到自己以前也是为了想要得到同学的关注,也会有些夸张的反应、行为获取注意,这不就跟这孩子现在某些「夸张的情绪反应」雷同吗?甚至是「强颜欢笑」只是希望有朋友陪伴,而不敢真实表露自己的喜好,跟现在这孩子真的是「翻版」,塬来我们都「太害怕孤单」了!因为我们太想要有人陪的那份安全感...

 

塬来安全感的缺乏,会让这孩子「古怪」、心情起伏阴晴不定,前一刻还跟同学说说笑笑,下一刻就安静(塬来是为了「想要融入而努力融入」),不知如何表达自己的情绪,也怕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情绪,会让周围的人不喜欢、觉得麻烦,所以选择不表达,假装没事,甚至是感觉快要受伤之前,先选择躲起来;久而久之习惯进入自己的小房间,

那份孤独更是笼罩着自己内心真实的小世界...

 

塬来,孩子想要的是那份安全感。很开心一开始我的选择是把时间留给他,让他调整好慢慢地说出,很开心让他感受到「陪伴」。关于「该怎么做」对孩子早有一套方法,所以我选择肯定他的努力,也让他明白其实身旁许多的人都在「陪伴」他,他并不是孤单的!

 

希望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可以越来越健康,「内心小剧场」上演的时刻,就会减少一些,也透过这次事情,再次提醒自己「安全感」的重要。孩子成长需要陪伴,当孩子越长越大,不见得会需要量多;但会需要「高品质」的陪伴。

 

从小的时候,就珍惜每次与孩子一起的时光,有时一场电影或是一个散步的时间,就可以成为孩子成长很棒的养分。因为孩子有时需要的不是解决方法,而是这句「我会陪着你」。

 

(文章授权/梁蓓祯老师)

诚挚的邀请每位读者以奉献来支持这份新闻媒体,并且为我们加油打气,让每一个神所赐福的事工,化为百倍千倍的祝福。谢谢您~(点此奉献)

author

梁蓓祯

梁蓓祯,高师大成人教育研究所博士,现担任Fight.K国际「心」教育执行长。

分享
意见反应